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江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打造特色农产品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特色农产品是指一定行政区域或地理区域内,一些农业生产经营者所共同生产和使用的有别与大宗农产品,有鲜明地方特点的同一农产品和品牌标志。特别是一些区域名、优、特农产品在进行地理标志注册保护后又进一步强化了地域特性,其品牌标志代表生产者对消费者的质量承诺和信誉保障,是一种有价值的区域公共资源。加强区域特色农产品建设,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提升地区的知名度,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规避农产品的市场风险,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障碍,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于为农业产业创造价值,积累无形资产;对于进一步帮助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安徽省的特色农产品建设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目前安徽省特色农产品产业的总体状况是:规模小、产量少、缺乏竞争力、价格低廉、品质退化、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处于初始化阶段,在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还不多,规模化程度也比较低,品牌的宣传和保护意识还不强。
所谓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专业生产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农村经纪人,专业服务企业(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相关的加工、保存、物流、销售等企业或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研究所、产业协会、制定标准化的机构等)的经济集聚现象。建立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集群,对于提高一个地区特色农业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为一个区域所带来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经济效益。集群区域内种植养殖户众多,从单个种植养殖户来看,规模也许并不大,但集群内的种植养殖户彼此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生产率极高,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到区域外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从而使整个产业集群区域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的经济效益。
2.节约空间交易成本。空间交易成本包括物流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以及合约谈判与执行成本。(1)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的地理位置临近,容易建立稳定的信用机制和相互协作信任关系,从而大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2)集群内拥有的本乡本土的专门和熟练的劳动力,这样就减少了雇佣专门和熟练劳动力的交易成本。(3)集群内拥有的大量的专业信息,个人关系及种种区域内的联系使信息流动很快,这样就节省了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户的信息成本。(4)重要投入品大多可以从集群区域内的其他企业获得,从而节约产品物流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还能享受供应商提供的其他辅助服务。因此,集群区域内的种植养殖户和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活性的非正式关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里,这种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集群现象相比垂直一体化安排和远距离的产销联盟安排更加具有效率。
3.促进创新和学习的效应。产业集群是培育专业生产农户和龙头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温床。专业生产农户和龙头企业彼此接近,激烈竞争的压力,不甘人后的自尊需要,客户不断提高的要求,都能促进专业生产农户和龙头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加强合作。一家专业生产农户或龙头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专业生产农户或其他企业,因为这些专业生产农户或龙头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交流,能够较快的学会和推广新的知识或技术。这种外部的效应是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区域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4.促进内部竞争发展的示范效应。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区域内部的激烈竞争,促进了专业生产农户或龙头企业不断的改良品种提高产量,这种财富的示范效应和榜样的力量,又促进了专业生产农户或龙头企业企业家才能的培育和新的专业生产农户或龙头企业的不断诞生。
5.文化宣传效应。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地域较为集中,产品集中,规模生产,相互影响,逐渐成为当地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习俗,逐渐融合成为当地的文化的一部分,容易口口相传、世代相传,更容易集中作文化宣传。
发展特色农产品需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一切都将过去,只有品牌永存。”这句市场经济的名言同样适用于特色农产品建设。对于特色农产品来说,核心是产品的品质,市场的本质是竞争。而特色农产品的要求就是“专、精、优、强、独”,竞争的最后就是聚焦于“品牌”。特色农产品的输出由零散型向规模型转变,特色农产品市场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最终都取决于特色农产品的 “品牌”。政府和社会有关组织既要学会创立特色农产品品牌,又要学会经营、运作和管理品牌,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忠诚度,不断提高品牌的竞争力。
安徽省特色农产品经过前人多年的积累和探索创出了一大批在市场上有着广泛影响的特色农产品和品牌,如“黄山毛峰”、“六安瓜片”、“淮南豆腐”、“砀山梨”、 “太平猴魁”、“祁门红茶”、“黄山贡菊”、“亳州药材”等等,这些著名特色农产品和品牌有利于发展市场潜力大的绿色食品及特色农产品,有利于形成特色产品产业化经营优势,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为进一步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力度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力度。政府和社会有关组织应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要通过市场调研掌握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差异化、细分化、集中化、规模化需求,为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信息支撑,实现市场导向下的定向培育和定向转移,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提供保障,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特色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成长环境。
2.应注重特色农产品及其品牌的自身发展,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品牌建设和竞争力的提升,既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长期坚持就是要坚持品牌建设的长期性,以保持品牌的连贯性和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不断创新就是要通过品牌的形象创新、品牌的理念创新、品牌的运作手段创新等,扩大知名度,提升品牌的形象,增加受众对品牌的感情和认同度。
3.重视特色农产品及其品牌的宣传策略。政府和社会有关组织在努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及品牌的同时,要学会利用“互联网+”等多种宣传媒体和信息平台广泛宣传特色农产品及其品牌,鼓励需求市场和客户更多地了解和使用“品牌产品”。
1.政府应将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结合起来。安徽省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并具有一些独具优势的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各类农产品供给状况较好,已形成了许多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及其品牌,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各级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应立足各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抓住重点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逐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促进安徽省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2.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大力扶持农字号企业创牌和积极申报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
3.加大研发力度。将大学、研究所、产业协会(学会)、制定标准化的机构的力量组合起来,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着力打造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及其品牌的利益共同体,培养一批专门从事特色农产品及其品牌建设的人才队伍。
4.进一步深入挖掘地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区域农产品品牌形象。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唯一性、独特性和稀缺性,决定了特色农产品及其品牌的唯一性、独特性和稀缺性,这是其他区域无法具备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的有利条件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
5.加强特色农产品及其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的注册与保护,调动特色农产品品牌所有人的创新积极性,维护特色农产品品牌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侵权行为,用法律手段保护特色农产品及其品牌所有人的合法利益和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