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这是让人欣喜的局面。但是,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内容,老师必须冷静思考,是否“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就毫无用处、必须摒弃呢?历史有继承也有发展,历史教学引入新模式是创新,但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就“主题教学”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教学;误区;优化措施
一堂历史课成功与否、是否具有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主题的设计。有位历史老师一味追求创新,在高一历史必修一《两极世界的形成》的课上,将“局部的冷战”作为教学主题,试图把两极世界的形成用局部反映整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没有很好地处理教学难点和缺乏本课的大局观,导致学生无法从全局上理解课本内容。由此可见,主题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仍然存在误区,老师只有走出误区,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历史学科的魅力。
一、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误区探讨
(一) 教学主题的设计不准确
将历史材料归纳、提炼成对历史的认识,这才是准确的历史教学主题,它是一个再次认知旧知识的过程,考验的是历史老师的史料积累、教育理念、对历史的认识以及思维论证等各个领域。正如前文所述,“局部的冷战”只是一个教学标题或者线索,并不能作为教学主题,《两极世界的形成》最关键的应该是从全局着眼才能更好的设计本课的教学主题。
(二) 教学主题与历史教材相互脱节
仍以《两极世界的形成》这堂失败的公开课为例,教材中对冷战的形成、局部热战做了重点讲述,但却缺少了关于冷战与热战的历史细节等重要内容。这位公开课老师在最后的教学时间里也没有补充历史细节内容,导致学生不能从全局上把握历史主题。如果教学主题的设计没有立足于教材,即使再新颖,也无疑像海市蜃楼,完全不切合实际,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三) 教学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脱节
除非对历史特别有兴趣,否则大部分高中生都不具备冷战历史知识的储备,老师如果没有充分考虑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仅凭自己的判断设计教学主题,很有可能打乱教材结构,让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基本认知和生活经验,完全不在高中生的接受范围内,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碰撞出思维的花火,激烈的师生互动也就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主题教学,绝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主题”,而是应该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共鸣的主题才是关键所在。
二、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优化措施
(一) 明确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设计
每一堂历史课的灵魂都源自于教学主题,这也是主题教学得以实施的根本,只有在明确教学主题的情况下,老师才能选择教学内容、涉及课堂提问。如何明确教学主题是每位历史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不仅如此,还要让教学主题与新课标提出的理念和要求相符合,通常情况下,教学主题的设计要立足于教材内容,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能满足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需求。
以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例,笔者在这堂课中运用了主题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将毛泽东思想形成前的历史困境、毛泽东思想指导的中国人民战争、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为主题,通过三个标题将教学的内容串联了起来,其一是讲解毛泽东思想出现之前中国的内忧外患,整个民族的生存岌岌可危;其二讲解了毛泽东思想成立之后指导的全国人民解放战争,在科学的思想引导之下,新中国成立了;其三,讲解了毛泽东思想在建国之后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的指导情况。
在详细的教学主题引导之下,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相扣,学生的情感与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课堂之上,不断引起共鸣,对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最终实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在教学情境中升华教学主题
“主题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课堂,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来设计教学情境,突破课本知识的局限,让学生沉浸在历史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从而对教学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
以高二历史必修三《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为例,笔者首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旋律优美的《白桦林》、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我国的黑白戏曲电影等相关资料,大屏幕上显示的是19世纪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新形式,学生在歌曲、画面营造出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很容易联系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这节历史课的主线是文学与艺术的发展,教学主题就成为了文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丰富与升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导入一些对应年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知识,让学生将文学艺术发展的知识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而对艺术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得更加深刻。
(三) 延伸教学主题
仍以《毛澤东思想》为例,在向学生呈现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实践”的教学主题后,笔者又延伸出了毛泽东思想出现之前的中国发展现状、毛泽东思想在指导人民战争和经济建设方面的内容,并且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围绕“毛泽东思想伟大实践”搜集材料,寻找解决方法。课堂上呈现的都是直接史料,让学生搜集间接史料,是对教学主题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三、 结束语
主题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刚刚开始,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完善和优化。教学活动中,老师应不断总结经验,纠正不恰当的教学方式,设计准确、新颖的教学主题,为历史课堂增添亮丽的色彩,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高中历史新课程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为例[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7):64-66.
[2]吴春跃.实施主题教学情感教育提升高中历史教学实效[J].文理导航(上旬),2015,(2):63.
[3]李凤梅.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窥探[J].新课程·中旬,2015,(6):124.
作者简介:
张露,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