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2018-02-07 04:15吕惠东丁俊萍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政党领导政治

吕惠东 丁俊萍

(1.华中师范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1-1]。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是指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指导,准确研判、科学分析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党的自身实际,制定党的政治纲领、政治战略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方针和策略,以此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确保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先进性和一致性,进而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统一步伐、统一行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符合现代政党政治属性的本质要求,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原则,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经验尤其是政治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不断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有效举措,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党的建设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把握新时代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要求,对于建设伟大工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必将发挥巨大促进作用。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有明确政治诉求、政治纲领、政治路线和政治目标的政治组织。因此,政治属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没有政治目标和政治诉求即不讲政治的政党是不存在的,丢掉了政治本色和政治属性的政党也不再被视为政党。不管是资产阶级政党还是无产阶级政党,皆是如此。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产阶级通过组织自己的政党,制定合乎本阶级利益诉求的政治纲领,通过多次的政治斗争获取执政地位,并将自身的政治纲领付诸实践,进而使本阶级的利益最大化。资产阶级政党从本质上代表的是占国家公民少数的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在维护资本家私人占有前提下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的政治工具,所建立的社会只能是一个存在剥削、压迫和私人占有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的发展由空想变为科学,引领国际工人运动由盲目变为自主。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开始组织起自己的政党。马克思在论及政党对革命的引领作用时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2]恩格斯亦强调:“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3]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它本身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标志,在于其奋斗目标是为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而鼓呼,通过消除私有制和“剥夺剥夺者”为全人类解放而斗争,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无产阶级政党的存在和发展,就是践行自己的政治纲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最终达到一个没有阶级、没有政党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实践过程。显然,政治属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先进政党的本质属性。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展现出鲜明的政治本色,同时兼具中国独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政治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以党的政治建设来统领党的建设全局,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属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自身建设经验所表征出的鲜明指向,更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带领人民逐梦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政治保证。

二、政治建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原则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创建和领导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其中包括党的政治建设若干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的重要遵循。

其一,共产党必须掌握并坚持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权。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事关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方向。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革命领导权的思想,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深入而形成和丰富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年的政治实践中就认识到,缺乏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强有力的领导,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是不可能的。而要实现共产党的领导,就必须同无产阶级群众建立密切联系,绝不能脱离本阶级的阶级基础而高高在上。他们指出,工人阶级不能充当资产阶级的附庸,而应该建立自己的、独立的、秘密的和公开的政党组织,“并且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成为工人联合会的中心和核心”[4],同时要与农民建立阶级联合,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

列宁在俄国新型革命政党的建党实践中明确提出了党的领导思想,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成为执政党后,还要加强对其他社会组织的领导,以完成阶级领导和社会整合。他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5-1]的论断,指出共产党与非党组织的关系,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共产党是其他社会组织的“政治领袖”,是它们的“最高领导者”,只有强化党的领导,实行“总的”“政治的领导”,才能保证其他组织都能按照一个目标,朝着一个方向进行工作,避免力量分散,各自为政。列宁极为重视共产党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领导,强调党要“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不这样,便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5-2]。列宁还特别阐释了党的领导的科学内涵,强调党对国家全部工作的领导是一种“总的领导”、政治领导,“而不是象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6-1]。在此基础上,列宁指出了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条件:“保持领导不是靠权力,而是靠威信、毅力,靠比较丰富的经验、比较渊博的学识以及比较卓越的才能”[7],还要靠自身政策和策略的正确,靠密切的党群关系。显然,列宁不仅强调了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揭示了党的领导的科学内涵以及实现党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从而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以掌握革命领导权的根本原则和策略。

其二,共产党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并实行严格的纪律和制度。共产党区别于以往任何政党的重要标志便是其有党内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的领导,并制定和实行了一整套严格的纪律和制度。这是共产党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集中行动的制度保障,也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组织前提和制度基础。

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在马克思、恩格斯制定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关于党的组织机构、选举制度、党内同志关系和议决原则、领袖和群众的关系以及党的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规定和阐述,都内含了党内民主与集中统一相结合的基本思想。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集中制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一科学概念。在十月革命胜利前的革命斗争年代,鉴于革命需要,列宁重点强调了党内集中统一的重要性,指出,“集中制思想,它从原则上确定了解决所有局部的和细节性的组织问题的方法”,“是唯一的原则性思想,应该贯串在整个党章中”[8]。集中制是保证党的组织统一和维护党内团结的基础,“如果没有正式规定的党章,没有少数服从多数,没有部分服从整体,那是不可想象的”[9]。十月革命胜利后,随着内战结束、和平到来,列宁把扩大党内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作为执政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主要内容,并着重强调实行“党内的工人民主制”。不仅如此,列宁还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列入了加入共产国际的政党的必备条件,强调“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5-3],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一举措使民主集中制原则也成为世界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为保证党的政治领导和党内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实施,列宁还特别强调严格的纪律,指出,“无产阶级实现无条件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10]。强调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部分服从整体;强调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党内有不服从纪律的“上等人物”和“特殊人物”存在。列宁的这些思想,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以实现集中统一有效的政治领导的思想理论基础,并转化为共产党的基本组织原则,从而保证了共产党成为坚强的、具有强大革命战斗力的有机组织体。

其三,共产党要根据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制定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通过制定符合客观要求的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并使之有效贯彻落实而实现的,因此,制定正确的纲领和策略是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纲领体现了党的性质,是党最鲜明的政治宣言。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是面向全世界的公开的政治主张,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了解党、认识党的最直接的途径。恩格斯指出,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11]。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总纲领的《共产党宣言》,便鲜明地体现了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阶级主张、行动任务,发挥了社会主义运动“旗帜”的作用。

要实现党的纲领,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原则。策略原则是党的纲领的斗争方式和措施手段,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事业的成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了若干策略原则思想,包括要在政治上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划清界限;必须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革命策略;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暂时利益、局部利益和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关系;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要紧密结合;公开合法斗争和地下秘密斗争要联合行动;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团结多数、壮大革命力量,等等。这些为世界各国共产党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四,共产党要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并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正确开展党内斗争是维护党的统一意志,确保党的策略原则始终符合革命需要的重要途径。开展党内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党的团结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向来珍视党的团结统一,同时又从来不拿革命原则做交易。对于具有原则分歧的派别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而对于在党内犯过错误的同志则用批评教育的方法,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使党达到更高程度的团结。正如恩格斯所论述的,“各国民主主义者的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没有这种批评就不能达到团结”[12]。列宁同样重视巩固党的团结,认为党员的思想纯洁和组织纯洁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基础,“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5-4],要通过正确的斗争,“使党易于除去那些根本够不上十分自觉地贯彻无产阶级政策的共产主义者的党员”[6-2],以达到纯洁党组织,保持党的团结和统一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从政治上加强党的建设的论述,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理论原则和指导方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的重要遵循,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视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渊源。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建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注重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立足于中国实际,逐步探索出了一套从政治上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做法,形成了注重党的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积累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

早在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就明确提出了党的纲领、基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即领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在黑暗的中国公开立起来的一面红色旗帜,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宣言,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初心”。党的二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结合中国革命和党自身的实际,对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作了更为完整的规定说明。大会宣言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党的最低纲领和目前的革命任务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13]。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制定,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创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论述了土地革命中党的建设问题,其中包括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原则。他在1929年为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肃清单纯军事观点的理论根源”,以及“加紧官兵的政治训练”[14]等观点,从而确立了思想上建党、政治上建军的原则。周恩来也在《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提出了要坚持党对军队“作政治的领导”,“前委应着眼在红军的政治军事经济及群众斗争的领导上”[15],注意把群众日常生活问题和政治问题密切结合起来等重要观点。这些都成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队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依循。

全民族抗战时期,为了担负起抗日战争的政治领导责任,进一步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和组织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党中央于1939年8月25日通过了关于巩固党的决定,强调“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我们今天极端严重的任务,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决定因素”[16],并从党员思想教育、发展党员组织程序、加强党的纪律和团结等方面,提出了党的政治领导和政治建设的阶段性的目标任务。

为进一步巩固党,加强党的建设,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原理。他指出,党的建设是“光荣而又严重的任务”[17-1],党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并将之称为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17-2]。毛泽东还提出了党的建设要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结合的科学论断,并对如何结合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历史论证,指出,“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是这样同党对于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之正确处理或不正确处理密切地联系着”[17-3]。在毛泽东看来,党的政治路线规定了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规定了实现政治任务所依靠的同盟者和所采取的策略步骤。密切结合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自身建设,能使党的各级组织始终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政治任务的实现。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还能够使党的各级组织在政治任务实现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排除错误干扰,坚定政治方向,从而保证党实现正确的政治领导。

这一时期,毛泽东还提出了必须制定和掌握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的政治素质和党员的政治水平的思想。1940年12月,毛泽东写了《论政策》一文,系统地对党的政策和策略做出了科学的理论概括,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对于从政策和策略上提高全党的政治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是党在政治上不断成熟的重要表现,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等领导人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论述,阐明了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任务、内涵要求、路径举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思想走向成熟。在此后的革命实践中,党继续明确了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统一的思想,并把党的建设同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并称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个法宝”。该时期毛泽东关于从政治上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继续重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布局中的政治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该时期首要的政治纲领,并据此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该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但由于党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尤其是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一度犯了严重的“左”的错误,党的政治建设因此走入歧路,并导致党的各方面建设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出现重大挫折。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恢复了加强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扩大了党的政治建设优势。这突出表现为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判断,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党在该时期的政治路线,并据此制定了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纲领,要求党的建设要密切结合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展开。邓小平多次强调讲政治在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指出“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社会都得讲政治”[18],并高度重视政治领导在党的建设尤其是在党员干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他主持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不仅对拨乱反正、恢复和健全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原则和规定今天依然适用。

1990年代中后期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学习活动,把干部教育和党的政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其中,讲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内容。江泽民强调:“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加强政治学习,增强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19]胡锦涛也极为重视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提升,指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不懈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始终站稳政治立场”,“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置于党的各项建设的统领地位,并对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了多方面的强调,主要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党的政治路线不动摇,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全过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起;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等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新的准则。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政治保证。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自身建设史,党一直把政治建设作为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问题来抓,形成了政治建设的光荣传统,积累了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其中包括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作为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把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任务;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并确立与之相配套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政治信仰、严密政治组织、严明政治纪律、严肃政治生活,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政治建设紧密结合,发挥合力。这些宝贵经验,也是今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原则。

四、把握新时代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2]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伟大工程,包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贯穿其中的制度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等。党的各方面建设都有其特有的目标和任务,并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处于相应地位。其中,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关键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复杂局面、破解发展难题、抵御执政风险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党的建设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任务要求,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依循。

第一,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方面建设,就是要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之成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和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政治纪律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21]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基本要求和制度约束,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强大后盾。

第二,要尊崇党章,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活动载体,党内政治生活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政治领导力和凝聚力的强弱。要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的制度规定,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坚持不懈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风气。

第三,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既能够充分保证党的集中统一,又能够充分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展积极有效的党内民主,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有效开展的根本组织制度保障。

第四,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一个政党的政治文化是它的精神标识,体现着它在价值观方面的文化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引导全党“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1-3]。这就从文化、价值入手,抓住了党的政治建设的精神之魂。党内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继续从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继续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1-4]。

第五,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不断增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其次要自觉落实好干部标准,做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四铁”干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同时又严守党内法规纪律底线,绝不触及法律红线。再次要不断提高政治能力,包括提高把握大势、把握全局、把握方向的能力,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确保党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猜你喜欢
政党领导政治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政党上网”:网络生存背景下群众路线延伸的当代价值与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