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礼海
摘 要:本文主要从“空间思维”“抽象化”以及“设问教学”三个方面介绍了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能力;空间几何;习题
数学能力泛指的是学生在进行本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不依靠外部其他人的指导独立、迅速以及成功地完成各项数学活动,可以说它是学生在思维、感知以及实践等各方面能力发展成熟的表现。初中阶段的数学,不仅需要学生运用空间思维来学习几何方面的内容,还需要他们逐渐学会将生活实际同教材当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联系,同时能在考试或者习题练习过程中处理各类数学问题。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对学生做出的要求,在给他们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其数学能力进行着重培养。
一、通过空间思维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几何知识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而且在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开始从生活中形象的图形逐渐向抽象的空间几何进行转变,这就需要他们在逐步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渐渐掌握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的方法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空间思维,进而让其数学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的图形”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轴对称的含义,进而实现正确鉴别和绘制相关图形的目的。我先用一些图片让学生们观察了常见的轴对称圖形所具有的特点,如:五角星、蝴蝶、脸谱、剪纸等,然后再用视频动态地展示了当图形沿某一条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叠,这样一来,学生便对轴对称图形建立了一定的认识。最后,我又列举出了一些案例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定,如:通过某辆汽车在积水中的倒影,判断该车的车牌号码。经过上述的授课过程,不但充分锻炼了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牢固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而且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将现实案例抽象化,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将生活当中的事物或者案例根据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抽象成理论的概念或者规律的过程是初中学生在当前阶段需要重点掌握的数学能力,其能够对他们今后内容的学习以及知识的应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理解以及实践能力的保障。
例如:在讲授“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这部分内容时,我先给学生们列举出了一些生活当中的常见事物,让他们通过这些内容抽象出相应的几何图形。我问:“道路交通警告标志通常都是三角形的,那么,你们想象一下蜜蜂巢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齐声答:“六边形。”我再问:“美国国防部的五角大楼又是什么形状呢?”学生答:“五边形。”我又问:“你们是怎样区分和判断这些几何体的形状的呢?”学生说:“通过边的个数。”我补充道:“正确,这种由若干条线段经过首尾依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就是多边形。”由此便顺利引出了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多边形概念,而且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建立了现实生活当中的事物同课本中理论内容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课程内容变得更具体、形象,有效增加了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数学能力。
三、透过习题设问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习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理论内容,使他们借此加深自身对概念或者公式的理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从中找出知识网络中存在欠缺的部分,让其自身的数学能力得到加强,进而更高效地展开学习活动。
例如:下面这道数学题“如右图所示,△ABC中,AB=AC,∠A=108°,BD平分∠ABC,则证明BC=AB+CD。”解答此题需要用到几何中“截长补短”的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对此并不了解,因而,我就从题干条件出发设置了几个问题引导他们对此方法建立认识和了解。
问题1:∠C和∠ABD的角度分别是多少?
问题2:当线段无法用具体的数值表示时,应通过怎样的方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问题3:从线段BC上取一定点E,其中DC等于EC,那么,∠EDC的值为多少?
问题4:△ABD和△EBD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在思考和回答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但逐步弄明白了此题的证明过程,而且对具体的答题思路以及“截长补短”的方法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最后,我又进行了总结性的提问:在几何图形中,通常采用什么方法证明线段间和的关系?(答:截长补短)如此便让学生从题目本身出发延伸到同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对他们数学能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数学能力是初中学生在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出发通过多种授课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继而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昌新.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旬刊,2009(1):140-140.
[2]邬凤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农村学生初中数学能力培养初探[J].大观周刊,2012(11):222-2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