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曹 俊
如果说,2017年是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元年,那么,2018年一定是改革的加快推进之年。
按照环境保护部的安排部署,国家2018年将发布汽车制造等12个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完成石化等6个行业许可证核发。按照核发一个行业、清理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达标排放一个行业的思路,开展固定清理整顿和钢铁、水泥等15个行业执法检查,对无证和不按证排污企业实施严厉处罚。
排污许可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从一开始就是问题导向。关于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技术设计,是很科学的。包括规范、平台、指南等,都非常务实、智慧、简洁、易行。特别是先行先试行业反映的一些共性问题、典型问题,环保部在相关文件中迅速做出回应,其针对性和操作性之强、工作效率之高,赢得了广泛赞誉。
随着改革全面推进,核发的行业越来越多,一方面,路子越来越清楚,另一方面,难免又有新的问题显现。
既然是问题导向,就要有担当和信心,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现阶段,由于改革刚刚展开,难免有些不适应、不熟悉,感觉有些麻烦、复杂和小乱。但是,麻烦、复杂甚至小乱,都只是看上去的、表面的、暂时的,都不是排污许可制度本身的问题。工作完成、关系理顺之后,就会发现,原来是这样的清清爽爽,云淡风轻。
排污单位从申领开始,就要从头捋——主要生产设施,产品及产能,原辅材料,产排污环节,污染防治设施,环评审批意见,总量控制指标,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记录,自行监测点位、指标、频次、分析和采样方法等等,甚至连数据怎么记录,怎么整理,怎么存档,都有相应的规矩。
这些工作,看上去好像是新增的,其实本就是企业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排污者要自清家底,建立一套“环境会计”制度,清楚自己排放了什么,排放了多少,怎么排放的,如何控制排放。过去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应付检查,现在要自查流程工艺,自证守法,完善从过程到结果的环境守法完整证据链条,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正如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排污许可办公室主任汪键所指出,排污许可证首次核发,既没对企业额外增加要求,也没加严或者放宽排放标准,其意义主要在规范。
企业在申领过程中搞清家底,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难得机会。千万不要觉得这个过程太麻烦,如果有问题没发现、不解决,那就早晚都是大麻烦。
环保部门核发需要清底——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污染物排放种类,排放方式,排放去向,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环境管理要求,等等。每个环节都需要开展大量工作,花费很多精力。更重要的是,有时不仅仅是花时间和精力就行,还得面对很多难办的事,一一找到解决方案。
如果说,这个过程感觉比较麻烦,根本原因就是有些地方底数不清。辖区内到底有多少排污企业,政府部门掌握的情况未必完全准确。企业的排放到底什么情况,企业自己也不一定很清楚。正因为底数不清,发证必然伴随着一次清理过程。如果现在嫌麻烦,不清理,将来更麻烦。
核发的同时要清理,清理首先要摸清企业底数,同时还要清理因违法而发不了证的企业,找到解决方案。只要纳入管理名录的企业,应发尽发,不留死角,决不允许游离在排污许可体系之外。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在制度完善过程中,肯定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抱以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对于长期存在部分企业游离于环境监管之外的现象,就是要通过这次清理整顿和排污许可证发放,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做好这件“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事情,要有决心、信心和担当。
在核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比如环评未批先建项目,重大变动导致批建不符,治污设施不可能满足达标要求的“批而不验”,等等。特别是未批先建的民生工程和环保项目,怎么办?不发,不现实。发,没有合适的入口。按照有关规定,可以发证,同时提出整改要求。可是,如果这些公益性项目整改完不成,又该怎么办呢?
这些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只是在排污许可证核发时集中表现出来了,必须找到解决方案。那些浮出水面的小混乱,都是历史欠账。欠账并非因排污许可制度而产生,却可以通过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来清还。
把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信息化的“五化”要求,凝练为“一证式”管理,是一场化繁为简的重要改革。
实现化繁为简,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技术准备。
每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规范,包括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排放标准,可行技术指南,自行监测指南等等,这些文件加起来,至少上百页,企业必须搞清楚。
而环保部门需要吃透的文件,是企业的几十倍,加起来可能上万页。真正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规范、标准等,是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者适应现代环境管理的基本素质。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否则,可能越想越复杂。
排污许可管理,有全国统一的平台——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网上申报,企业统一编码,电子化录入;排放口统一编号,电子地图上精准定位;信息公开,公众有意见,可以直接反馈;许可证存档,排放信息、许可排放量,一目了然;监督执法信息,也能看得见。排污许可证申领、核发、监管执法等工作流程及信息,统一纳入平台,公开透明信息化管理。这对信息化基础较差的企业来说,是很大挑战,有些基层环保部门,也需要时间来适应。
全国一本账、企业一张证。在点餐、打车早已电子化,大数据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时代,排污许可制度实现信息化,无疑是顺应潮流的选择。至于电子操作,则是先难后易。习惯了电子化之后,恐怕会觉得非电子化才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