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尊老敬老爱老的三重境界

2018-02-06 21:23:05
中国民政 2018年21期
关键词:老龄总书记养老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身体力行尊老、敬老、爱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就尊老敬老爱老发表重要讲话,对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提出一系列高瞻远瞩的重要论述。总书记始终用自己的行动,从家庭、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诠释着尊老敬老爱老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 尊老家庭 优良家风拂面颊

在习近平的办公室里,几张不同年代的温馨家庭生活照,被放置在醒目的位置。其中一张照片,是他用轮椅推着年事已高的父亲,和家人一起散步。还有一张照片,是他拉着母亲齐心的手,漫步在公园中……

重视家庭、孝敬父母,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深植根在习近平心中。虽然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经常陪伴父母左右,但他心中始终惦记着双亲。

2001年10月15日,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家人要为习仲勋在深圳举办88岁“米寿”宴。习家三代人及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为老爷子祝寿。然而,唯独缺席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

作为一省之长的习近平公务繁忙,难以脱身,于是抱愧地向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他在信中深情地写道,他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

信中,习近平还提到了向父亲学习的五件事。学习父亲坦诚忠厚的为人,学习父亲视辉煌业绩如烟云的风范,学习父亲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仰追求,学习父亲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的赤子情怀,学习父亲堪称楷模的共产党人的家风。

那天,习近平的姐姐桥桥向大家宣读这封信时忍不住热泪盈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习仲勋听完来信,非常理解儿子,向家人、子女和亲朋们说:“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类似的话,习近平的母亲齐心也曾说过。有一年春节,习近平工作繁忙,不能回家跟父母一起过年,齐心在电话里对他说:“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对爸爸妈妈最大的孝心,这就是对家庭负责,也对你自己负责,这都是一致的。”

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始终把父母的话牢牢记在心里。抱着一颗为人民做事的心,他把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二重: 敬老社会 弘扬核心价值观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老人,在习近平心中一直是一份沉甸甸的牵挂。数十年如一日,习近平始终尊老、敬老、爱老。

习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主题就是“尊老”。这篇题为《中青年干部要“尊老”》的文章篇幅不长,却真实反映了他尊重、爱护老干部的心声。

发表这篇文章时,习近平31岁,刚刚履新河北正定县委书记一年。当时,他把县委仅有的一辆212吉普车配给了老干部使用,自己则轻车简从,只要不出城关就骑自行车。习近平将要离开正定时,一些老干部眼圈儿都红了。一位叫祁永的老干部说:“习书记,我们可不愿让你调走哩。”

南下福建后,习近平敬老之心依旧如故。1993年元月,福州长乐机场动建,一些部队老同志应邀参加动工仪式。动工前夜,习近平特意让秘书通知基层干部,第二天风大、天冷,务必挨个打电话通知老同志多带衣服、注意保暖。

在上海,习近平在街道敬老院碰上百岁老人过生日,他笑着向老人拱手作揖,祝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引得现场一片笑声掌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习近平尊老敬老爱老的瞬间。

2012年12月,习近平来到地处深山的河北省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唐荣斌老人的家中。据报道,唐荣斌事后回忆:“总书记没有一点架子,到家里就跟走亲戚一样。大冷天的,我赶紧把火盆摆到炕上,想让总书记暖和暖和。他见我脱鞋上了炕,也跟着脱鞋上了炕,和我们一家人越聊越热乎。”

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敬老院,向老人们带去新年祝福。习近平认真倾听老人们诵读《养生歌》,听完后说“从你们的读书活动中我得到很多启示”,他鼓励老人们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和老人们合影留念后,习近平还细心嘱咐随行人员,照片要给每位老人家都送一张。

2013年2月4日,习近平到兰州一家“虚拟养老院”的养老餐厅考察工作。午饭时间,他发现72岁的杨林太老人面前还没有饭菜,就径直走过去,把一盘热气腾腾的饭菜递到老人手里,亲切地说:“请老人家吃饭。”

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习近平总书记把目光转向坐在第一排左边的一位老人。他饱含深情地说,这位老大姐,就是我们的老将军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她今年90多岁了,我看到她以后心里一阵阵的感动。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看见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90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时,对大家说,今天出席座谈会的不少老艺术家年事已高,大家如果累了,就到休息室休息或者走动走动。

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习近平认了一位大姐:石爬专。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十八洞村特困户施齐文家。木屋四壁黝黑,一盏节能灯是唯一电器。老人老伴石爬专问:“怎么称呼您?”村主任说:“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他说:“你是大姐。”总书记与苗族大妈的“认亲”,彰显了总书记的爱民情怀。

2014年1月27日,马年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宝力根苏木牧民、81岁的玛吉格老人家。客厅、厨房、卧室、库房,他一一察看,细心询问生活上有没有困难。当听到老人反映有的牧户在用电、通行上还有些困难时,他当即要求当地党委和政府作出规划,努力加以解决。

而今,玛吉格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建了标准化棚圈,饲养的牲畜数量翻了一番。“牧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都很满意。”玛吉格感慨道。

习近平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尊老敬贤,总书记为我们率先垂范。

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夕重回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这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与总书记再次聚首。她就是习近平的老师陈秋影。据陈老师介绍,从1965年至今,两人就从未中断过联系。

忆往事,聊近况。习近平感谢老师们当年的教诲,祝他们健康长寿。老师们感叹,这么多年他没变,还是那样“善良朴素”“尊师重道”。

2017年11月1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里记下了一段暖人场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现场,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同大家热情握手、亲切交谈。代表们纷纷向习近平总书记问好。当准备全体合影的时候,总书记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总书记握住他们的手,微笑着问候说:“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 两人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最后两人在总书记身边坐下。

细微之处见真章。习近平总书记“让座”的这个小小细节,感动全场,大家长时间热烈鼓掌。之后,“挪椅子,扶老人,坐身边”的一连串动作持续在网络空间刷屏,让网友们直呼“太帅了”。人们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举手投足之间,深深感受到他尊老敬贤的满满情怀。

93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82岁的黄大发则是绝壁凿“天渠”的贵州遵义市老支书,他们一位是支撑起共和国脊梁、让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的高尖端人才,一位是服务乡亲、造福百姓的普通村官。身份或许不同,但为人民服务、为时代奉献的精神,却是殊途同归,并最终汇成了当前的一个最大公约数——用远大梦想和不凡实践来推动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砥砺前行。道德模范的精神和品质,是我们获取不竭能量的源泉,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澎湃动力。对他们的尊重与敬畏,应是我们尊老敬贤的本能,体现着社会温度和价值维度。会见结束后,习近平语重心长对有关部门的同志说,给老道德模范让座,这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就叫人伦常情。总书记的话是言传,更是身教,在人们的心田荡漾。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他特意来到临湖轩北侧的庭院中,看望邓小南、王缉思、林毅夫、钱乘旦、申丹、杜维明、安乐哲等资深老教授。

习近平说,看到各位老教授身体健康、精神矍铄,非常高兴,你们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悉心育人,为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向你们表示敬意。对美国籍的汉学大师安乐哲先生,习近平亲切询问他来自哪所大学、来中国多长时间、是否适应这里的生活,并希望他更多向国外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言辞殷殷,关切深深。老人之于总书记心中的分量总是那么重。

总书记强调,要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深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为老之事。习近平总书记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他曾说过:“尊老敬贤,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地见之于行动。”我们要把尊老敬贤一以贯之下去,让它落在实处、暖在人心。如此,才不失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第三重:爱老国家 高度重视老龄工作

在习近平看来,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重视老龄工作,事关国家发展大局。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占总人口17.3%。这意味着每6个中国人当中,就有1位老年人。

面对“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的严峻形势,习近平再三强调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投入、切实行动,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习近平同时指出:“我们的政策措施、工作基础、体制机制等还存在明显不足,同广大老年人过上幸福晚年生活的期盼差距较大。”

2016年5月2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为我国老龄工作开具良方。他强调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三个“相结合”,即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

一年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为新时代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习近平不仅对老年人深切关爱,同时也对他们寄予热切期望。

在习近平眼中,“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他把“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当做课题之一,明确提出“要为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引导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我国老年人口增加很快,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2014年元旦前夕,习近平到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敬老院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在沈阳多福社区的座谈会上,他表示要加强养老公共服务,全社会一起努力,把老年人安顿好、照顾好。

在习近平的关心下,养老体系建设纳入“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沉甸甸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实现政府、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的深切关怀和全面保障夯实政策基础。

我国老龄化态势加速发展。养老社区、医养结合、PPP、共有产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在全国城乡“落地开花”。

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大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力度,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提供不同养老服务,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感受到夕阳红的美好。各地的积极探索,正是我国推动老龄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生动缩影。

截至2017年底,全国91548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40293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

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约15.36万个、各类养老服务床位合计714万张,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目前,全国各省均建立了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出台老年人社会优待政策,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基本建立……

一组组数据,印证着我国老龄事业和养老体系建设不断向前的铿锵步伐。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总书记一直以来的牵挂,正慢慢成为新时代中国的生动实践。

(根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学习进行时》等综合整理)

猜你喜欢
老龄总书记养老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烟台果树(2021年2期)2021-07-21 07:18:46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习总书记“下团组”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13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福利中国(2017年4期)2017-02-06 01:18:47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