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亮
摘 要:军队研究生教育的使命任务是培养高层次新型军事人才,高层次、新型、军事是军队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三个基本属性,军队研究生教育应该在专业知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上体现“高层次”,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岗位面向和职业成就上体现“新型”,在军事特长、军事兴趣、军人素养上体现“姓军”。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高层次;军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的革命性重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的要求,军队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的征程。军队研究生教育是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对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能否打赢未来战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塑军队研究生培养体系。
军队研究生教育兼具学术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既面向军队教学科研岗位培养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又面向军队特定职业岗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两类人才可以统称为“高层次新型军事人才”。当前,全军正大力推进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但学术型和应用型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各培养单位在实际工作中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结合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和毕业研究生表现,对“高层次新型军事人才”的时代内涵进行分析,探讨军队研究生的共性特征,对校正军队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何以体现层次之“高”
高层次人才的概念,已经用了很多年,但并没有广泛认可的定义。从其使用的语意背景分析,高层次人才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特指那些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突出能力的人才,尤其是拥有高等级学位、高级职称或高水平成果的人才。在军队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中,“高层次人才”的概念经常被当作研究生的“别称”,因为其内涵界定不清晰或使用不规范,有时会误导读者,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给军队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影响。比如,高层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提法,容易让人淡化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属性,把毕业研究生看作“通才”“全才”,对毕业研究生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一旦未达到自己的期望标准,就觉得这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不堪重用,给研究生的职业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理想追求,培养目标的“高层次”,应该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知识之“高”。研究生教育作为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理所当然地应掌握所学领域的高深知识,区别于浅显知识,高深知识是需要有很多知识做基础才能理解的知识。按学科专业方向培养研究生,是为了在高深知识总量上与研究生的学制设计相适应,受时间和精力的制约,此“高”是局限在本专业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与“全”毫无关系,“博士不博”是必然的。任何一个研究生都不可能也无必要深入掌握所有领域的高深知识,即使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在高深知识领域的拓展也是很有限的。
二是思维能力之“高”。高层次人才的本质特征是非同一般的创造性。本科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传承知识的一般思维能力,本科毕业生一般不能称为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研究型教育,除了应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外,还应该具备很强的创造能力,能够总结提炼创造新的知识。探索未知领域、创造新知识、创造新产品都需要超越理解模仿的一般思维能力,体现思维能力之“高”。遗憾的是,思维能力之“高”不是显性的,也是不好測量的,只有赋予特定的平台后才能够转化为显性的创新成果,这也是优秀人才经常被埋没的主要原因。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是综合素质之“高”。从人才学的角度来说,综合素质高不是人才的必备特征,自古就有“偏才”“怪才”甚至“歪才”之说。但是,军队研究生教育是选拔优秀本科生开展的教育,这些人理应在未来的军事职业发展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主动担当大任,主导时代的发展,引领军事领域的进步。军队研究生教育在开展创新教育进行科研训练的过程中,除了拓展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传授科学研究方法,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外,还要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严谨的作风、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谦虚的态度,成为同龄人中的“智者”,成为真正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
二、何以体现类型之“新”
人才是具体的历史的,适应时代需要受到国家和人民认可、肯定的人,才属于真正意义的人才。时代的新发展必然会对人才提出新要求,人才也就具有了新的样式和特征。当今社会,无疑是一个时代特征鲜明的“新”社会,未来的军队、战争、战场,更有很多的“新”意,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时代的特征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有人认为,新型人才应当是创新型、复合型、学习型、合作型、品德高尚型。也有的人认为新型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性能力、市场性意识、法治性精神、服务性理念、国际性视野的人才。关于军队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信息化条件下,应该着力培养具有信息化特征、适应信息化环境、推进信息化发展、应对信息化挑战的新型军事人才。有人认为信息化作战指挥人才应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综合多元的知识结构、综合集成的复合素质、丰富的创新能力、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也有人把技指复合型、军政合一型、一专多能型、应用型的提法混同为新型人才。
作为军队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新型人才,应该与军队建设的新需求有关,与新质战斗力的建设有关,与新型作战模式的现实需求有关,与新型装备的科学运用有关,这个“新”应该更多地体现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体现在军人的岗位面向和职业成就上。
一是知识结构之“新”。对研究生群体来说,所构建的知识结构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现代军队建设的客观需求,最突出的是具有信息化的相关知识,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工作模式、学习模式以及生活模式,能够准确把握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和信息技术发展脉络,具备高科技信息技术、信息化战争、一体化联合作战等方面的思想、观点、技能,自觉在工作上运用信息化发展的成果,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并为军队建设以及战斗力的提升做出贡献。新型应该是“信息型”。endprint
二是能力结构之“新”。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与知识社会、知识经济、未来战争的要求是相同的。从长远来看,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不是取决于对现有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而是体现在新知识、新装备、新战法的创造能力。靠体能无法赢得未来战争,靠技能无法赢得未来战争,靠沿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照样无法赢得战争。研究生教育必须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满足新质战斗力生成的需要,满足战争模式变革的需要。新型应该是“创新型”。
三是岗位面向之“新”。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方方面面都在急剧变化之中,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形势早已走出了“冷战”时代,新利益观、新军事观、新战争观、新制胜观相继形成,信息战、网络战、舆论战、贸易战从理论走向实践,研究生教育要培养引领发展的人才,必须考虑这些新的岗位需求,着眼新型作战力量、联合作战指挥、高新技术装备运用,着眼未来军队建设和作战需求,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既要做加法,改造、嫁接、培育新学科,也要做减法,撤销、合并、压缩旧学科,优化资源配置,培养满足“新”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新型应该是“专业型”。
四是职业成就之“新”。古代军人,过五关斩六将,打江山,争地盘,无不以赫赫战功而名垂青史。而在当今时代,军事人才的职业成就固然不排除打胜仗赢得战争,但在力量制衡、遏制战争为军队主要任务的新时代,军人的职业成就已经从战术拓宽到学术、技术,有新的军事视野、新的战争思维,或者创造一种新的战法、提出新的战争理论、创造新的武器装备,所产生的显性或潜在的军事贡献和军事价值可能更加显著。新型人才必须有新的职业成就评价体系,承认并且彰显研究成果存在的价值。新型应该是“学术型”。
三、何以体现人才姓“军”
传统的军事人才是指在军队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较大贡献的军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军事人才体现出新的特征,从军事活动实践看,军事人才应是那些热爱军事,有较强的爱国心、正义感和责任感,掌握了较多的军事知识,具有较高的军事才能,并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为军事活动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军队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职业军人,“姓军为战”是研究生培养的本质要求,姓“军”至少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能为“军”所用。具有军事特长,具备与军队作战相关、与军队建设相关、与军事装备建设相关、有显性或潜在军事价值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传统的军事主要是对敌方人员、装备、设备设施的硬杀伤、硬摧毁,而现代军事更多的是对敌方目标的软杀伤、软摧毁,对敌方意志的震慑与威胁,或者是对自身目标的隐藏与保护。培养研究生的军事特长,核心是要有与军事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设置,在课程体系和研究课题上体现姓“军”。由于军事概念外延的拓展,有很多理论和技术的属性不好界定,军用和民用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分辨,致使军队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出现一些偏差,过多地涉足无军事特色的民用领域,部分毕业研究生的“军”味不足,难以体现其军事价值。更为普遍的问题是肤浅地理解姓“军”问题,试图通过安排一些队列训练、体能训练或射击投弹等基本军事活动提高研究生的“军事素质”。
二是愿为“军”服务。具有军事兴趣,热爱部队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兴趣不仅是个人天生的爱好,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职业追求和价值取向。军人意味着奉献,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情节,就不可能成为出色的军人,更谈不上军事人才。近年来,随着地方就业形势的变化,研究生的入伍动机和考研目的变的日趋复杂,部分研究生思想上未能真正入伍,缺乏为部队建设做贡献的思想准备,虽有满腹经纶,但未怀报国之志。这一方面要求改进研究生招生工作,尽可能把有军事兴趣、愿意服务部队的青年才俊招收进来,同时也要求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依靠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强化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归属,坚定他们的职业目标和人生追求,把他们培养成志向坚定的职业军人,成为推动军队建设的中流砥柱。
三是能胜任“军”职。具有军人素养,适应部队的需求。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通过战争实践检验军事人才的机会并不多,特别是对军事指揮人才,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没有战争就没有真正的军事家。在和平时期,“打胜仗”的硬指标相对软化,军事才能成为隐性指标,不容易被他人识别,职业军人的成长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军人素养,素质能力上如果存在明显缺陷会很快被淘汰,“偏才”“怪才”在部队难以成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适应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很多杰出人才都是开创历史、制定规则的人才,他们往往不拘小节,不愿受现实的制约,以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能力开疆拓土、荡涤陈规陋习。但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政体制内,不适应就没有机会展示其军事才能,就不可能成就非凡的事业。因此,军队研究生培养必须适应这种客观现实,在提高“智商”的同时提高“情商”,在培养核心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
四、结语
“高层次”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体现教育体制设计目标和社会大众的期望,“新型”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追求,体现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姓军”则是军队研究生教育的立身之本,体现其存在的价值。本文所讨论的高层次新型军事人才主要是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范式,而不是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研究生的标准,不能用近乎完美的培养目标苛求任何一个毕业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高层次人才之“高”,不是当前之“高”,更非全面之“高”,而是理想之“高”、未来之“高”,只有经过实践的磨练,在适宜的创业平台上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之“高”。目前的军队研究生教育备受非议,带兵能力不行、管理能力不行、指挥能力不行、军事素质不行、奉献精神不行等等,这无助于培养引领部队发展的高层次新型军事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者,我们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培养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成长为真正的“高层次新型军事人才”。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必然选择,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应该认真探索并遵循其自身的规律,找准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走渐进式的改革道路,积极稳妥地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真正培养出一大批引领未来军队建设的高层次新型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捡川,李彦武,甘可行.科学定位军队研究生教育[J].中国军事教育,2010(2).
[2]黄淑贞,凝聚高层次人才的哲学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9).
[3]王恩伟,苏兴军.新型人才的时代性征探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彭殿松.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5]宁开会,别家彬,杨峰.浅议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人才培养理念创新[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8(7).
[6]张利峰.浅谈信息化作战指挥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J].国防,2008(7).
[7]阎宝珠.军事人才学基础[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8]边树鹏.军事人才概念辨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