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必修课程的教学有明确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参照,有客观的“学业水平考试等第”为评价。然而,对于选修课程的开设,以语文学科为例,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基础的学生,《<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课程该如何进行教学?在新的学业水平考试的政策下,大部分學校已经于高二下学期4月份完成语文学科的学考,那么高二下半年语文课要学什么?难道要提早半年进行高考复习?以《外国小说欣赏》为例,在几轮教学实践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建设。
一、基于课程目标,整合原有教材
《外国小说欣赏》从2006年开设以来,经多次调整,现已形成基本的相对成熟的课程模式。开课阶段为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后的半个学期,共9周时间,每周5课时。实施过程中,参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教材编排体系进行了整合调整。
1.目标定位重欣赏
首先,“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是“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相比必修教材,它本身就是针对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而设的。
其次,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侧重为“欣赏”,那么“外国小说”的内容不能仅止于“理解”,而要“欣赏、质疑、探究”等个性化阅读。将同类作品中具有可比性的部分进行比较研究,或是某些人物形象的比较。甚至学生可以不必太拘泥于单一主题的学习,着力于拓展性学习,举一反三。这种“同类阅读”教学,在教材选文的基础上,选入一些成就较高,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小说文本,分为“精读文本”和“自读文本”作为学科教材的补充。
2.教学过程应迁移
“选修”是在“必修”学有余力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拓展延伸。所以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所选篇目,应有效链接曾经学过的小说,延伸活化解读,促进学生对小说欣赏能力的融会贯通。这也是确定《外国小说欣赏》课堂教学内容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中学语文·教改实验
如“叙述角度”可链接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情节结构”可链接欧亨利的《最后一篇常春藤叶》、契诃夫的《变色龙》。这样可以将学生对话题要素的理解推向纵深的同时,也在延伸对比阅读中加深对教学文本的理解品悟。结合具有相似要素的对应文本,链接选修与必选的比较阅读是确定更快地推进新小说文本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3.编排话题要层递
全书选文16篇,单元围绕话题设定。按编者曹文轩先生的意图是“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认识”。但逐篇学习势必造成学生的心理疲倦,看似连成“整体”,实则扼杀了学生积极性。文本选择当分清主次。由此,课题组在实际教学中大胆调整单元顺序。第一层次专题,人物、情节、场景;第二层次专题主题、情感篇三层次专题叙述、结构、虚构。
4.高考导向需落实
近几年高考题中关于考查外国小说的文学常识和现代文阅读,基本设定了高考对外国小说的要求;把握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分析人物、环境、情节、主题。
近几年的高考真题2017年,国内作家巩高峰《一种美味》;2009年,英国大卫·络契佛特《魔盒》;2010年,李静娟《静流》2011年,俄罗斯米哈伊尔·扎多尔诺夫《第九车厢》;2012年样卷,美国鲍勃·普科斯《杰克的领悟》;其他省市的“外国小说欣赏”高考题更是不胜枚举。如果我们把这本教材当作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练习文本,就无所谓“精读”“略读”,它们都是很好的高考练习材料。
二、基于学情兴趣,转变学习方式
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对外国小说“喜欢看不喜欢学”。国家选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强调“生本”,强调“以学定教”。
1.批注感悟式阅读
编者曹文轩对本教材定位是“欣赏”。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引入新的、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批注感悟式阅读。
但需注意的是,基于学生基础薄弱,很难一开始就进入文本,进行自由对话的阅读现状,先由教师对文本写导读语、写批注、写下水作文读后感等方式进行示范引导。设置“文本导读”“名家赏析”“批注评点”“问题探讨”,并就相关话题深入思考,加深对小说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小说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写简略的批注到写成篇章的读书随笔的形式。
2.读书交流活动
在小说欣赏中发挥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辅助手段还有很多,例如:对外国原著相关片段的鉴赏,分享;开展读书活动,交流阅读心得,欣赏作品的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原声录音剪辑等,不断刺激学生的知情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班级学生4人一组形成学习合作小组,进行“资料收集”“观点整理”“文章撰写”“上台发言”等任务分工,组织了几次读书交流活动。
例如:第一次交流活动,话题从“人物、情节、场景”三选一,以“原著电影欣赏交流”的形式,要求学生围绕话题,选择最有喜欢的一部由原著改编的电影,说说小说与电影处理的不同并进行分析。第二次交流活动,话题从“情感、主题”二选一,以“读书交流”的形式,要求学生围绕话题,选择最有感悟的一篇小说,说说你的阅读收获。第三次交流活动,话题从“叙述、结构、虚构”三选一,以“小说评论写作交流”的形式,要求学生围绕话题,每组写一篇专题评论,并分享交流。
3.适当加入对文学史知识的介绍
虽然《外国小说欣赏》的课程目标定位是“欣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必要的小说阅读的知识储备和文学史常识非常欠缺。例如: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卡夫卡要设置“骑桶者”这一人物形象?伍尔夫这种流水账似的漫天随想会成为经典?《礼拜二午睡时刻》除了表达母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意蕴?
为了使赏析不止停留在表层,而是向深纵挖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对二十世纪西方小说创作流派的介绍、小说叙事与鉴赏方法的点拨。通过介绍其经典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流派的创作意图及其表现手法。这样通过侧面地、初步地对文学史常识的普及,让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服务,提升他们的学术性鉴赏能力,这符合“选修”的课程特点。
《外国小说欣赏》从2006年开设以来,经多次调整,现已形成基本的相对成熟的课程模式。当然,这门课在具体的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希望接下来的教研改进,能让这门课程的实施更科学、更完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