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2-07 17:02汪安修
教师·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合作能力小组合作

汪安修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其科学素养。学生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主体,教师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体验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激发个体竞争意识与自我能力提升,最终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10

一、引言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好的途径是合作学习。通过成员在小组或团队中任务目标的实现,达到个人能力的成长和互助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主要有以下优势:①努力承担个人责任;②相互间良好的配合和支持;③有效的沟通;④个人任务通过小组进行加工;⑤对所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和反思。由此可见,科学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被充分凸显,有利于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实现。

二、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合作,各抒己见。在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缺乏合作、各抒己见的现象。学生对于小组内部持不同意见,往往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与冲突。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是个人中心化,因此产生分歧时,往往表现为各说各的、各做各的。显然,如果出现这种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将有名无实。

(2)问题不清,要求不明。如果教师不能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学生交流漫无目标,自然会加大师生分歧。任务目标的设置过于简单或过于繁杂,都不利于学生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实施。

(3)通盘合作没有引导。这种问题通常出现在教师过于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因此不管问题的复杂程度、难易与否,一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解决。这种方法容易引起学生对形式的厌倦;同时那些没有思想容量的问题,学生既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更不能够进行深入思考。小组合作失去了本身意义。

(4)缺少主见,人云亦云。同一组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学优生处于主导地位,学困生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学优生往往是活跃分子,也将自身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最大;学困生往往表现被动参与性,其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都比较差,只能跟着学优生的思维走。因此,学困生没有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5)课堂混乱,七嘴八舌。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组织性、调控能力和计划性时,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旦面临各执一词等问题时,必然会出现课堂混乱、七嘴八舌的现象。尤其是当教师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明确的甄别,且不能分析学生必要需求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6)不够专心,易受干扰。很多情况下,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经常会出现由于自制力不强、精力不能长时间集中,造成小学生容易受到干扰,不够专心,影响学习效果的现象。比如,问题的多向性等都会引发这一现象产生。

三、解决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对策

(1)明确分工,有序合作。小学生处于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强调逐个发言的纪律性,将包容、倾听贯穿到小组讨论和学习的始终。活动课题一旦确定,活动方案实施必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协商的形式解决各类问题。

(2)明确主题,适时交流。在小组分工的基础上,教师主题鲜明具有问题的单一性特征,以此为基础,教师随时对各个小组予以指导,通过交流尽可能了解各个小组对问题存在的困惑。在解疑释惑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思索别人的观点。

(3)实验前后两整理。小学生之所以喜欢科学课,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验内容的丰富性。因此,合作有限度,每个学生都要充分获得动手的机会。虽然动手能力不同,但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在此一举。因此,在实验前后通盘合作的基础上,每一位学生都要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相互检查、相互鼓励。

(4)发挥倾听的艺术。与其说是倾听的艺术,对小学生而言不如说是“停”的艺术。因为,学生只有停嘴、停手,才能真正倾听其他同学的建议。而那些人云亦云的学生,在小组组员关注的情况下,才能真正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这是典型正向激励的手段。

(5)平等对待,多元评价。争论或者是亟于表达、表现自己是小学生的“通病”,这来源于急切获得认可的心理认知状态。因此,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平等,无论学生表达内容是否符合教师的期望,在正向鼓励的基础上,展开不拘泥于教材、教学目标的多元评价,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发言,并促使课堂纪律活泼有序。

(6)把握契机,深化探究。科学本身没有止境,因此,科学课最大的意义在于把握科学契机,学习科学思考的方法和手段。当学生专心程度不够容易遭受外界干扰时,教师要检查科学课主题是否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是否有巨大的吸引力。通过诸如此类问题的自查,一方面能够深化科学课主题内涵;另一方面可以不断依据学生特点,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科学课的效果。

四、案例分析

案例内容:科学活动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指纹》片段。

案例实施过程:

分组:学优生和学困生每四人搭配为一组,尽可能符合前文分组原则中所指出的优劣互补。

课堂实施:首先教师在引起兴趣方面做到课题的引人入胜。方法很多,可以采取故事形式,也可以采取提问形式等。本例中是以提问形式开篇,教师问学生:“大家对指纹有什么问题和看法?”然后,在教师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原则、纪律等的前提下,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最后,全班一起交流,并由小组代表发言。

课堂实施现象:同一小组发言人,由于组内意见不统一,其他小组成员要进行反驳,此时教师控制方向有两种:一种是允许小组其他成员发言;另一种是等待发言人发言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发言。原则是不以竞争心理为指导,以最终解决问题为导向进行方法选择。本案例中,由于课题是小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内容,因此为了较好地实施课堂纪律,采取发言人发言结束后,其他人进行补充或反驳的有序发言方式,将小组内的分歧降到最低。小组诸多的问题和分歧中,有因为理解不到位造成的表述性差异问题,因为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角度造成的重复性问题等,由此可见,教师引导是解决分歧的最好方式。

在各个小组发言结束后,归纳学生对指纹的问题:“第一,为什么十根手指的指纹都不一样?第二,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有区别,人类一共有多少种指纹?第三,指纹的具体形状是怎样的?第四,如果我没有指纹会怎么样?第五,警察叔叔破案时,是如何依据指纹锁定那些坏蛋的?”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可给每个小组三分钟的时间进行激烈讨论,要求学生遵守秩序、乐于合作、乐于倾听、乐于交流。

三分钟讨论过程中,教师对每一个小组尽可能地进行亲自指导,去芜存菁后,将讨论内容归纳总结,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发言进行讨论,不但要求学困生充分把握自身的学习权利,也要求学优生对学困生给予最大的尊重。

五、结语

當今社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科学的向前推进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特点,每一种新科技的诞生都是合作的成果。因此,从小学生科学课开始培养学生主体的合作学习能力,有助于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慧敏.“小组合作学习与训练”在学科教学论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

[2]杨二兵.学生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0).

[3]陈惠芳.基于生态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2(3).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课合作能力小组合作
小学科学课物理环境的建设研究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小学科学课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