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俄巴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安多藏区的传播

2018-02-05 03:15看本加
关键词:安多贵德吐蕃

看本加

(西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一、宁玛派俄巴的历史渊源

从上述历史典籍的记载可知,宁玛派俄巴为佛教在藏区的再度复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到公元11世纪三素尔创立了宁玛派后,俄巴成为宁玛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沿袭至今。目前,俄巴主要集中分布在甘青藏区之青海省黄南州、海南州、海东地区和甘肃省甘南州等地区,其中青海黄南地区历史上曾有2000余名俄巴。根据《热贡俄巴史》[10]、《海南州藏传佛教寺院》[11]等书记载,青海省的黄南州、海南州、海东地区现有200余座俄康(即俄巴的宗教活动场所),甘南地区大概有20余座俄康。其他如西藏拉萨、日喀则地区,四川的甘孜等地区,虽也有俄巴,但人数少且无宗教组织,零星分布。

二、宁玛派俄巴在安多藏区传播的历史

关于宁玛派俄巴在青海地区传播的历史,学术界很少有人涉足,而且零星的研究成果所持观点也有所不同。荒弃主编的《热贡阿芒史》一书,在序言部分对安多藏区俄巴的历史分为佛教前弘期、佛教后弘期和佛教复兴期三个阶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作者认为,热贡是安多藏区俄巴最早产生的地方。书中讲述了在佛教前弘期,莲花生大师亲临热贡地区的神话传说,留下了许多圣物遗迹,俄巴的历史也由此开始,但无确凿的证据。在讲述后弘期历史时,出现了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作者认为阿仲克增加措(1601年—1678年),是热贡地区最早的宁玛派俄巴[10]。张亚莎在其论文《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中,结合敦煌藏文文献p.t.996号,探讨了吐蕃末年河湟地区的佛教发展状况,重点分析了禅宗在河湟地区的发展,但对宁玛派俄巴的具体历史未作探讨[12]。在藏族历史典籍《安多政教史》《如意宝树史》等书中也零星提到前弘期佛教在安多藏区传播的历史,但不具体详细。同时,笔者在田野调查期间也发现,在谈到青海藏区宁玛派俄巴起源时,人们一般认为是热贡地区,这种看法在俄巴群体和百姓间非常普遍,包括在学术界也基本持如此观点。然而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996号的问世,以及才让教授的《P.T.996号“堪布善知识南喀宁布善知识传承略说”》[13]457等论文的相续发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宁玛派俄巴在青海地区传播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研究可以将青海地区宁玛派俄巴的历史推至吐蕃末期。

下面以敦煌藏文文献P.T.996号为中心进行讨论。此文献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禅师南喀宁波善知识传承略说”,第二部分为“大乘无分别修习之道”,讲述益西央的思想。鉴于原文比较长,在此将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藏文文献摘录如下[13]460-468。

第一部分堪布善知识南喀宁波善知识传承略说:

第二部分“摄要开示大乘无分别心修习之道”:

汉译文

第一部分“堪布善知识南喀宁波善知识传承略说”:

略示禅师南喀宁波(原文作“Nam kyi snying po”,应是“Nam ka’i snying po”——译者)的功德。比丘南喀宁波首先在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出家为僧,于寺院立誓,受乞食行等头陀法为本尊,并从禅师满和尚,获顿入大乘义理的口诀,经修习,明白法义,并通达经教。和尚说道:“所谓父狮生狐子者,指如无生和尚般之阿阇梨,出像我般之弟子也。所谓父狐生狮子子者,是指像我一般的阿阇梨,出像你一样的弟子也。”(对南喀)极为赞赏。禅师南喀宁波向赤卡香永的化身(佛)献供养时,从佛像中发出光明。复往雅木永(Yam yog)的静修地时,出现五彩云朵相送等奇特景象。其一生修习佛道,修头陀行而达究竟。年七十一岁时的狗年春季正月二十九日,在雄邦之寺院处,跏趺坐未动摇,肤色无变化而去世。当晚在天空中,从静修处上下方的雄邦山脉至神宝山间,出现两道大光明,照得地方通亮,后消失于西方。西方吉楼的僧人丹杰·贝格坚赞和瓜·罗追等众多地方人士共同所见。七期之最后一天,举行启请天人五百之法宴,当晚在天空中央,至静修处背面的山崖前,出现大光明,后逝往西方。

第二部分“摄要开示大乘无分别心观修之道”:

摄集此之禅师布·益西央年八十岁时,马年秋季四月初八日,在赤卡莫约沟尾,策杂·南喀宁波的静修处,上午去世。复次,诸弟子在阿泽寺做福德法事后,遗体由当地人向阿琼(An cung)静修处以伞引路而送往时,赤卡城上方天空中出现五彩云朵,所有当地人和牧者所亲见。由比丘卓释迦等向阿琼送遗体时,到达神宝山顶时,天空中出现五色彩云,形成云雾。达到阿琼静修处间,凡经过的山顶,其天空有五色彩云出现。

通过引用才让教授对文献的翻译和地名的解读,可以推断出以下基本结论:一、南喀宁波在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出家为僧,其晚年活动的区域在今河湟地区,最后圆寂在今贵德境内,享年七十一岁,其去世之年是狗年,即842年。二、益西央去世于马年(850年)秋季第一月的初八日,享年八十岁,圆寂地也为今贵德地区。敦煌藏文P.T.996号文献充分论证和说明了南喀宁波和益西央活动的区域在今青海贵德地区,并在贵德地区相续去世的历史事实。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宁玛派在安多藏区初传的地点应是贵德地区。南喀宁波和益西央在贵德地区传法、修行,传播宁玛派的教法,民间逐渐形成俄巴群体,修建俄康(即俄巴活动的宗教场所),然后向尖扎和热贡地区传播,从而在今贵德、尖扎、化隆、热贡等黄河上游形成了宁玛派俄巴文化圈。历史上的这种文化传播格局,也与今天宁玛派俄巴的分布地域非常吻合。现如今,青海的贵德、尖扎、化隆、热贡等地是安多藏区宁玛派俄巴和俄康最多、俄巴文化影响最大的地区。

关于宁玛派俄巴传播到贵德地区的历史,除了P.T.996文献外,我们还可以从佛教传播到河湟地区的历史做进一步探讨。

贵德位于河湟地区,气候宜人,农业发达,佛教很早就传播到此地。佛教传入贵德的时间较早,约在唐元和年间(806—821年),在黄河南岸建有佛塔和佛堂[14]551。《安多政教史》记载,吐蕃赞普赤热巴巾(806—841年),曾北征到此,于汉藏交界处建成此塔,内贮其发辫[15]。另据《弟吴贤者佛教源流》《娘氏佛教源流·花蕊蜜汁》等书记载,吐蕃统治时期,河湟地区的炳灵寺、丹斗寺、安琼南宗成为僧徒参禅悟道的修行圣地。贵德位于黄河谷地,南喀宁波等人在此活动,并对这里的化身佛之像行献供仪式,说明吐蕃统治时期,贵德境内建有佛寺[13]498-499。

从上述文献和历史记载可知,吐蕃时期河湟地区已经建有佛教寺院,其中贵德地区有乜纳塔(又称贵德白塔),尖扎地区有安琼南宗,化隆地区有丹斗寺。到了吐蕃末期,由于卫藏地区发生达磨灭佛事件,而河湟等安多藏区受其影响较小,从而使一批佛教人士到河湟等地避难,并进行传法活动。藏族历史上著名的“三贤者”,以及本文所论述的南喀宁波、益西央等是河湟地区传法的主要人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根据《莲花遗教》《宁玛派教法源流》等为代表的诸多藏文历史典籍记载,南喀宁波、益西央为莲花生大师二十五君臣之一,属于宁玛派高僧。其次,从南喀宁波、益西央的活动区域来看,宁玛派俄巴最早传播到安多藏区的地方是河湟地区,即今青海贵德、尖扎等地,时间为吐蕃末期。以此逐渐传播到化隆、热贡等地,形成了黄河上游地区的宁玛派俄巴文化带。这种历史文化现象和分布格局,一直延续至今。由此,我们可以将藏传佛教初传安多藏区的历史推前至吐蕃末期,并以敦煌藏文文献P.T.996号为重要的依据,来补充学术界有关藏传佛教初传安多藏区史料之缺失。

[1]尕藏加.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2]卡卓益西措吉.莲花遗教[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327.

[3]郭若扎西.郭扎佛教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347.

[4]萨迦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142-143.

[5]娘先才让.论热贡地区苯教与宏的关系[J].中国藏学(藏文版),2014(2).

[6]蒲文成.宁玛派的民间信仰[J].中国藏学.2001(3).

[7]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西藏王臣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76.

[8]桂·迅鲁白.青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9]朱丽霞.宁玛派在西藏中世纪活跃的因素[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2).

[10]荒弃,益西卓玛主编.热贡阿芒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1]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佛教协会,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藏传佛教研究室编.海南州寺院简介[Z].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9.

[12]张亚莎.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1).

[13]才让.菩提遗珠:敦煌藏文佛教文献的整理与解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4]贵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德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15]智贡巴·贡去乎丹巴绕布杰.安多政教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2:295.

猜你喜欢
安多贵德吐蕃
安多“南木特”藏戏研究文献综述
青海贵德地区藏族面食与文化研究
一个精神行者的感知和领悟——关于梅卓散文集《走马安多》的一种解读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贵德县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一)
安多藏戏表演的审美特征及其传承
安多藏区宗教职业者与其原生家庭互动关系的人类学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