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2)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办、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承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研究论坛”于2017年11月26日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经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这一主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研究的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研究的理论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研究与社会治理”三个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成就有目共睹。改革开放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提高人民总体生活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起到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此环境和状况下,我国始终能够坚持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与会专家学者强调,回顾和总结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一个必要的认识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经验总结,是新时代面对的重大国家性课题。天津师范大学薛新国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离不开经验总结,规律来自经验,经验促进规律的产生。若想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掌握发展规律,必须从所有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与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区分开来。第一,就所有制而言,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的所有制主张以私有制为主体,拒绝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市场对经济社会的调节作用,忽视人民大众的利益。第二,就政治制度而言,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为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切实保护了人民的安全和利益;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张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第三,就意识形态而言,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社会民主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既是对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推动历史不断前进的理论立足点。在唯物史观的框架下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有力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吴英认为,唯物史观有助于认清当今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明确现实的努力方向。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变革上层建筑创立的,它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因此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党和政府正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它已经成功地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促使GDP保持了数十年两位数的增长,使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有了空前的提高。
1.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就要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生成理路。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广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真正破题在于,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在改革开放40年日新月异,在于党一方面正确认识、准确把握自身所处的社会形态阶段以及当今时代主题,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另一方面重视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工作的统筹兼顾,强调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就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安徽省阜南县曹集镇中心学校(中学)徐铭青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基于唯物史观的框架看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避免唯物史观之前的自然动力和神学动力观等片面认识。
1.重视历史,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张笑龙援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报告上的经典语录:“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张笑龙认为,历史作为学习的必修课,就意味着历史是先于人们存在的客观实际,不以认识主体的好恶发生改变。第一,历史虽然不能任后人选择,但是,后人为了应对现实,走向未来,就必须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第二,认识历史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避免两个极端,一方面不能将其“神化”,另一方面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第三,重视历史人物的精神意志,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持不饱的必胜信念”等等。
2.要认真汲取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今年是十月革命发生一百周年。这一百年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也是人民群众第一次推翻剥削制度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百年,苏联社会主义经历了辉煌的胜利与黯淡的退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尚松蒲认为,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已经奋斗了60多年,未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需要认真吸取苏联及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以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科学和清醒的认识。
综合学者的观点,改革开放40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是党领导全国人民通过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还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目的是要实现理论自觉,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避免走弯路和邪路。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2]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所谓理论自觉,就是对理论的觉醒和觉悟,它不仅指对理论的真谛要义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更体现为把理论付诸实践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担当。与会专家学者强调,坚持理论自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如果缺乏理论自觉,就会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缺少明确的指导思想。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信仰问题始终是党内思想斗争的核心内容,也始终是执政党制定政策,付诸实践的基础。中石化茂名公司秦荣烈认为,信仰是作为一个政党无法回避的东西,有什么信仰就会有什么行动。信仰是灵魂、支柱和力量。老子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高度概括了人类交往背后的实质,从一个人所“为”的“利”可以判断他的“灵魂”实质。一个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为家族而活着,就是一个孝子贤孙;为自己的民族而活着,就是一个民族英雄;为自己的国家而活着,就是一个爱国者;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活着,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才能不断自觉地向着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远大目标前进,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坚守,不能仅仅依靠感觉经验或者一种朴素的阶级情怀进行支撑,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指导方针。这种理论自觉应当以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为必要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桁林认为,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应树立起认真学习领导人在历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的意识,学会独立自主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当下,理解新时代新特点,创造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方法。
1.忠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支撑点。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建文认为,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导,就没有成功的社会实践,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在中国进入新的伟大斗争的社会变革时期,无论是中国社会变革出发点的确立,社会变革动力的寻找,社会变革主体的依靠,社会发展问题的处置,社会发展道路的坚持,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都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滋养和方法指导。同样,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也一定会推动着历史唯物主义向前发展。
2.唯物史观的核心内核就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出发,探讨社会主义本质。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各有不同,有的是从生产力角度,有的是从生产关系角度,还有的是从分配、所有制等角度来进行阐释。吴英认为,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社会分工是促成生产资料再分配、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而未来社会形体的本质就是通过消灭脑体劳动分工,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为了消灭脑体劳动分工,发展生产力仍是并将长期是改善我国社会面貌,提升综合实力的第一要务。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高度的人性化。消灭脑体分工是以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生产能力的巨大提高为前提的“自然历史过程”,逐步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物质和精神生产能力,将是较长时间内应当着力的另一个关键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必须从根源上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自诞生以来,经马克思恩格斯的阐释,其理论内涵和外延获得丰富的语义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婷认为,《共产党宣言》是学习和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切入点。第一,《共产党宣言》一共分为四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的标题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马克思恩格斯一般性地论述了社会主义,不过很少从正面论述社会主义的内涵、本质和功能等问题,而是批判地论述了当时的三种虚假的社会主义思潮,分别是“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第二,“反动的社会主义”主要由贵族、小资产阶级组成,“保守的社会主义”由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经济学家、小改良家组成,“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主要由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组成。[3]这些所谓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事实上都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他们不过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为个体谋取利益最大化。第三,《共产党宣言》第三部分,虽然没有正面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但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三种虚假的社会主义的批判,有利于我们当下清晰地认清历史虚无主义,避免重蹈历史覆辙,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从总体上来说,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实现理论自觉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方针,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日常生活,切实地指导生活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坚持理论自觉的基础上,实践中不断摸索社会治理的路径和方法,是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有机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问题,这说明社会作为国家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社会治理有利于推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管理”到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一字之差意味着我国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将更加注重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谋划与共同合作的精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这些指示和报告精神,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从历次党代会报告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问题研究是始终绕不开的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桁林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根本一条,就在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作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于生产的不断扩大,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换频频发生,从而推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或其它非公有制组织机构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可以理解为在交换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生产和再生产。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或其它非公有制组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血液,激发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建设。第一,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必须明确党的领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区别于资本主义,就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实现产业优化,结构升级,这也就要求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第三,党的十三大把我国的社会形态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完善已有的社会形态,需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审视地加以反思。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价值与制度的统一。价值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目标,价值承载着理想,而理想内涵着价值,理想追求本身就是价值追求。制度反映的是一定物质生活方式下价值观念的要求,制度内涵着价值,价值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或社会制度的原则。薛新国认为,人类历史留下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历史必然性,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共同价值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根植于中国社会的深厚土壤,离不开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汲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提供了政治条件。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设方面而言,甘肃省委党校宋圭武认为,如何完善民主制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大力缩小贫富差距,让中产阶级占社会人口大多数,核心是做好扶贫工作,培育有利于贫困阶层就业的产业,同时刺激富人合理消费。第二,大力改造文化,尤其是重点培育公民的平等精神和理性精神。第三,大力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和奉献精神。第四,民主制度设计应体现协商、多元、公开、责任等特点。民主制度建设和完善的道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不能有任何急躁情绪和浪漫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建设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既包含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借鉴了西方社会治理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孟庆友认为,对于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应从法制由大幅度移植走向精耕细作。第一,1978年前,我国的法制建设框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如民法、刑法、诉讼法等等,既没有延续中国传统的法治理念,也没有明确仿效清末民初西方的法治模式,总体而言仍处于相对混乱的局面。第二,改革开放开启了法制建设的新征程,社会从革命叙事走向常规发展过程,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依法治国不是空谈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只从法典当中确立法律条文,而是应该全面地把依法治国落实到实处,切实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制订政策并具体落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对调节社会平衡防止两极分化,使人民走向共同富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延安大学杨利文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通过土地改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实现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但发展生产,除了进行生产关系调整外,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对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和轻工业的支持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得到了明确的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需把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作为不可忽视的必要环节。学会正确处理“集体经济”与“单干”之间的关系。第二,“集体经济”包括最基本的四条,一是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二是生产统一计划安排;三是集体劳动;四是生产收入统一分配。“单干”是指一切不参与集体的劳动方式,一开始是指土改后的个体经济,合作化后既可以指游离于集体之外仍然拥有独立土地经营权的“单干户”方式,也包括集体中成员个人劳动方式。第三,“集体经济”的优点体现为集体劳动有利于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农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弊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提倡多种经营,放弃刻板的集体劳动形式。
自然作为客观实在,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陕西历史博物馆高永丽认为,把资本主义阶段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肆意破坏生态的极端片面的观念和生存方式,变革为人顺应自然社会和生态共同健康发展的全面科学的生存方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生态革命。我国若不进行生态革命,根本变革生存观念和方式,生态必然持续恶化,不仅新时代的目标难以实现,生存都会日益艰险。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进行生态革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努力。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旭平和潘恩荣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写进文件,从而说明生态安全问题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之一。基于塞尔的社会实在论,吴旭平和潘恩荣利用奥尔曼的“内在关系辩证法”,为建构“金山银山”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享优质教育也是必要的环节。优质教育作为五大民生问题之一,中共兴化市委党校朱妙宽在提交会议的论文中,从素质教育、廉价教育、公平教育、优质教师、教育体制等几个方面详细解说了共享优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朱妙宽认为,第一,优质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必须为中小学生切实减轻课业负担,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第二,优质教育应该是廉价教育,为了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应切实禁止职业教师课堂外进行有偿教育现象。优质教育应该是公平教育,普通中学教师应该做到师资质量、生源质量、教育资源配置各方面的公平。第三,优质教育应该有优质教师,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首先要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师,教师要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四,优质教育应该优化教育制度,通过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让学校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让学生更加爱学勤学善学乐学,让教师更加爱教勤教善教乐教。
深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健康发展。与会专家学者强调,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改变规律,只能通过认识规律推动自然、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中国化,在改革开放中形成了社会主义新道路、新理论和新模式,其实质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走科学发展之路。从社会发展规律视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情况发挥作用。回顾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得失,立足改革开放的当下境况,展望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道路,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应用到实处,“正确处理好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激励全体人民始终把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人生的努力方向,奋勇前行。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3-430.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