黄爱珍
[摘要]朗读是深入学习语言的最可靠途径。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且是一种精神成长的体验。朗读是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是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应贯穿整个语文学习活动。读得多,才能悟得深,才能记得牢,才能厚积薄发,写起作文才能得心应手。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特点、不同学段目标,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做到“读之有效,写之有味”。
[关键词]朗读;写作;体会语言;习作
朗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可以在朗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使学生学会更多的语文知识,为写作积累素材,多方面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一、角色朗读,关注标点之妙用
在童话、寓言或一些对话类的文章中,大多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那么,如何读好人物的对话,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与内心世界呢?分角色朗读是学生最感兴趣、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中有这样一段对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在指导分角色朗读前,我先引导学生抓住“盯着”“平静地”“急切地”等,体会父亲要儿子把鱼放回去的坚定内心和孩子着急、委屈的心理。之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第一遍请三个人朗读,一个当父亲,一个当“我”,一个当旁白,读出相应的语气。在这个基础上,第二遍请两位学生读,去掉旁白,一个当父亲,一个当“我”,直接进行对话,这样,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增强阅读的兴趣。第三遍的时候,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角色朗读,并关注标点符号和提示语。通过几遍的朗读,学生可以发现:原来提示语可以在前面,可以在后面,还可以在中间,而且所在的位置不同,所用的标点符号也不一样。
学生领悟至此,我顺势设计了一个对话练习,比如,这次期中考试没考好,放学后带着卷子回家,要怎样和爸爸、妈妈说呢?爸爸、妈妈听了有什么反应?写几句对话。有一名学生是这样写的:回到家里,我提心吊胆地走到爸爸面前,慢吞吞地从书包里拿出卷子,吞吞吐吐地说:“爸爸,我……我……这次期中考试只考……七十分。”“什么?才考七十分?你是怎么考的?”爸爸厉声问道。“因为我太粗心了,看错了两道题目。”我小声地回答,“还有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后一道题没做。”看到学生写的對话这么精彩,标点与提示语用得如此恰当,我深深地感到这种通过朗读感悟出来的语言魅力和标点奥妙比教师空洞说教有效多了。
二、对比朗读,体会语言之准确
有些典型句式或精彩段落可以采用比较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语言的规范严谨,在对比朗读中学会运用和表达。
“漓江的水真静啊,……无瑕的翡翠。”这是《桂林山水》一课中的经典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先让学生读读原句,再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让学生再读一读,并说说读完这两句话有什么感受。这一比较,学生的感受就出来了。这时,再采用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等方法,读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也悟出这种表达方法,构建这种句式模型,接下来的句式训练就水到渠成了。比如:
师:天气真热啊!
生:热得就像在蒸笼里;热得像火烤一样;热得真想跳进水里痛痛快快地洗个澡……
又如,《燕子》这篇课文的第一段,作者巧用四字词语,写出燕子的活泼可爱。也可以通过比较朗读,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读原句,再出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反复的比较朗读,直观地领悟到“抓特点,加一加”的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实践这种写法,用课件展示枫叶、樱桃、谷穗等景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再出示句式,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完成填空,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运用“抓特点,加一加”的这种方法。通过朗读和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得以提升,写出来的句子更加生动精彩。
再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的“船夫驾驶技术高超”这一片段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齐读后问:你认为是哪些词语使这么长的一段话变得有节奏?一句紧扣一句?学生再读这段话,找出了相关的关联词,然后把这些关联词去掉,进行对比朗读,再说出感受。通过反复比较朗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明白了有时候恰当使用关联词,能使上下句的关系更奇妙,表达更准确,句子更严谨,这时如果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就能收到更好的巩固效果了。
三、反复吟诵,学会诗词之活用
对于诗词或文言文,最佳策略是用“诵读”来保护它们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通过反复吟诵,将诗的意境转换成自己的心境。
例如,我在教《春夜喜雨》时,在学生正确通顺读的基础上,分四次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一是范读,读好停顿、重音和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学生跟读,试着读出节奏,读出味道。二是引读,师读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这一遍学生读得更有韵味,已进入了诗的意境,品出对春雨润物的“喜”味。三是读全诗,指名读、小组赛读,通过边读边评,促进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把诗歌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四是闭上眼睛,边诵读边想象诗的意境,想象春雨无声飘洒的样子,想象万物被春雨滋润后生机勃勃的情景,想象锦官城内鲜花遍地、姹紫嫣红的景象……这样富有节奏与韵律的反复吟诵,使学生仿佛融进了春雨里,了解春雨无声润物的特点,也意会了诗句的深层含义。在学习完《游子吟》这首诗后,有一名学生在习作中说“妈妈把爱缠进长长的毛线里”,这实际是对《游子吟》这首诗的灵活运用。
四、多次朗读,凸显文章之中心
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叙述描写的,中心突出,结构明显,是很好的习作范例。那么,怎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这种写法呢?通过反复朗读,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中不露痕迹地突显中心,渗透写法。endprint
比如《搭石》这篇课文,围绕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描写了“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三個情景,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情景中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乡亲们善良美好的品质后,整合、引读三个情景,每读完一个情景,就朗读中心句一遍。这样富有节奏的引读,重复强调的回读,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在诗意的朗读中深化理解,感悟“围绕中心句,抓住几个典型场景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还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如《鹅》《富饶的西沙群岛》《牧场之国》《乡下人家》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法。在不断反复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头脑里就有了这种框架结构,为习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五、想象朗读,还原诗中之画面
想象朗读也是一种常见、有效的朗读方法,尤其适合于诗词。“诗是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诗与画是相通的。
比如《渔歌子》这首词,诗人通过文字展现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画卷。朗读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郁郁葱葱的山前,美丽的白鹭展翅飞翔,鲜艳的桃花开满枝头,流水潺潺,鳜鱼肥美。在斜风细雨中,一位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正悠闲自在地钓鱼。这样读诗想画,化字为画,化虚为实,将诗还原成“清新流动的画”,让诗情画意在学生心中久久荡漾。这时,让学生拿起笔,把心中这幅美好的画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真正使诗意与画意、画面与文字融为一体。
想象朗读也适合于描写人物景物的语段。比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描写船夫驾驶技术特别高这一段,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或想象,再现生活场景。然后通过描述创设情境,加上学生的想象,把船夫的高超技术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脑海中留下了一幅幅画面,技术高超的船夫形象也跃然纸上。这时候要是让学生想象自己也跟随作者坐在威尼斯的小艇上,打开窗帘,或环顾四周,或眺望远方,或仰望天空,或凝视河水,会看到哪些画面呢?有了前面足够的品读、想象和积累,学生的文字一定趣味横生。
当然,朗读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静心默读、快速浏览等。我们要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学段、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入境、入情地走进文本,真正做到有效朗读,牢固积累。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让我们语文教师抓好朗读训练,让课堂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领悟写法,更好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王婷婷.构建高年级课外阅读欣赏课模式[J].内蒙古教育, 2014,(06).
[2]史天一.不只是“欣赏”——宋运来老师《“0”的畅想》习作欣赏课[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4,(Z1).
(责任编辑 冯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