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多来源于生活,因此实施教学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式,能够切实增强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教学能够更加贴近生活,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意义较大。文章以苏教版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对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展开全面论述,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保证课程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1-14
作者简介:谢娟萍(1983—),女,福建福鼎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一、培养学生观察习惯,保证学生理解程度
学生因为年龄以及阅历等方面的缺失,对人和事物的认识程度不够,这导致学生很容易感觉文章内容与自身生活存在一定距离,虽然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较为相似,但其由于没有对生活进行认真观察,致使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准确理解知识点,因此,对语言学习造成了一定阻碍。在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合理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让他们可以真正去观察生活,并可以利用生活中观察的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进而达到对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进行强化的目标,以达到理想化教学效果。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变色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进行教学之前,要以教学回归生活为目标,让学生事先对本课内容进行调查,并要通过实际参观或者互联网查询等方式,搜集相应资料,并组织语言准备3分钟左右的演讲;其次,教师要邀请学生上台进行演讲,并请其他学生对资料进行补充,且在讲解完“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脸”之后,利用播放生活纪录片的方式,激起学生对变色龙这一动物的兴趣,并可以结合生活中对爬虫类动物生活方式的观察,明确变色龙变色的原因,展开新课教学;最后,教师要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变色龙聪明可爱吗?”引发学生对变色龙以及其他自然生物的热爱之情,进而通过合理引导,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探究意愿,从而完成相应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为他们后续进行语文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利用生活情境,保证学生文章掌握程度
情境教学是较为常用的一种生活化手段,通过对生活情境的利用,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同时让学生在情境开展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内容,确保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可以真正走进生活,将生活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学生知识点运用能力的有效锻炼。例如,在对“雨”相关文章内容进行学习时,可以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让学生到雨中自由活动一会儿,让他们可以真正感受到雨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使他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能够更好地对文章中的情境进行体会。
三、改善作业布置模式,保证教学生活化
为保证最终教学回归生活化的效果,教师需要保证生活化教学的手段以及内容能够渗透到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之中,而作业布置作为检验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自然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重点。教师要按照教材内容与课程教学要求,将生活实际内容融入作业布置之中,确保生活与教学的结合效果。
四、拓展教学资源来源,保证语文教学多样性
由于高年级小学生的意志力相对薄弱,很难长时间投入一件事情之中,因此为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要注重对教学资源的挖掘,要對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运用,以此对语文教学多样性进行保证。
一方面要对学校生活进行合理运用,利用小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对学生展开语文教学,如组织学生就与同学之间的点滴趣事进行演讲等;另一方面要对社会生活进行合理运用,通过合理安排社会活动的方式,如组织学生进行春游等,对学生语文各项能力进行锻炼,确保学生可以得到全方位发展。同时要对家庭生活加以利用,利用学生家庭特征,组织多样化生活教学活动,如有的学生的父母是卖五金商品的,可以安排其写文章时对五金商品进行介绍等,这样不仅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生活能力进行强化,这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综上所述,教学回归生活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实际关联,能够使其真正体会语文学习的价值与作用,真切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可以切实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确保其可以全身心投入语文课程学习之中;可以让学生在运用生活实例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知识实际运用水平,进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相应培养目标,保证自身发展全面性。
参考文献:
[1]刘 芳.实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1).
[2]赵朝美.小学语文回归生活的教学实践[J].新课程学习(中旬刊),201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