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炳红,周 明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猪国,也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我国猪肉的产量占肉类总产量大约65%,养猪业占我国养殖业的主导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需求量增多。为了保证市场的需求,需要提高生猪的日增重,缩短生猪的饲养时间。要提高猪生长的速度,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猪饲粮中养分浓度,如能量浓度,使用油脂饲料便是首选。
油脂不仅为家畜补充能量,而且还能提高饲粮的适口性[1],为动物体补充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降低应激反应等[2]。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需要的饲料原料总量也越来越多,饲料原料80%以上都来自于粮食作物,粮食作物作为常规饲料原料的缺口也就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就需要开发新能源[3]。同时,在养殖总成本中,饲料成本约占70%。可见,降低饲料成本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路径。
人们对植物油脂的消费量不断提高,以平均每年5.5%的速度增加[4]。大豆油在植物油脂中所占的比例高。大豆油储存过程中,下沉于罐底的大豆油以及大豆油固体沉淀物(该固体沉淀物主要含大豆磷脂),往往不宜被用作食用油。因此,合理而高效地利用罐底大豆油和大豆油沉淀物,是值得做的一项重要课题。
到目前为止,对大豆油在畜禽中应用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罐底大豆油和大豆油沉淀物在畜禽中应用鲜有研究。因此,本试验拟比较研究不同品质大豆油[包括食用大豆油、罐底大豆油、大豆油沉淀物(大豆油脚)]在肥育猪中的应用效果,为这些大豆油次品开发作为动物的能量饲料提供依据。
不同品质的大豆油,包括食用大豆油、罐底大豆油、大豆油脚,三者均源于中粮集团巢湖粮油公司。
选取120头健康、体重约为62 kg的杜长大三元杂种猪,按照体重相近、性别比例相同的原则随机分成4组,每组30头猪。用猪场现行饲粮(参见表1)饲喂对照组猪;用A饲粮(现行饲粮-2%玉米+2%食用大豆油)饲喂试验1组猪;用B饲粮(现行饲粮-2%玉米+2%罐底大豆油)饲喂试验2组猪;用C饲粮(现行饲粮-1%玉米+1%大豆油脚)饲喂试验3组猪。饲养试验预试期5 d,正式试验期为44 d。
整个试验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饲养试验在安徽省马鞍山市某猪场进行。各猪圈的结构与饲养密度相同:砖混隔墙,筒状自漏料槽,触碰式饮水器。前期进行预试验,饲料少给勤添,统计猪的采食量;后期按照猪采食量进行饲喂,保证猪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每天记录猪的采食量。同时,观察猪的精神状态以及健康状况。对试验猪的饲养方式遵循猪场的常规方案。
表1 肥育猪基础饲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1.3.1 猪健康指标 每天观察记录每组猪的健康状况,如腹泻情况、被毛状况、其他疾病等。腹泻指数按申书婷等(2015)[5]介绍的方法计算。
1.3.2 生长性能指标和饲料报酬 在试验开始时,对每组猪进行个体称重,记录每头猪的始重;每天分别记录各组猪的采食量,期末统计总采食量;在试验结束后对猪进行个体称重,记录每头猪的末重。记录每种饲料成分的经济单价。
猪平均日增重(ADG)=(末重-始重)/饲养天数
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总采食量/饲养天数
料重比(F/G)=总采食量/(末重-始重)
1.3.3 猪血清生化指标 在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选取6头猪,空腹进行前腔静脉采血,每头猪采血约10 mL。将血液移入10 mL样品管中,静置,以3 000 r/min的转速进行离心15 min,分离获得的血清样品于-20℃冰箱内保存。对各血清样中的葡萄糖(GLU)、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尿素氮(UN)、谷丙转氨酶(GPT)活性、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总、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丙二醛(MDA),按照试剂盒上的操作方法进行测定。
对测定的试验数据用Excel 2010进行计算,对试验结果运用SPSS 22.0软件One-Way ANOVA方法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Duncan′s分析方法对各组差异的显著性进行多重比较,其中,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各组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经观察,各组猪均无腹泻情况,也无其他疾病。
由表2可看出,在试验开始时各组猪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试验末重各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 1、2、3组猪日增重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9.69%(P<0.05)、25.64%(P<0.05)、13.21%(P<0.05);试验 1、2、3 组饲料转化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4.09%、17.78%、15.40%,饲料转化率提高幅度虽较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表2 肥育猪生长性能的测定结果
由表3可知,以食用大豆油、罐底大豆油、大豆油脚等量替代基础饲粮中的玉米以后,猪每千克增重所需要的饲料成本分别降低了11.06%、13.11%、11.63%。由此可见,采用试验组饲粮饲喂猪能降低饲料成本,提高饲料报酬。
由表4可知,试验1、2、3组猪血清葡萄糖浓度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29.58%、28.80%、21.73%,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试验 1、2、3 组猪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分别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13.09%、12.19%、11.54%;试验1、2、3组猪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 1.42%(P>0.05)、8.25%(P>0.05)、8.85%(P<0.05);试验 1、2、3 组猪血清总蛋白浓度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8.72%、7.19%、12.68%,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试验 1、2组猪血清总胆固醇浓度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7.50%(P>0.05)、12.5%(P<0.05),试验 3组猪血清总胆固醇浓度较对照组提高了 3.33%(P>0.05);试验 1、2、3组猪血清甘油三酯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5.47%、6.72%、3.98%,都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试验1、2、3组猪血清尿素氮浓度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6.41%、5.83%、3.30%,均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试验1、3组猪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1.53%(P>0.05)、9.73%(P<0.05),试验2组猪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对照组降低了 1.50%(P>0.05);试验 1、2、3 组猪血清丙二醛浓度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12.67%、15.83%、16.75%,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
表4 肥育猪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本试验中,分别以食用大豆油、罐底大豆油、大豆油脚等量替代饲粮中玉米,肥育猪的日增重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9.69%、25.64%、13.21%;饲料转化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4.09%、17.78%、15.40%;各试验组猪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产生上述结果原因可能是由于给各试验组猪补充了油脂,提高了饲粮中的能量浓度,改善了猪的能量营养状况,所以各试验组猪的日增重增加;另外,油脂的热增耗(体增热)少,油脂又能延长饲粮在消化道中的停留时间,饲粮中的养分可被充分地消化吸收,所以饲料转化率提高。更为可喜的是,加油的各试验组猪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均无显著的差异(P>0.05)。品质稍次或稍差的罐底大豆油以及大豆油脚(主要含大豆磷脂,生产上人们称之为大豆油脚或大豆磷脂)在肥育猪中的饲用价值与品质好的食用油相似,且每千克增重所需饲粮成本比食用油组少0.05~0.18元(参见表3)。更为重要的是,罐底大豆油以及大豆油沉淀物的饲用为猪提供了新的能量饲料来源。陈文等(2011)[6]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饲粮中添加玉米油或大豆油,肉鸡的体增重以及采食量显著地增加(P<0.05);但是,玉米油组和大豆油组肉鸡的体增重和采食量无显著的差异(P>0.05),肉鸡的胸肌重和腿肌重也无显著的影响(P>0.05)。Fébel等(2008)[7]在肉鸡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的油脂,两组肉鸡的生产性能无显著的差异(P>0.05)。李莉等(2007)[8]在肉鸭饲粮中添加大豆油,结果是能显著地提高肉鸭的饲料转化率(P<0.05),但添加不同比例大豆油的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添加大豆油的各组肉鸭日增重也显著地提高(P<0.05),这些结果与李海卫(2005)[9]的试验研究结果相似。
本试验中,各试验组猪血清中葡萄糖、总蛋白以及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试验组上述参数不显著(P>0.05)。其原因是,当猪摄入添加油脂的饲粮后,猪体内的脂肪酸和甘油等成分含量必然增多,体内能源物质增多。引发的结果是,体内葡萄糖和蛋白质消耗量减少。所以,补充油的各试验组猪血清中葡萄糖、总蛋白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大豆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UFA),可抑制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中多种酶的活性[10],因而葡萄糖消耗量又减少。李英等(1999)[11]在肥育固始鸭饲粮中添加大豆油后,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较对照组提升了3.87倍。反映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血清中总蛋白含量。血清内总蛋白含量多,表明动物的蛋白质营养状况好;反之,动物的蛋白质营养状况可能较差。另一方面,动物的蛋白质营养状况好,其生长速度也可能较快,饲料转化率也会较高[12]。血清中的尿素氮是动物蛋白质代谢的尾产物。如果动物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强度大,那么其血清中的尿素氮含量会增多。本试验中,各试验组猪血清尿素氮含量较对照组少,虽未达到统计学显著的程度(P>0.05),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给猪补充油脂,能降低猪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因而有利于猪的生长。于长宁等(2014)[13]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能量对杜长大三元杂种猪血清中尿素氮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本试验中,食用大豆油组和罐底大豆油组猪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少,且罐底大豆油组猪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地减少(P<0.05)。这可能是由于大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胆固醇的合成[14]。吴卉等(2011)[15]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油能降低肉鸡体内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本试验中,补充罐底大豆油沉淀物(主要含磷脂)组猪血清SOD活性显著地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P<0.05),这表明磷脂可能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补充大豆油脂的各试验组猪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地少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可能是,大豆油脂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93~165 mg/L)。补充大豆油脂的各试验组猪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组,其原因也可能是大豆油脂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使得肝、心脏等组织细胞的结构稳定性增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由细胞中溢出而进入血清中少。衡量肝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16]。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饲粮中添加不同品质的大豆油,可改善肥育猪的营养状况和营养生化代谢,促进猪的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猪组织细胞的稳定性,增强猪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猪每千克增重所需要的饲料成本。
[1]Kil D Y,Stein H H.Dietary soybean oil and choice white grease improve apparent ieal digestibility of amino acids in swine diets containing corn,soybean meal,and distillers dried grains with solubles[J].Revista Colombiana Ciencias Pecuarias,2011,24:248-253.
[2]刘希颖,刘秀华,边连全.油脂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J].辽宁畜牧兽医,1999(5):27-28.
[3]周立,潘素梅,董小瑜.从”谁来养活中国”到”怎样养活中国”—粮食属性,AB模式与发展主义时代的食物主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29(2):20-33.
[4]穆同娜,张惠,景全荣.油脂的氧化机理及天然抗氧化物的简介[J].食品科学,2004,25(增刊):241-244.
[5]申书婷,陈征义,王恩典,等.肉桂醛制剂替代生长前期猪饲粮中抗生素的作用效果 [J].中国兽医学报,2015,35(12):2054-2060.
[6]陈文,呙于明,黄艳群.玉米油和猪油对肉鸡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1,23(7):1101-1108.
[7]Fébel H,Mézes M,Pálfy T,et al.Effect of dietary fatty acid pattern on growth,body fat composition and antioxidant parameters in broilers[J].Journal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 Nutrition,2008,92:369-376.
[8]李莉,韩开菊.大豆油对肉鸭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J].畜牧市场,2007,56(8):68-69.
[9]李海卫.大豆油在肉鸭日粮中的添饲效果实验[J].粮食问题研究,2005(5):48-50.
[10]周顺伍.动物生物化学[M].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11]李英,时相卿,李长功.固始鸭强制填肥后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J].河南职技师学报,1999,3(1):67.
[12]步长英,孙瑞峰,李同树.丝兰皂甙对肉仔鸡氮代谢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30(1):99-103.
[13]于长宁,李艳娇,张柏林,等.日粮不同能量来源对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血清激素、空肠黏膜消化酶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会分会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14]Ostlund R E,Racette S B,Okeke A,et al.Phytosterols that are naturally present in commercial corn oil significantly reduce cholesterol absorption in human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2,75:1000-1004.
[15]吴卉,龚利敏,郭亮,等.不同来源饲用混合油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1,32(21):9-11.
[16]王锦之,陈人正.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谷氨酸转移酶与草酰乙酸转移酶比值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2(4):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