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舜武
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银行的积极配合下,杭州市发改委全力以赴做好新一轮重点项目商请银行贷款工作。上半年,15家在杭银行共为全市571个市重点项目(包括实施项目427个和预备项目144个)实际发放新增表内外融资651.86亿元,很好地保障了杭州市重点项目的建设资金需求。
受宏观调控影响、银行监管政策约束以及政府融资平台承债能力限制,各行信贷投放表内规模趋紧、表外业务刚性控制。杭州市发改委以项目资金需求为导向,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引导银行精准投放。
梳理项目资金需求。为做好2018年重点项目商请银行贷款工作,杭州市于2017年底向13个区县(市)、30个市级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2018年度杭州市重点建设实施项目商请银行贷款征求意见的通知》,对2018年重点实施、预备和预安排的571个项目的贷款需求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统计调查,编制了《杭州市2018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商请银行贷款建议名单》(杭发改财金[2018]136号)(以下简称《建议名单》),并重点推荐了124项有明确贷款需求的市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同时,附上相关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为银行提供更加精准的信贷信息,方便银行进行有效对接。
搭建金融支持氛围。为做好项目推荐,积极对接在杭银行,杭州市发改委于年初召开了杭州市2018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商请银行贷款专题会议,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和23家在杭银行机构相关负责人参加。向参会的在杭银行具体介绍了杭州市委市政府重点关注的产业和项目以及今年重点项目的安排,并推荐了《建议名单》。各金融机构针对各行的经营特点交流了支持重点项目的做法和经验,取长补短,形成对杭州市重点项目支持的浓厚氛围。
争取资金重点倾斜。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2018年银行信贷规模非常紧张,在杭银行纷纷向各自上级行争取信贷规模和扩大信贷审批权限,如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等利用总行来杭调研的契机,积极争取用于亚运会项目建设专项信贷规模;建设银行杭州分行积极向省行汇报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将该行今年全省新增信贷规模的80%全部用于杭州市的项目,为2018年度的重点项目资金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大服务协调对接。为更好地帮助银行解决项目贷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杭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娄仲良带队到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项目对接和调研,在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金融科技服务水平和信贷金融监管协调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为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上半年,杭州市新增贷款共计651.86亿元(其中表内贷款415.17亿元,表外贷款236.69亿元)。其中发展平台类、基础设施类、转型升级类、城乡统筹类、生态文明类、社会民生类六大类项目新增贷款分别为52.11亿元、125.79亿元、96.19亿元、37.13亿元、30.38亿元、310.26亿元,社会民生和基础设施类项目占比最多,分别达到47.6%和19.3%。
信贷资源重点倾斜。在信贷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各在杭银行优化信贷存量资源配置与增量调节机制,千方百计地向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倾斜,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更明显。在杭主要金融机构主动服务杭州的动能和意识在增强,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和融资产品,加大对杭州的金融扶持力度。如建行在支持杭州重大项目建设方面,截至2018年6月末,建行杭州分行项目储备136个,储备金额1002.10亿元,其中上半年已累计投放36个项目,累计已投放105.28亿元。审批通过20个,储备金额176.28亿元;处于签约投放阶段59个,储备金额272.20亿元。
民生服务保障有力。上半年,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对小城镇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支持力度发生变化,杭州市发改委积极配合商业银行,通过多种途径帮助银行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3家商业银行为杭州市小城镇建设、保障性住房、安置房、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共贷款310.26亿元,在六大类项目中占比第一位,其中表内融资213.26亿元、占表内融资的51.37%,表外融资97亿元、占表外融资的41%。
基础设施力度加大。上半年,完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投资125.79亿元(其中表内60.69亿元,表外65.1亿元),比去年增加83.33亿元,同比增长196%,远远高于全省上半年综合交通建设10.7%的增长速度。其中地铁获得表内外融资85.8亿元,这些资金有效投入有力地推进了地铁1号线、2号线、5号线、6号线和杭临杭富城际等线路建设。
产业信贷初显集中。从总量上看,上半年在杭银行对杭州市产业类项目投放金额为96.19亿元,稳中有升,比去年同期多7.79亿元。其中民生银行一枝独秀,上半年新增贷款51.5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的53.5%。从项目主体看,贷款集中度明显,6个项目获得贷款4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8.9%。从贷款领域看,主要投向重点发展产业和新兴领域,如20亿元的吉利集团首期年产10万辆AMA平台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5亿元的海康威视安防基地(桐庐)项目、5亿元的万向精工轮毂轴承单元项目、7亿元的阿里巴巴杭州软件生产基地二期项目等。
银行贷款规模受限,利率优惠争取难度增加。今年年初以来,监管政策的落地实施节奏明显加快,银信业务、委托贷款业务、非标通道融资业务全面封堵。再加上,4月底资管新规正式出台,银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步伐放慢,银行存款增长乏力,大额存款利率普遍上浮,经营成本和监管压力不断加大,这些因素逐步传导到本地重点项目贷款中。上半年,利率优惠5%的贷款只有108.4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6.63%,比2017年上半年减少261.78亿元,占比减少34.5%,增加了重点项目的建设成本。
在杭股份制银行参与市重点项目难度在增加。由于重点项目具有贷款期限长、需求额度大、利率敏感度高等特点,随着银行资金面偏紧的态势,股份制银行由于资金来源成本偏高,大额贷款审批权限在总行,导致股份制银行杭州总部有意愿参与但受权限限制难以积极推进,今年年初以来有6家股份制银行没有新增贷款。
下一阶段要继续按照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改善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支持转型升级三大任务,扎实推进商请银行贷款工作,从而为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坚持问题导向,在改善金融服务上下功夫。从目前融资成本比较看,银行贷款额度虽然非常紧张,但和其他融资方式比较成本相对比较低,要进一步加大争取力度。通过问题反映、困难协调、监管对话等方式,帮助解决在杭银行经营中的障碍,进一步推动银企合作。部分银行建议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银行利率优惠、贷款规模等综合贡献相适应的科学评价机制,提升在杭银行支持重点项目的积极性。
坚持市场取向,在拓宽融资渠道上下功夫。政府债务、委贷、资管等一系列新规对政府购买服务、PPP、政府投资基金等新型融资模式产生较大影响。而且许多重点项目需要的资金在期限上比较长、金额比较大,依靠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受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各项目平台要加强国家、省政策的前瞻性跟踪和研究,积极捕捉政策和市场等方面信息,学会“晴天买伞,雨天买炭”的政策敏感性,在资金宽裕的时机争取期限长、成本低的中长期企业债券等金融产品,防止资金在期限和利率等方面的错配,防范金融风险。
坚持绩效导向,在支持转型升级上下功夫。随着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产业转型成为引领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将有限的信贷资金引导和服务于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围绕杭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完善信贷激励政策,引导和推动银行扩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类市重点项目的有效投放,着力提升新兴产业中长期贷款在融资总量中的比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中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