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有效课堂的点睛之笔

2018-02-07 19:30张来得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

张来得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的出发点。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优化提问环节,因为提问是促进生本、师生、生生对话的桥梁,而追问就是提问的一种重要形式,追问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审视思维过程,掌握知识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追问;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1B-0052-02

追问,就是穷追不舍地问,是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进行“二度提问”,是对上面一个问题的延续和补充,旨在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把握知识的实质,真正做到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课堂追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精妙的艺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恰到好处的追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睿智捕捉生成,巧妙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入深度学习的境界。

一、在生长处追问,内化新知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前后的知识联系紧密,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在课堂中,教师应立足于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积极探究,促使他们更好地内化新知,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实现正迁移。然而在学生突破新知重点、难点的过程中,往往不得要领,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追问引导,让学生拾级而上,完成新知的建构。

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教师先出示了两道整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勾起学生对旧知的记忆,为新知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进而引出例题:“夏天,每千克西瓜是0.8元,买3千克西瓜,要花多少元?”题目出示后,学生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很快列出了算式:0.8×3= ,很显然这是一道小数乘整数的乘法,教师让学生开动脑筋,探究这一题的结果,有学生想到了将它转化成加法算式来计算,也有学生将0.8元转化成了8角来进行计算,也有学生尝试进行了竖式计算,都得出了正确答案2.4元。通过比较,学生们认为竖式计算,最简洁,速度最快。如果就这样进入练习环节,学生的学习还是浅显的。于是教师向学生追问:“小数的竖式计算和整数的竖式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你认为计算小数乘法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追问,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快内化的进程。

上述案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积极运用旧知,注重迁移,在学生探究出算法后,在新知的生长点处对学生进行追问,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在困惑处追问,凸显本质

数学知识复杂、难懂,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常常被知识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形成困惑,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制约着学生前进的步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认识的困惑点,注重追问,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成就感。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带到课堂中进行研究。上课时,教师随机拿了一个学生带来的包装袋,在说明部分印有:种子的发芽率是95.6%。教师向学生追问:“这个95.6%表示什么意思?”有学生回答说:“95.6%表示100颗种子中,可以发芽的有95.6颗”。教师问其他学生有没有想法,这时有位学生说:“怎么会有0.6颗种子呢,应该说大约发芽了95颗”。也有学生补充说:“用四舍五入法,表示100颗种子中,大约发芽了96颗……”其他学生一脸茫然,教师继续追问:“是不是只实验了100颗种子?”有学生回答说:“如果实验1000个种子,就有956颗种子发芽”。教师顺势追问:“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取100顆或者1000颗呢?如何得到发芽率是95.6%的数据呢?”此时学生们意识到发芽率95.6%,是用发芽的种子颗数除以种子的总数得到的,它表示发芽的种子占种子总数的百分比……在教师一步步的追问引导中,让学生把握了发芽率的内涵,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上述案例中,教师捕捉了发芽率这条信息,没有直接向学生解释发芽率,而是通过步步追问,发挥追问的导学作用,让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帮助学生化解理解上的困惑,触及知识的本质,灵动了学生的思维。

三、在错误处追问,引导修正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还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可怕,不应该谈“错”色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睿智引导,巧妙追问,不能置之不理,或者简单地用“错”来堵住学生的嘴巴。教师应通过追问,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思维,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学会纠错的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在教学这样一道题目时:A、B两港相距1120千米,两艘货轮同时从A、B两港开出,一艘货轮每小时行80千米,另一艘货轮每小时行70千米,行驶几小时后两艘货轮才能相遇?题目出示后,老师提了一个要求,让学生用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列出的算式有:(1)1120÷(80+70)(2)1120÷80+1120÷70。针对这两种情况,教师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将两道算法放到展台,并进行追问:“这两道算式,哪个正确呢?”很多学生认为这两种算法都可以,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结果,学生们自然会发现结果不一致。教师继续追问:“两道算式,算出来的结果怎么会不同呢?寻找一下原因。”经过分析,学生发现1120÷80+1120÷70是错误的。究其原因,乘法有分配律,如果是1120×(80+70)可以转化为1120×80+1120×70的,但除法没有分配律,因此改变了计算的结果。

面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没有简单告知或者置之不理,而是通过追问,让学生发现错误,进而分析错误,使学生从迷茫走向明朗,把握了知识的本质。endprint

四、在意外处追问,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就是即兴创作”,课堂是动态的,也是不断生成的。学生是有独立个性的人,对待同样的问题,不可能千人一面,随时都会出现智慧的火花。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意外回答,教师应该放慢授课的脚步,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将等分的圆柱体拼成了近似的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拼长方体和圆柱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直观化的手段,学生很快发现,所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所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的高。可以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为:底面积乘高。正当教师准备总结进入练习环节时,突然有学生举手说:“老师,圆柱的体积,还可以有其他的算法。”这时班级的学生都很诧异,教师此时没有按照原先的教学节奏进行练习,而是向学生追问:“能否将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那个学生接着说:“如果将拼好的长方体不像刚才立起来放,而是倒下来放,底面积就变成了原来柱体侧面积的一半,而高是原来圆柱的半径,所以圆柱的体积,还可以用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来求。”学生说完,全班学生都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老师也带头为他鼓起掌来。

上述案例中,教师巧用课堂中的意外生成,并进行追问,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引导学生说出富有创意的想法,发散全班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的精彩不期而至。

五、结束语

总之,追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一个富有耐心的倾听者、一个睿智的追问者,通过逐层深入的追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更好地内化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延伸学习的深度、广度,真正让追问在数学课堂中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何成瑶.巧用艺术追问,让数学课堂锦上添花[J].小学教学参考,2016,(2).

[2]张卫星.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追问艺术[J].中小學教学研究,2010,(6).

[3]余渝.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7,(8).

[4]杨再权.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J].科学咨询,2016,(10).

[5]李春艳.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4).

[6]张仁权.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初探[J].科学咨询,2010,(4).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