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伟 李晓光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3)
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一个新的重大判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1]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四个重大意义”,既是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四个重大意义”,这个命题的成立具备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一段历史交汇期,同时在这段历史交汇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无论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发展,还是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密切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世界社会主义、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个前进方向和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四个重大意义”,就具体表现在推进了四者在各自的发展方向上更进一步,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2]这一论断,界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交汇期,直接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后就走上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已经取得了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政权的重任。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更加复杂而艰巨的全新课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中国顺利实现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今后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八大一次会议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然而,党的八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其中发生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的失误。这些重大挫折,使人们一度思考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是中国的正确选择?甚至考虑中国以后是否还要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束了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历史挫折中重新奋起,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开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交汇,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必然具有重大意义。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党不仅带领人民迅速摆脱了困境,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又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新时期”到“新时代”的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跃迁,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近在咫尺,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进程更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正确选择。只有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继续取得辉煌成就,实现繁荣富强,为人民幸福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探索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尽管障碍重重,历经挫折,但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始终没有放弃这条来之不易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诠释了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行得通,还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发展,从“大国”转向“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4]这一论断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厚滋养,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依靠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民族精神,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明初以后,西方先后进行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工业革命,开始发展壮大起来。而由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更主要是因为缺乏先进的制度保障,中华民族自此在世界上落伍掉队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落后挨打、民不聊生、国将不国,中华民族蒙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遭受了史无前例的屈辱。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苦难屈辱史,也是一部奋起抗争的奋斗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改变中华民族命运,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不懈探索奋斗,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但终究未能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此,中华民族实现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和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壮举。继而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为中华民族持续走向繁荣富强提供了先进的制度保障。然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社会主义中国也经历了曲折磨难,徘徊前进。但是,中国共产党敢于面对曲折、勇于纠正错误,经过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交汇,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必然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6]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一步细化为两个阶段,使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具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清晰的路线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关键一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路径。一个伟大的民族是经得起苦难考验的民族,中华民族尽管在近代经受了重大的磨难,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依旧保持着挺拔的姿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一直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重要力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社会主义中国更是决定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1516年,莫尔所著的《乌托邦》(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一书,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表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学说至今已经500年了。在这500年之中,空想社会主义经历十八世纪“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阶段和十九世纪“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直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才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经过广泛传播,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一种理论到一种制度的实践发展,表明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制度已经100年了。在这100年之中,世界社会主义经过了一段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实现了从苏联一国扩展到十六国的发展,一度形成了可以与世界资本主义对抗的强大社会主义阵营。
然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社会主义的一页似乎就要翻过去了。苏联解体确实宣告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是并没有宣告世界社会主义的失败。由于苏联是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我们把苏联模式当作社会主义的唯一正宗和标准样板。但早在1956年,随着苏联模式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毛泽东就提出了要“以苏为鉴”,找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才真正突破了思想束缚,认识到社会主义可以采取不同于苏联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具体模式,社会主义中国不再拘泥于苏联模式的条条框框,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交汇,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休戚相关,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必然具有重大意义。苏联解体之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就,但“历史的终结”声甚嚣尘上,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社会主义中国又一次面临艰难的道路抉择。最终,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踏步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联解体以后20多年中经受住了各种复杂严峻的考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自己的繁荣发展和生动事实证明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并未终结,彰显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由挫折走向重振的核心力量,使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更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虽然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是,并不妨碍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树立历史性的界碑。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辉煌篇章。
总而言之,无论是世界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历经曲折。在世界社会主义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以不屈不挠的毅力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保留了“火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世界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必然会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重新振兴。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绵延5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众多闻名于世的文明成果,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占世界人口1/5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社会具有强烈的交融性。人类社会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二、三百万年了,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揭开了人类社会在地球上演变的历史序幕。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拥有充足的物质资料,而物质资料的获取则依赖于生产的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依次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现在正处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虽然人类社会一直处在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但是,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却充满了不和谐的一面,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教训惨痛而深刻。18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历程。在现代化过程中,资本主义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资本主义不仅野蛮剥夺本国劳动人民,还不惜诉诸战争对外扩张、瓜分世界,强制建构起一套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造成了世界上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更严重的是,资本主义使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最大悲剧。
和平与发展始终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然而,内在的对抗性注定资本主义无法实现这个简单的愿望和基本的要求。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经诞生,就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致力于维护人类社会的和平,同时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加速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推动人类社会走上平等正义的轨道。社会主义中国更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但要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还需要在维护和平的基础上谋求发展,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确要求。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交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交融,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必然具有重大意义。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需要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8]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时期野蛮掠夺,为实现现代化积累了巨大财富,当今,发展中国家已经不可能再复制、重走这样的现代化道路。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行性道路。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就是在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提供现实性选择。
总之,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互为机遇。人类社会正处在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突出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实现了繁荣发展,但仍然期待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全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提供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
[1][3][5][6][7][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8、10、15、10、10.
[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