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宏伟
(武警学院 警卫系,河北 廊坊 065000)
近年来,我国举办的大型活动日益增多,特别是APEC会议、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要国际性大型活动的举办,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安保部门在圆满完成大型活动安保任务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一定要往精细化方向发展,活动的规模越大,安保工作越要深入末端细节,做到“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分区管控方法就是在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逐渐积累形成的精细化工作方法。
分区管控是指将某一安保区域分为各个部分,分别实施管控。在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需要采取包括安全检查、证件管理、记者管理、制高点管控等在内的一系列安全措施。本文所探讨的分区管控方法并不针对某一项特定的安全措施,而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从宏观上看,分区管控方法在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得到运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基本做法。
为了确保安全,大型活动需要设置一定的封控区域。封控区域并不等同于大型活动的举办区域,而是由大型活动现场向外延伸,形成一定的管控区。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运用分区管控方法设置多层防护圈。例如:在最内圈设置核心区,向外延伸一定范围设置警戒区,再向外延伸一定范围设置控制区,必要时,还可再向外延伸设置疏导区。简单地说,就是“外圈保内圈,内圈保核心圈,核心圈保核心点”。外圈可以采取交通疏导、巡逻查控等相对缓和的管控措施,内圈从严采取安全检查、证件查验等措施,从外向内,一层一层过滤安全风险。各层安保圈的划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应该依据科学的标准,从安全目标、社会影响、地理条件、活动内容等多个方面综合权衡。
集散工作指的是大型活动中警卫对象、受邀嘉宾、媒体记者、演职人员、观众、工作人员等不同群体集结、入场、转场、散场的组织工作。为了做好集散工作,安保部门要协调大型活动主办单位,根据活动安排和客观条件,为参加活动的各类群体设置集散通道。集散通道的设置,要兼顾分区管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要求,空间上不能交叉混行,时间上要错开各群体人车流量高峰。为此,在确定集散通道时,需要综合考虑四个方面:一是群体划分。大型活动参与群体多,各个群体的需求复杂多样,须区分群体类别施行人员分类集散。二是集散顺序。确定集散顺序时,既需要确定集结顺序(即入场顺序),又需要考虑疏散顺序(即散场或转场顺序),确保集散全过程有序运转。三是交通方式。除了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外,交通方式还包括对集散路线设计,以及对人流、车流的科学规划。四是与相关安全措施的配套衔接。不同的集散通道,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也有区别。例如:有的集散通道是免检通道,有的集散通道从远端安检后按秩序地带入现场,有的集散通道是临场安检进入。集散通道是核心区、警戒区、控制区对外交流的主通道,因此,合理规划和管控集散通道,才有条件做好大型活动现场内部区域管控。
划定大型活动的核心区、警戒区、控制区和集散通道,只是完成了分区管控的初始工作。在一个大型活动的现场,核心区可能会有较大的占地面积;如果核心区的主体是城市建筑,其复杂的内部结构更要引起安保部门的重视。举办大型活动时,不能简单地设置一个核心区,而要在核心区内部建立不同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包括:警卫对象活动区域,会议代表或嘉宾坐席区,媒体记者区,宴会的后厨区,停车场,中控室、配电室、空调机房等重点部位,等等。不同的功能区有着不同的管控要求,需要采取与之相应的管控措施。例如:对于酒店后厨区,除了采取封闭控制措施外,还要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对于媒体区,由于分布在大型活动现场的各个不同点位,需要分批次带入指定区域定点拍摄,只允许少量可靠或官方摄影、摄像记者近距离或游动拍摄。
为了建立功能区,还需要实施更加精细的隔离措施。当相邻功能区之间存在多个通行出入口时,可以保留部分必要的出入口,封闭其他出入口。在空旷场地举行活动时,可以通过临时改建、扩建现场设施的办法,设置硬质隔离。无法建立硬质隔离的情况下,可以设置警戒带,或者部署安保人员现场卡控,建立软隔离。
在大型活动现场建立不同的功能区后,证件管理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为对于分区管控而言,证件的作用不仅仅明确了什么人可以进入活动现场,还明确了什么人能够持有什么证件、允许在什么特定区域活动,做到“一场活动一套证件,一个区域一个式样,一种身份一种标识”。大型活动的证件包括人员证件和车辆证件两大类,人员证件包括徽章、通用证件、副证、标识等,车辆证件包括通用证件、副证、标识等。设计证件样式时,国际通行的做法是以颜色、符号、数字相结合的方式显示区分通行区域,以颜色划分通行区域,以数字限定准入范围。如果大型活动持续时间较长,而且有多个场次活动,可以同时设置通用证件与专场证件,也可以在证件上加贴场次标识。通过精细的证件设计,规范了证件的通行权限,有利于维护现场活动秩序。为了进一步提高验证效率和准确性,防止伪造证件和查验失误,证件查验可以采取计算机智能查验和人工查验相结合的方式。
网格是分区管控的最小单元。大型活动的网格化管控,是将较大规模的人员聚集区划分为若干网格,以网格为单元实施分区管控。大型活动的集会区或者重要会议的坐席区是最小的功能区,但其人员规模却不小。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管控,无论从现场秩序的维护,还是从突发事件处置上看,都不能满足安全要求。采用网格化管控方法,能够对每个局部增强管控力度,提高安全系数。网格化管控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场地划分网格化。根据场地设置和人员分布,科学划分网格,明确相邻网格之间的边界。二是警力部署网格化。以网格为单位确定所需警力数量,并将执勤警力实名定位到每个网格中。三是应急处突网格化。每个网格除了部署武警、民警等现场执勤警力外,大型活动的主办方也要派出力量嵌入网格,保证每个网格都能应对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四是责任区分网格化。指定每个网格的负责人,对网格内执勤力量实施统一指挥。对于突发事件处置不力、现场秩序管理混乱的网格,责任追究到人。
前面简要介绍了分区管控方法的五种基本做法,但这并不能穷尽所有的应用场景。下面,笔者就分区管控方法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以求达到举一反三、推广应用的效果。
分区管控是一种将整体论和还原论有机结合的工作方法。整体论与还原论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体系。整体论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黑箱来看待,不破坏对象的完整性,主要从系统的输入输出中猜测黑箱内部结构和内部机制;还原论也叫机械还原论,是一种与整体论相对立的科学方法论,它主张把研究对象尽可能打开,尽量还原到某个逻辑基点,找出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内部机制,以解释系统的行为和功能[1]。在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首先要运用整体论的方法,从社会面管控入手,做好“以面保点”工作,从而提高大型活动的安全系数。在此基础上,运用还原论的工作方法,对安保核心区域的各个局部进行分析,结合活动内容、安保规格、场地设置等各方面因素,合理安排各个点位的警力,针对各个局部的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使安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专注性思维使大脑聚焦问题、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发散性思维则使大脑在天马行空的状态中发现事物间的联系[2]。运用分区管控方法将某一安保区域划分为各个部分后,思考解决每个局部的管控问题,运用的是一种专注思维模式。从更大范围考虑各个局部之间的关联,就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法。例如:大型活动中警卫对象和重点群体集散路线与沿线加油站管控的联系,核心区封控时间与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功能区不同的划分方法对集散过程的影响,等等。发散性思维的优势在于发现、解释和预测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随着科技进步,发散性思维所迸发的各种灵感能够得到更好地量化和验证,为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提供决策支持。例如:为最大限度减小大型活动对社会交通的影响,可以采取错峰上下班、外埠车辆调控、增加公共交通运力等配套措施,但具体措施的落实,就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测算,科学实施。
在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若干个安保部位(安保对象)共同构成一个安全保卫工作的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的人流、车流、物流和信息流,能够看到其中存在大量的无标度网络。例如:从交通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层面上看,城市人、车交通网络符合无标度网络,而且还表现出了复杂网络中小世界特性[3]。此外,大型活动现场的水、电、气、热、通信等系统,都是典型的无标度网络。无标度网络的特征是网络中的大部分节点只和少数节点连接,而极少节点与非常多的节点连接。每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对相邻节点造成影响,而少数关键节点对整个系统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结构决定功能”,实施分区管控时,应该树立系统思维,看到各个节点(即局部)之间的联系及其形成的复杂网络,优化分区结构,确保整体安全。同时,运用复杂网络理论科学地确定大型活动安保工作中的关键节点(即重点部位),加强重点部位管控。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安保部门组织实施大型活动安保工作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因此,分区管控也要不断改进做法,确保安全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在大型活动筹备期,安保部门可以从安全角度提出需求,在情况允许范围内对现场设施进行改造,使之更宜实施分区管控。例如:对地下管网实施临时性封堵,对室外活动现场加装防护隔离建筑设施。在活动现场及周边施工改造时,安保部门要加强施工安全监管,将大型活动安保工作的关口前移。如果施工改造过程中安保部门不能提前介入,就很容易遗留安全隐患。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不断突破人的体力、智力局限,为高效用警、集约用警创造了有利条件。安保部门应该开动脑筋,把科技手段更多地运用到大型活动分区管控中,提高工作质量。一是借助科技手段提升区域防控效能。可以通过运用人脸识别、人车比对、声纳探测、周界防范、红外成像等新技术,加强对人、车、物的动态管控。二是利用人工智能补齐交通管理的短板。可以通过智能摄像头和调度平台,配合定位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科学调控红绿灯时长和公共交通运力;精准预警车流高峰,自动发布绕行提示,实现交通管理的精准化。三是通过大数据增强风险评估的精准性。分区管控应该以风险评估为基础,而风险评估又要以情报为依据。在情报工作中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发现规律,从而使风险评估更加精准、更有时效。
为了减少分区管控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自上而下地细化分区管控顶层设计,提升管控效能,缩小管控范围,压缩管控时间。对于不得不提前采取封控措施的区域,为了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可以分时段逐渐加强封控措施。还可以通过适当形式提前发布公告提示,争取群众理解支持。二是持之以恒地改进执勤形式。例如:改进执勤方式,使着警服警力与着便服警力相结合,显性部署与隐性部署相结合,做到内紧外松。对进入管控区域的人员、车辆的检查,注意工作方法。根据交通流量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警力部署,防止因采取措施不当出现交通拥堵。
目前,大型活动应急处突与分区管控方法结合得并不紧密,主要体现在对于大型活动现场突发事件的处置没有专设预案,或者只有总体预案。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区管控,安保部门既要制定总体预案,也要制定各专项、专场应急预案,明确各区域、各类情况的处置原则、程序、办法和现场第一指挥人。规格较高的大型活动现场应急处突力量部署时,既要有武警内卫、特警等机动打击力量,也要有消防、排爆、警犬、刑事勘察、核生化防护等专业力量,还要有医疗救护力量,只有全方位准备,才能应对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有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还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例如:为了防止现场发生政治尴尬类事件,安保部门需协调活动主办单位、新闻管理部门等,由活动主办单位牵头成立应急处突专班,安保部门予以协助。部署和使用应急处突力量也要运用分区管控方法。安保部门应结合大型活动现场环境、各种处突力量的任务与特点,指定应急力量部署点位,并规范突发事件响应流程。为了使不同参勤单位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协调顺畅、协同有序,在大型活动正式举办前,安保部门可以协调上述单位组织应急专项演练,或者将应急处突穿插在全要素演练中,设置一些突发情况,推演情况处置过程,以更好地发挥应急处突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