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蓉蓉+欧奇志+陈丹燕
[摘 要] 中国学生在学了十年英语后英语水平还是有限与中国学生缺乏英语自然环境从而导致语言输入有限存在很大的关联。本实验通过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并观察实验班和对比班在成绩上的变化来验证加大语言输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正面促进作用。同时,实验教师对实验中观察到现象的反思对优化中小学的英语课程设计和实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视角。
[关键词] 初一英语;教学实验;思考
中国学生学习了十年英语后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是有限,而中国学生到了美国等英语国家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本文认为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和英语的输入量存在很大的关联。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有限的英语输入量有很大的相关性。
一、实验缘由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要有四个前提:一是要掌握大量语言的形式(forms); 二是要掌握语言的规则(rules);三是必须有足够的时间(time); 四就是要有环境(environment)(包天仁,2004)。本文认为,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掌握了大量的语言规则,主要体现在中国英语教学体系中很强的语法教学上。但由于英语在中国是外语,在自然环境中并没有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国学生缺乏掌握大量语言形式的自然条件,從而学校英语教学中的英语输入成为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来源。但在中考英语和高考英语的指挥棒之下,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试教学明显,大量的课堂时间在做题讲题,英语课堂的英语语言输入量明显不足。
本实验意图验证增加学生的英语输入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本实验通过教师的全英文授课以及使用优质的英语语言材料来增加学生的英语课堂输入。实验课型主要是输入型的视听课和阅读课。
二、实验对象和过程
本实验的对象为杭州市翠苑中学初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杭州市翠苑中学是一所普通公立初中。本实验把初一(6)班和初一(8)班作为实验班,初一(5)班和初一(7)班作为对照班。初一(5)班和初一(6)班由欧奇志老师教授常规英语课,初一(7)班和初一(8)班由陈丹燕老师教授常规英语课。欧奇志老师已经有26年的英语从教经历。陈丹燕老师刚从师范学院毕业,是第一年的新教师。
从2017年3月至2017年5月在实验班由鲁蓉蓉老师每周加上一节视听课或者阅读课,采用全英文教学,同时欧奇志老师和陈丹燕老师进行课堂观察。视听课材料由教师自己选择适合学生兴趣、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的教学材料,基本上是截取一些语言和内容上适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动画片段,长度一般在5分钟左右,有中英文字幕。学生会提前拿到视听材料的英语脚本,需要预习,并借助词典理解新的单词。学生一般看两遍视听材料。教师会有一些相应的设计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同时会处理一些语言内容。视听课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在听力上的输入,而增加看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听到的英语内容。
阅读课采用的阅读课材料是《典范英语》第六册a册。《典范英语》第六册a册由配有图片的一个个小故事组成,图片下的文字说明构成了故事内容。适合英语起点较低的初一学生使用。《典范英语》还配有音频资料,学生可以听故事,也可以阅读故事。学生需要事先阅读和预习那些小故事。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对故事中一些英语字词的理解。教师还会有一些评判性思考的问题帮助和促使学生在阅读故事后进行一定的思考。阅读课的目的是以故事阅读为载体,增加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入量,并训练学生用英语摄入信息、理解故事内容的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三、实验后的量化观察
本实验小组收集了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验前的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验后的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并用Excel表格统计比较两组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平均分、及格率、良好率和优秀率,发现有点小变化。两次考试的满分均分120分,及格分为72分,良好分为96分,优秀分为108分。两次考试均为学校外部人员命题。通过对两次考试成绩对比分析后,发现实验班6班和控制班5班比较,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成绩的及格率有较大变化,超过5班7.3%;与控制班5班比,实验班6班前后两次考试成绩的平均分、良好率和优秀率未见明显变化。实验班8班的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成绩的平均分由低于控制班7班1.9分变为超过控制班7班0.5分,平均分在实验前后有较明显变化。同时8班的良好率由低于7班1.6%,变为高于7班9.8%;优秀率也由低于7班7.6% 变为低于0.5%,差异减小了7.1%。实验班8班与控制班7班相比,两次成绩上有更多细小的变化。见下表:
根据前后两次的成绩比较,实验班6班与控制班5班相比在及格率上有较大提高,而另一个实验班8班与控制班7班相比在平均分、良好率和优秀率上有提高。两个实验班的成绩指标都有向好的表现和趋势,尽管两个实验班在实验干预后从成绩上所体现出来的变化表现在不同的方面。
四、实验课后的思考
由于实验课的频度较小,一周只有一次的视听课或者阅读课,而且持续时间较短,只有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从学生的成绩上看虽有一定变化,但并不明显。但实验小组明显感觉到加大语言输入量对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有较大影响。实验小组认为如果能够在日常课程中加大英语输入量,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如一个学年的时间,学生的语言水平会有较大增长,在英语成绩上也会有更明显的表现。
加大对学生的英语输入量,但同时输入的英语又是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苹果的难度能提高英语语言输入的有效性,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和阅读水平。但如何使教师的全英文输入能最大比例地让学生吸收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传递,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实验课后实验小组认为针对学生的情况,视听课和阅读课的设计可以做进一步改进。
(一)对教学设计的思考endprint
1. 视听课的设计和反思
视听课采用了截取的迪斯尼动画片的片段,长度在5分20秒左右,词数在500词至600词之間。材料语速在每分钟100词左右。视听的材料有植树节(Arbor Day)、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Beast)以及怪物大学(Monster University)等著名动画片段。故事展现了爱情、魔法以及怪物等内容。学生对这些故事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所选取的动画片片段在内容上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学设计从背景介绍,词汇处理然后到视听输入,再到检查学生对视听输入内容的理解。背景介绍包括故事背景、主要内容和人物等。选择重点处理的词汇一般不超过10个。教师会用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关键单词,并让学生跟读新单词,把单词的音和形关联起来。扫清了关键语言障碍后,学生看第一遍视听片段。在看视听片段之前教师会给学生任务,包括检查学生对单词的捕捉和理解。学生第二次还是带着任务看视听片段,学生完成这些任务时需用看到的情景以及语境来帮助理解。学生看完两遍视听材料后,教师会检查学生在图像和情节辅助下是否听懂了大部分内容。教学设计的第三步是让学生尝试着配音,这需要学生首先能够熟练朗读每个单词。教师发现尽管所选择视听材料语速不快,并配有中英文字幕,但对这部分初一学生来说似乎挑战很大。学生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充分理解视听材料内容并正确朗读视听材料中的绝大部分单词。课堂上未有时间完成跟读等配音前期工作。
虽然事先把视听材料发给学生预习,但教师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预习过。这种情况导致没预习过的学生跟不上视听材料的节奏。如播放完第一遍视听材料后要求学生圈出所听到的单词,即使在教师提醒了之后,也没几个学生能圈出所听到的单词。教师课后跟学生交流,学生反映词汇有点难,视听材料的语速过快,处理信息的思维跟不上。本文认为学生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从学生现有英语水平出发,合理降低视听课的选材难度。同时在教学设计中更注重一些基础的东西,如对单词的跟读以及对故事基本情节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长和难的句子,也可以对片段中较为关键的语法现象进行一定的讲解等。教学设计的步子可以更小,梯度可以更和缓一点。如果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教学设计的起点还可以更低,对于新单词可以处理得更细,视频片段可以分割得更短,这样学生容易跟上节奏。
2.阅读课的设计和反思
阅读课使用的材料是《典范英语》6a 中的几个故事,包括“停电”(The Power Cut),“澳洲冒险”(Australian Adventure),“海上谜团”(A Sea Mystery)和“丰盛的早餐”(The Big Breakfast)。教师把阅读材料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习,并借助词典理解新单词的意思。尽管每次阅读课设计的风格有所变化,但阅读课上都会检查学生的预习,也会处理单词。处理单词的方式各异,会在故事之前或者故事当中帮助学生处理单词的音、形、义。有在文中让学生猜词的,有对重点词汇突破的。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在输入新单词时能把单词的音、形和义联系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单词以便于学生在碰到这些词汇时能够快速提取,流畅阅读。在对内容的处理上,有采用师生问答形式的,有设计各种练习检查学生阅读的。由于故事的篇章比较长,教师基本上是采用分段阅读的授课方式。阅读课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学生已经预习过了阅读材料的故事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是进一步检查学生对单词、词组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还需要根据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但学生的反应似乎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和节奏。约有一半的学生看不懂故事情节,对于理解故事细节性的问题和练习似乎无能为力,更不用说对故事的有些情节进行一些简单的评判性的思考。另外,学生对于教师全英文授课的方式似乎并不习惯。有个同学下课跑来反映:“老师,您只要不讲英文就好,讲英文听不懂。”还说班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听懂全英文授课。全英文输入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但全英文浸入式的英语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尤其是听的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坚持全英文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难度更低的教学材料,在教学设计时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小一点,在问题设计上可以难度更低一点。如问题设置上可以再多一些细节题,减少一些和评判性思考有关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学生语言能力水平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阅读课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演绎对内容和故事情节的理解以及帮助学生扎实掌握词汇。
这次实验课的起点是学生已经预习过了视听和阅读的材料,对材料的大致意思有所了解,已经初步知道材料中出现的新单词的基本意思,知道新单词的读音。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检查学生是否能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否能正确朗读新单词,明确新单词的基本意义等。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有对字词的检查和夯实,有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精确理解的一些问题,有立足事件和现象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些问题的设计。无论是视听课还是阅读课的设计起点较高。总体来说实验课的设计有点翻转课堂的感觉,让学生预习,基本解决故事内容和新单词等,而在课堂上进行重难点的突破,进一步进行文化渗透和思维启迪。而且实验课是全程全英文授课,包括授课内容、指令语言、解释语言等都是英文进行。总之,实验课的目的是给学生全英文浸入式的环境,增加学生的英语语言的输入,在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但学生课堂上的实际表现给了教师更多思考。
(二)对学生课堂反应及学习习惯的思考
从学生在视听实验课或是阅读实验课的反应来看,初一学生对全英文教学并不是非常适应。一方面初一学生的词汇量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这些初一学生在小学的英语课里可能没有进行过全英文输入的学习训练,英语输入的信息处理速度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还有一些学生根本无法处理。学生原有的语言功底和词汇量限制了学生对英语输入的吸收和信息处理能力。还有可能学生不习惯听纯正的英语,或者视听材料的语速对学生来说较快,学生没有能力识别每个单词,进而不能及时完成对英语句子的语义解码。对于阅读也是如此,虽然图片辅助理解故事的内容,但学生对图片中没有展示的故事细节的理解能力还比较欠缺。总之,学生英语语言摄入能力还是非常薄弱。endprint
另外,从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来看,学生在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不多赘述。实验教师发现这些学生基本不具备用英语成句输出的能力,哪怕是简单句的整句输出。能听懂教师问题的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基本是给出关键信息,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能说出一句完整且正确句子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显然学生没有被训练过在英语口头输出时需要用完整的句子。还有一些能听懂老师英语句子的学生喜欢翻译老师讲授的内容。如,有一位女生在上课时教师讲一句英文,她坐在位子上把老师的英文句子翻译成中文,好像在帮助班里其他学生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同声传译。这部分学生没有用英文直接输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习惯,而是习惯于把英文中承载的信息转换成中文再进行语义输入和摄取。这样处理信息的速度明显慢于直接用英语获取信息的速度,会对学生的听力理解速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英语输入的语速比较快,一句跟着一句,学生来不及翻译成中文岂不影响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这个习惯显然对学生快速摄入英语所携带的信息是不利的。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学生英语输入频度和输入质量的思考
语言学习需要足够的输入量,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输入量,而且输入的频度不够的话,学生的语言水平就不能堆积起来从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所以,在英语为外语的环境中,中国的中小学生学习英语要有细水长流式的足够的语言输入。英语课堂的授课时间有限,而且很多时候并非全英文输入,因为英语教师有时会用中文讲解语言知识以及校对和讲解练习,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比重不大,这种情况并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课外的英语输入量得不到保证。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9%的初中学生每周课外的学习时间在1小时以下,37%的初中学生每周课外的学习时间在2小时以下,两项相加已经有66%的初中学生每周课外的英语学习时间在2小时以下,平均每天不足20分钟(鲁蓉蓉未发表博士论文)。而这仅有的20分钟时间大部分学生是用来做英语练习,而不是用来进行英语语言的输入,如听力输入和阅读输入。课内外英语输入量的不足直接导致学生英语水准不高。
初一的英语实验课持续的时间在两个月左右,而且每周只有一节全英文输入的视听课或者阅读课。学生英语输入的频度其实是不够的。尽管视听材料和阅读材料是事先发给学生并让学生预习的,这样其实加大了学生课外的阅读量,但从频度上来说还是不够。实验小组在反思讨论后,觉得如果能够加大全英文输入的频度,无论是用听力输入还是阅读输入的方式增加学生语言输入的量,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得到更快的提升。提高学生语言输入量在中国英语为外语环境的状况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一定的语言输入量和语言积累,学生没有“吃”进去的东西,也就是有效的英语输入量,自然“长不壮”,也就是语言水准难以提高。
结语
本实验初步验证了加大初一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入量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成绩会有正面影响的假设。如果加大實验样本,增加实验频度和实验时间跨度,会有更明显的实验效果。本实验过程中教师观察到的现象也给英语课程管理者和英语教师——英语课程实施者和课堂教学的操作者带来很多思考。
本教学实验是一种抛砖引玉式的尝试。如何加大非外语特色学校的英语语言输入量,调整课程设计,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包天仁.张正东教授访谈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3):11-17.
责任编辑 蓝光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