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推进地勘单位升级转型的思考

2018-02-07 20:46马家龙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8年5期
关键词:转型单位服务

■ 马家龙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昆明 650051)

0 引言

当前,受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投资者情绪紧张、重要矿产品需求前景不明朗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矿业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全球勘查形势步入明显下行通道。我国经济已进入了“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国有地勘单位转型改革,国家投入逐步减少,项目大幅萎缩,收入持续减少,地勘单位正面临矿业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多重影响。对位于矿业经济产业链前端的地勘单位而言,因矿业经济不振而带来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加之大多数地勘单位普遍存在体制不活、机制不畅、事企混合、传统地质产能过剩、矿产地质工作大幅萎缩、经济结构单一,新兴地质服务领域拓展不充分、市场不稳固等困难和问题。多重因素的叠加,对地勘单位的发展甚至生存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使地勘单位进入了又一个发展转折期。要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实现地勘单位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主动地进行转型升级,依靠深化改革、创新驱动,闯出一条适合地勘单位发展的新路子。

1 准确把握地勘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

1.1 面临的机遇

1.1.1 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当前虽然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但从总体上来看,经济形势仍平稳向好,这个基本面没有变。这对地勘行业而言是极大的利好,只要发展就需要资源和能源的支撑,就会形成地质找矿的有效需求;只要发展就有建设,有建设项目就需要工程地质、工勘等工作的有效参与;只要发展就需要保护,从而为环境地质工作提供空间。从资源的需求来看,未来10年中国仍将是世界制造业的中心,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仍会保持在30%以上,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在完成工业化之前,我们仍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目前,中国工业增长速度仍是世界上最快的,未来1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资源消费国和生产国。这也为地勘单位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作用,探获更多的矿产资源提供了巨大的需求。

1.1.2 “新四化”战略的实施对地质工作服务形成了巨大的需求

信息化的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新能源、新材料等资源形成了巨大的需求,有效推动了新材料、新类型、新领域的地质找矿工作;大数据、自动化、互联网、遥感监测等新技术与地质工作交叉融合,为地勘行业发展创造了新动能。工业化无论怎么发展,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撑,矿产资源仍然是工业的粮食。城镇化从规划到建设再到维护管理都与地质工作服务密切相关。从勘测定界、工程勘查、基桩基础,一直到确权发证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地质工作的参与和介入。在当前积极推行的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地质工作更是大有可为;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密切相关的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整治、土壤污染防治、人畜饮水安全、村庄整治等各项工作,为农业地质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1.1.3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我们提供优质的环境地质工作服务

环境是民生、青山是美丽、蓝天是幸福。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对加强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落实好这些要求,完成好这些任务,为地勘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湿地保护和恢复、不良地质现象调查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等方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1.1.4 扶贫攻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我们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全国许多地方而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普遍存在,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落后。当前,全国上下正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着力加强和推进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作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既可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可在此过程中拓展地质工作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市场业务。同时,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也离不开民生地质的参与和服务。

1.1.5 从政策层面来看,有许多有益于国有地勘单位的利好因素

在开前门、堵后门、封暗门,立明规矩、破潜规则,深入开展建设工程领域专项整治的大背景下,市场行为越来越规范,市场竞争越来越公平公正公开,这对国有地勘单位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正规渠道获得项目而言,是利好因素。许多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工矿企业为防范廉政风险,更倾向于选择与国有单位进行矿业权、矿山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1.2 面临的挑战

从面临的挑战来看,国际国内经济进行深度调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在新常态下,地勘行业也进入了“三期叠加”的阶段:即地质勘查工作的结构性调整期、地矿经济的转型升级期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适应期,地勘单位的生存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1.2.1 市场方面

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矿产品价格的下跌,必然会出现“谷贱伤农”的问题,危及到上游的地勘行业。从国内市场来看,呈现出“投资人热情降低、找矿成果质量降低、政策和环境要求不断提高”的“两低一高”的特点,致使地质勘查投资大幅下滑,社会地质项目不断萎缩,地勘投资锐减,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加剧了市场竞争。

1.2.2 资金方面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地勘单位的同质化低价竞争激烈,业主争相压价甚至要求项目实施方先行垫资,导致许多地勘项目综合单价低,项目成本上升。受经济下行的影响,许多项目虽然实施完毕但资金不到位。社会项目结算条件苛刻,收款难度越来越大。此外,还要拿出大笔资金保障大困、长病和非在岗职工的生活费和“五险二金”的缴纳。自筹资金缴纳在岗职工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又形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

1.2.3 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

绝大多数地勘单位现行的体制是企业化经营、事业化管理,也就是常说的“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的问题,给各地勘单位的发展带来很大掣肘与束缚。许多地勘单位的领导认为现阶段这种戴着事业帽子闯市场行为是典型的“戴着镣铐跳舞”。在这种体制下,无论是经营决策、对外投资、资产出租出借都要严格层层报批,待获批时已是时过境迁,贻误战机。此外,在对地勘单位的管理上,各级管理和监督机关都把地勘单位看作是财政全额供养的纯事业单位,没有充分考虑地勘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实际,给地勘单位自主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障碍和制约。在经营运行机制方面,地勘单位百局千队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行业内同质化竞争的问题越演越烈,打工者的地位没有明显改变。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的指导政策,导致各地勘单位在改革中“八仙过海”,改革的方式五花八门,改革推进不尽人意。这些问题倒逼地勘单位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必须深化改革,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这样才能争取主动,化危为机。

1.3 应对举措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趋势性特征,将地勘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主动融入,抢抓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切实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找准着力点和突破点,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举措,就能闯出一条升级转型的新路子。具体而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扎实推动地勘单位实现升级转型:

(1)优化工作布局,巩固地勘主业。要着力深化地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地质服务有机结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把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工勘岩土各产业协调推进,优化升级。同时要根据去产能的要求,调整找矿方向和勘查重点。如围绕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稀有、稀散和稀土金属及高纯石英、石墨等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工作,要以新材料、新能源、战略性矿种为重点来调整我们的勘查主攻方向。

(2)扩宽服务领域,壮大产业经济。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要求,推动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树立大地质、大环境、大生态的观念,不断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把强项拉长做优,把短板补齐补强,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壮大产业经济。

(3)加强平台建设,推动开放发展。要立足国内,加强与所在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沟通对接,巩固好国内市场。同时要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国外市场,主动与其他地勘单位和企业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索合作共赢的“走出去”模式,拓展发展空间。

(4)加强能力素质建设,提升战斗力。推进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更好地指导地质工作。实施“互联网+地质”行动,推进传统的“经验地质”向“数字地质”的转变。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升级转型的目标,按照多元化、广覆盖、强重点的原则,加大新兴产业资质的申办,为加快产业调整提供准入条件。同时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5)深化改革,强化精细化管理。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要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经济稳步发展,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2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打好“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动力

越是在遇到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越不能“病急乱投医”,而是要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来确定目标、谋划工作、采取措施。“稳中求进”关键在“稳”和“进”两个字上,哪些方面要稳、哪些方面要进;怎么稳、怎么进等问题,都要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2.1 关于“稳”的方面

2.1.1 经济发展总体要健康平稳

经济发展中有起伏有波动是正常的,但要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和合理的“度”内,防止大起大落,避免出现断崖式下滑。所以,要在巩固提升传统的地质找矿业务同时,向更宽的服务领域、更大的工作范围拓展,形成“此伏彼起”的互补效应,从整体上保证地勘经济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2.1.2 要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和市场

大多数地勘单位在融入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赢得和维系了大量的客户,有的单位还占领了一定区域内的地质项目和服务市场。对这些优质的客户要经常联络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使他们一旦有项目时首先能想到你,有工程时优先交给你。要加强同驻地的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为他们提供好技术支持和服务的同时,努力争取更多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项目和其他政府项目。此外,对自己扎根和经营多年的市场,要坚决守住并不断拓展,努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项目。

2.1.3 和谐局面要稳

和谐是基础,稳定是大局。要把维护和谐稳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切实维护好职工权益,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职工群众。坚决守住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红线,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最大限度地遏制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做好扶贫济困送温暖和帮扶工作,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帮助困难职工群众解决好实际问题。要重视信访工作,直面信访问题,面对诉求不回避、解决问题不推诿、触及矛盾不上交,尽最大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单位。

2.2 关于“进”的方面

2.2.1 在结构调整方面要进

要解决好“小而全”、同质化低效竞争的问题,寻求新的地勘经济增长点,必须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下功夫。要推动传统地质向“大地质”转变。坚持地质工作全方位协调发展,有效推动地质工作与农业、旅游业、环境、民生等产业的融合,在资源地质的基础上,向工勘、测绘、水工环、地质灾害防治及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环境地质等新兴地质服务领域拓展,从单一矿产勘查向开采、加工、销售、咨询、管理、融资等矿业开发全产业链专业服务转变。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机制和作用,减少、取消经济效益低、发展前景差的项目和产业,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2.2.2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要进

在新形势下,地勘经济要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才能拓展产业链,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要突出重点,做强地质勘查之外的工程勘查、建筑施工、矿业开发及第三产业,努力向规模化经营发展。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要积极盘活土地、房产、设备等资产,挖掘潜力,以投资、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合作开发新业务,借助外部的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优势,带动地勘单位的发展,为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2.2.3 发展质量方面要进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样,地勘经济也要适应这一变化要求,通过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机制体制创新等,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要切实加强财务、资产、经营、成本、人事、审计各方面的管理,积极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要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规范项目成本核算,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跟踪分析,动态把握经济发展情况,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和经营风险。要采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单位发展。

2.2.4 在对外合作方面要进

要打造开放合作平台,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促进地勘经济从“闭门造车”向开放合作转变。要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引进资金盘活既有资产。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对接合作,拓展地质工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先导性和专业性的优势,积极“走出去”,力争在拓展境外市场上有新的突破。

2.2.5 在改革创新方面要进

要注重发挥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用新思维、新理念来谋划工作,用新方法、新措施来推动工作,用新技能、新手段来攻克难关。地质勘查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前端,也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质量、创品牌、培育新动能新动力入手,实现加强优质地质服务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的目标。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通过改革将地勘单位转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起产权明晰、责权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打造成集找矿找水、资源环境、工勘三产、工贸物业为一体的多轮驱动、多元并举的企业集团。

3 结语

当前地勘单位已进入了深化改革的转折期、结构调整的关键期和升级转型的攻坚期,要适应新形势、新常态的要求,必须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以结构调整焕发新的发展活力,以升级转型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由资源型地质向资源、环境、工程、农业、城市等地质及绿色矿业转型,不断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政府、地勘单位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及时出台地勘单位升级转型的指导意见,落实好国家优惠政策,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保障地勘单位升级转型和分类改革的顺利进行。

[1] 昝云.国有地勘单位在“三期叠加”新常态下转型升级浅议[J].西南地质经济,2017,(2):15-16.

[2] 钟添春.新形势下地勘单位转型发展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197.

[3] 刘定勇.关于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0(05):11-14,21.

[4] 宋印胜,宋慧.浅谈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28(3):70-72.

[5] 徐铭阳.关于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思考[J].煤炭技术,2011,30(8):279-280.

[6] 王建忠,高玉慧.关于政府如何助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17):31,57.

[7] 宫瑞峰,孙延宗,宫正.经济新常态下地勘单位如何发展壮大[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28(3):48-51.

[8] 贺冰清.当前矿业经济与地勘行业形势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14.

[9] 黄贤营,顾海旭.我国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趋势及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28(4):21-23.

[10] 张万益,姚晓峰,陕亮等.2013地质勘查进展[M].北京:北京地质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转型单位服务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填单位 要推敲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看错单位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