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军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实现“两个高水平”和建设“六个浙江”特别是文化浙江、美丽浙江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省域大景区、大花园的重要内容。带着这个课题,趁春节假期回家乡上虞探亲访友之际,跑了一些乡镇,并与当地的干部群众进行座谈交流,对家乡农村变化之大颇为感叹,特别是章镇和岭南两个乡镇——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凉亭茶园,处处是景、步步皆画,已然成为了集居住、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美丽集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溢于言表。
2017年,上虞区投入33.6亿元用于18个乡镇(街道)共25个片区的417个项目建设,其中岭南乡在第一批验收的乡集镇类别中位列全省第二,在第一财经联合80余家媒体主办的“2017中国最美村镇评选活动”中,岭南乡东澄村在全国100个入围村镇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第五届“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奖”,这也是绍兴地区唯一获选的村镇。
上虞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做法是:一是规划引领。将规划编制作为整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坚持“一镇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始终严把规划关,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两乡镇结合自身特点和产业、规模、人文、景观、乡情等元素,通过组建专家顾问团、编制技术指南、实行集中评审备案等措施,编制了高质量、高水平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二是全面整治。如章镇镇张溪片围绕“宜居新农村、文明示范村”定位,完成环村道路改造、新街道路提升、乡道村居环境整治、农贸市场改造、弱电强电改造等7个项目。龙浦片围绕“风光龙浦、滨水小村”定位,融入“四季鲜果之旅”产业元素,打出“生态牌”。
三是建管并重。区领导多次赴岭南、章镇等地督查调研,就地召开现场推进会,及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区人大、区政协就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区整治办量化考核办法,制定《关于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督查考核的暂行办法》,每月一次通报考核情况,督促乡镇限时整改;区整治办邀请省、市整治办专家进行专项指导,提炼出“五长”制度,即河长制、路长制、楼长制、(公)园长制、(场)馆长制,确保整治工作顺利展开。
四是产业聚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吸引乡贤、浙商回乡投资、经商。产业聚合、功能整合、品质提升,借助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这一“引擎”,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之一。
成绩固然值得欣喜,但对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高水平”和“六个浙江”建设的目标,上虞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显迹”轻“潜迹”、重“硬件”轻“软件”、重“面子”轻“里子”,导致成效短期化、不牢固。二是有些小城镇脏乱差,个别地方仍停留在搞运动、搞突击,缺乏久久为功、常抓不懈的精神状态和实际行动。三是特色彰显不够,有些地方没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没有有机结合产业基础,规划定位不准,整治手法不当。四是有些地方工作浮于表面,喜欢“抓大放小”,忽视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等区域的整治,忽视截污纳管、垃圾分类等民生设施建设,外表光鲜,但背后往往污水横流、垃圾遍地。五是有些地方尚未建立及时发现、及时处置的防控机制,不能第一时间把脏乱差消除在萌芽状态,导致事后处置难度大、成本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促进民生。解决老百姓反映最强烈、最普遍的问题是整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细处着手,把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等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地方整治好,把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打基础、利民生的设施建设好,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二是彰显特色。小城镇失去了特色和文化,整治就是失败的。要注重保护和延续小城镇的自然风貌,注重挖掘和传承小城镇的文化基因,真正打造虞味小镇。要依托好当地资源、用好当地材料、体现当地文化、讲好当地故事。
三是提升产业。要通过整治,把落后的产业淘汰掉,把先进的产业做大做强;尤其要结合特色小镇建设,倒逼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完善机制。要结合基层治理“四个平台”建设,做好整合的文章,完善小城镇整治长效机制,提高小城镇治理水平。要落实相关责任制,通过制度整合,形成一整套严密有效的动态监测和防控体系,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