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教育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学前儿童的优秀素质能够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坚实的基础。根据儿童素质的特性来匹配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文章就学前儿童的素质特性与学前素质教育的特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学前儿童;素质特性;学前素质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20
作者简介:阚海燕(1976—),女,江苏省海安县南莫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幼儿园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幼儿园学前教育。
一、学前儿童素质的特性
1.先天性、自然性
学前儿童的年龄普遍在3~7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性,每个孩子的差异都很大,与其先天的遗传基因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的孩子好动活泼、开朗话多,也有与之完全相反的安静、内向不愿意说话的孩子。在整个学期前,儿童的成熟顺序由大脑最先开始,是孩子学前素质教育的根本。
2.自我意识的特性
学前儿童的身心正处于不断的发展时期,自我意识欠佳。这个阶段的孩子大都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或在学校里小朋友之间互相模仿。这种模仿是无意识的行为,孩子们还没有判断事物对错的观点,只是一种行为而已。缺乏自我意识,思维还不健全[1]。
二、将学前儿童素质特性与学前素质教育特点相结合
1.学前儿童的智力开发与创造力的激活
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激发儿童的潜能,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提供易于智力开发的环境,如游戏室、智慧屋等有特点、能够激发幼儿好奇心的环境;重视先天智力与后天培养相结合的协调发展模式,如教师和幼儿们一起玩七色板等游戏。在搭建七色板的过程中,教师要不间断地与幼儿进行沟通,不仅可以拉动教师与幼儿们的感情,也可以促进幼儿进行多向思维的锻炼,如玩最近流行的雪花片,让幼儿们自己搭建想要的模型,提升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尤其注意在游戏的过程中防止幼儿受伤,注意多加看管。
幼儿园不仅要有数学、语文、英语的基础课程,还要开展美术、体育、音乐、绘画、科技等开发智力的学科,使幼儿们不仅在智力上被大大开发,综合能力也能够得到发展。
受先天素质的影响,儿童看待事物的角度存在差异。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家长和教师的影响较大,经常无意识地模仿大人们的行为与说话方式,常常失去了其独有的特点,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以及其开发性的思维。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向幼儿们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幼儿们大胆地表达和想象、激发儿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相反如果幼儿们问各种奇怪的问题,教师应该耐心地解答而不是呵斥与恼火。幼儿园也可以組织幼儿进行一些废物再利用的小活动,让幼儿将废弃的布条、纸张等生活用品进行独到的创造,设计完成后进行展示,充分地尊重幼儿们的自尊心,让他们敢于再次创造,敢于大胆想象。
2.根据素质教育而非改造教育
学前儿童的自身特点成就了不同幼儿的发展。也许安静的幼儿长大后成了作家,活泼的幼儿长大后成为了科学家。教师要根据其素质特性进行素质教育而非改造教育。学前儿童有很多的关键期与敏感期,教师根据这些难能可贵的时机进行素质教育,将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例如,某个幼儿喜欢美术,教师讲数学、语文等知识时其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于这样的幼儿,教师不能急于呵斥制止,而应在上美术课时多给予关照。同时将幼儿这个优良品质告知父母,着重培养。
3.儿童感知的教育
学前儿童在感知上缺少迅速理解性,对教师所讲内容总是要过几分钟才能明白。对于感知的教育,教师要多花心思,可从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观察幼儿,通过幼儿已知的经验传授新的知识,教育幼儿能够迅速理解新的感知对象[2]。例如,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听觉、触觉和感觉。如将幼儿的眼睛蒙上,播放风声、雨声或动物的叫声,让其迅速回答出这是什么声音;或将不同的生活物品放在被蒙眼睛的小朋友前面,让其通过触摸来感知这个物品;也可以和幼儿们玩传话筒的游戏。教师提前做好两个话筒,首先由教师开始,说一句简短的话传给相邻的小朋友,然后依次传下去,由最后面的小朋友来公布其听到的内容,如果错了,教师应让每个小朋友都公布自己的答案,以此分析哪个小朋友的感知能力欠佳,着重关注。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素质特性来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案,让儿童在感知、智力、综合能力上能够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是人生的起点,决定着幼儿们的将来。当今社会对学前教育十分关注,每一个教师都应把这看作自己的事业,掌握儿童的天生素质特性并加以教育。相信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前素质教育特点与教育相结合将会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成功。
参考文献:
[1]王 丹.学前儿童的素质特征与学前素质教育的特点[J].新课程(下旬刊),2015(5).
[2]张 芳.根据学前幼儿的特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