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阶段“小学化”现象评析

2018-02-03 22:34阎欣婷邹萍
考试周刊 2017年92期
关键词:小学化幼小衔接学前教育

阎欣婷+邹萍

摘 要:小学化就是指幼儿园摒弃自身的教育、管理模式,采用了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及组织管理模式,在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况下,超前对幼儿进行理论知识、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近年,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也明显增多而且屡禁不止,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对以往学者研究“小学化”倾向表现、产生原因、应对策略方面的成果进行了归纳梳理,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幼小衔接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热度持续上升,由于目前中国的学生仍受限于应试教育承受着高考的巨大压力,一部分家长提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理论,这种盲目的想法和言论却在现实中导致了教育重心下移,将教育竞争转移到了幼儿园阶段,大量的幼儿园开始出现“小学化”的现象。但是实际上,人生长发展是分阶段的,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动作的协调性也存在不足,盲目开展大量学业训练活动,安排过多的学习任务,比如进行大量的书写训练,只会造成孩子的肌肉损伤。在心理方面,幼儿的思维、观察、想象能力均处于发展阶段,此时强加学习任务给幼儿,会让幼儿感到吃力并产生厌学的情绪,并容易养成注意力分散等不良的行为习惯。针对这些情况,虽然许多教育家为此发声,呼吁不要盲目施教,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逐步进行教育,但由于“家长的需求”“民办幼儿园追逐利益的行为”“教师自身素质较为低下”“幼儿教育领域的政策目标不明确”等种种因素,致使社会上诸多幼儿园的“小学化”现象屡禁不止并且愈演愈烈。

目前开展学前教育的机构相对复杂,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故“小学化”现象频频出现,教育界学者们对此也是密切关注积极探索,虽然学者们研究的方向及方法不尽相同,但通过整理和归纳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内容大致归为三个方面。

一、 关于“小学化”倾向表现的研究

学前教育当中出现“小学化”现象,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在于课堂教学方面,教授小学的教学内容、采用小学的教学模式、使用小学的评价方式。李大维、刘秀丽(2006)指出幼儿园“小学化”主要表现在以课堂教学代替了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幼儿园采用小学的制度在管理幼儿。我国的教育法规明确指出幼儿园阶段,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通过游戏,这也是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幼儿需要以直观的感受来接受信息并进行思考,与小学的直接授课相比,游戏才真正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单一的课堂授课根本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同时也不利于幼儿的成长。除了课堂教学这种表现形式外,幼儿园内的班级管理方式也变得小学化,每天排好4-5节的课程,课堂的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导致幼儿的休息时间大大减少。

金日勋(2011)认为小学化教育表现出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体、美、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重视讲授知识,轻视幼儿的自主学习,对幼儿的评价也只重视结果忽略过程。许多幼儿园都违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将学前的教育内容完全改成小学的内容,幼儿教师开始教授幼儿拼音、计算、识字,要求幼儿不但要能够听说读还要进行大量的书写,书写这项工作需要手上的四十四条肌肉同时进行才能完成,需要幼儿的手部精细肌肉发展得非常灵敏,而幼儿园时期的幼儿的手部肌肉尚未发育成熟,此时就对幼儿进行大量的书写训练,对幼儿百害而无一利,反倒会对幼儿造成身体上的损伤。而在幼儿园内采用小学的评价标准,也会对幼儿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心理损伤,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模式容易打消幼儿的积极性,导致幼儿的不自信。

二、 关于“小学化”现象产生原因的研究

由于研究者的探索视角不同,所以最终呈现出的导致“小学化”的原因亦不尽相同,有人从宏觀视角出发,如沙燕(2008)认为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生存与竞争的压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原因。我国教育的发展过于关注应试教育,具有较大的功利性,忽视了人性的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误区。此外幼儿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市场化,也产生了幼儿园对自身教育职能的认识不清。人类的文明在不断地向前推进,随着世界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标准也不断提升,而教育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方式,迫于现实的压力导致了人们对教育寄予了更大的希望,而这种期待与希望就逐步延伸到幼儿园。从微观视角解读,金日勋(2011)认为家长望子成龙的需求、幼小衔接机制的缺乏,部分小学的入学考试,还有民办园的逐利行为与幼儿教师素质的低下都是导致“小学化”现象的原因。目前最易产生“小学化”问题的地方应当是私立幼儿园,私立园受国家监管的力度不够,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得不到保障,除此之外私立幼儿园以盈利为目的,也经常会迎合孩子家长的想法,致使教育活动的主导权丧失,失去了原本的教育立场。

三、 关于应对“小学化”现象的策略研究

谢玉坤(2013)认为“小学化”现象主要表现形式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所以他的策略就以转变课堂为核心,他首先强调了要对幼儿教师进行培养和改变,让教师坚定学前教育的意义,坚定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学前教育活动。其次要求教师做到坚持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生活性,达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游戏性,注重幼小衔接的适宜性,在对课堂进行改变之外,进一步促进幼儿家长的提升,达成幼儿园与家庭协作共育的模式。也有学者单纯从宏观的视角提出解决策略,如严仲连和盖笑松(2014)指出治理“小学化”现象要从专业和法律两方面的路径来解决。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途径是强调课程的专业化和师资的专业化。在法律方面通过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来限制和改变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四、 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研究述评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的学者对于“小学化”现象的探索已经取得了部分的成果,如“小学化”的现象表现形式比较直观,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幼儿园管理等方面,即幼儿园采用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脱离自身的原有的教育,而是采用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来管理幼儿。但这种解读也仅是对于概念意义或字面含义的浅层次的探索,除了关注表面上呈现出的“小学化”的形式,“小学化”的现象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没有被察觉,还应该继续深入探索、挖掘。例如教师是否尊重幼儿;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平等;教学内容符合幼儿的认知,但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存在“小学化”等等。endprint

其次,对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屡禁不止原因的探索,多数学者侧重于将其归因在家长的需求、升学压力和幼儿园逐利行为三方面。但除了这三个被反复提及的影响因素外,接下来的研究更应该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去发掘那些随社会形势变化而产生的新的影响因素,例如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的个人能力,和目前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的我国的学前教育阶段的法律法规的影响。

最后在策略方面的探索,学者们深知在幼儿园阶段就进行“小学化”的教育,是非常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小学化”现象,策略作为最重要的指导方法,這就要求所提出的策略必须具有实践性、适应性、全面性,以往的研究中也提到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保障幼儿园课程设置科学化,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力度,出台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等。但这些策略还是以理论描述宏观概括居多,实践性不足,相比之下针对固定的人群例如家长、教师、甚至是教育部门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策略,直接指引其进行有效操作,例如幼儿教师有明确的幼小衔接的课程标准,可以有目标的展开教学活动。或者所提策略可作为教育部门制定规章政策时的重要参考意见。总之所有制定提出的策略最终目标都是给孩子科学有效的教育。将教育的责任落实到国家、社会、家庭各个层面,调动起各方的教育责任与义务,最终给予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五、 幼小衔接阶段“小学化”问题研究的未来方向

幼小衔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幼小衔接的研究开展过程中,会有更多社会大众明确幼小衔接的真正意义,这种意义绝不会是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就可以完成的。今后对幼小衔接阶段内出现的“小学化”现象进行的研究,探索的方向将会更加宽泛,研究对象、主体将不能仅限于幼儿园,而是要形成小学、幼儿园、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研究包围圈,通过四个方向上提前的沟通、交流、协商,为幼儿创造出更加贴切合适的教育。研究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如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提升、小学新入学儿童的所需品质,儿童入学所需关键能力等。总之未来的研究将会通过更多细致的研究课题,深入的剖析幼小衔接领域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大维,刘秀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6(6):164.

[2]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3):41.

[3]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2014(1):152-154.

作者简介:

阎欣婷,邹萍,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教育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化幼小衔接学前教育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