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杰+管培芳+解凌云
摘 要: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存在厌学现象,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是个关键问题。文章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论述应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中职学生;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712;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2-0048-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是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只有对学习内容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才能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习活动坚持不懈。大多数中职学生往往从小学开始就学习成绩落后,没有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成了痛苦无奈的事情,充满挫败感,因而学习积极性较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认为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老师即使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仍然一无所获。这就是因为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切教学活动等于做无用功。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厌学情绪高,要想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抓住他们这个年龄段感兴趣的东西。因而,教师要不断接触新鲜事物,学习新的知识。首先,认真备课,备教材和备学生缺一不可;其次,分层次教学,把学生按照学习水平高低搭配,形成互助小组,学优生带动学困生;第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第四,加强上机辅导力度,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竞赛以调动其积极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一堂课的开头几分钟,因为这几分钟如果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整节课学生很有可能就不感兴趣了。所以教师要提前想好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谜语、笑话,或其他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还可以给学生创设未来的工作或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充满渴望,这样才能顺利掌握整节课知识。比如在教学“图像处理”这门课的图像修饰工具时,教师可以用两张对比强烈的丑女变美女的图片,告诉学生今天假设我们要写求职报告,附上一张照片,要怎样把自己的照片美化以给别人好的印象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工具,学会这几个工具就可以对自己的照片进行美化,如同化妆一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们一听到可以学化妆工具兴趣就提起来了,学习知识就水到渠成容易接受了。
二、让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
中职生大部分从小学习落后,没有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缺少表扬鼓励,很少产生学习的成就感,这让他们自卑、焦虑,进而自暴自弃,厌学叛逆,更加不爱学习。比尔·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即学习的成就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既要可以实现但又要具有挑战性,就像大树上跷起脚用点力就能摘到的苹果,要让学生尝到甜头,有成就感。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尤其是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不断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和成就感。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有个老师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个学生字写得不错,就对其大加赞赏,让他坚持每天写几行文字,每周交给老师看,老师加以点评、指导。老师把他的文字作为范本让全班同学观摩,并让他担任宣传委员,每月出一次黑板报,每年让他参加各种书写大赛等,从而让他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保持了多年的书写热情。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维持学习动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一旦有学习的成就感,就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逐步学会自主学习。这其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表扬鼓励,强化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维持住学习动机,使学习行为更持久,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具体有以下几步:第一,设置目标,任务激励。先要设置大的人生目标,然后分解为两个小目标:一个是参加潍坊市的信息技术大赛并获奖,再一个就是考上如意的高等学校。第二,引导关注,授之以渔。首先,关注学生,“中心组”的学生平日照常上课,晚自习要到机房完成特定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优越感,感觉被重视,以调动其积极性。其次,上课过程中,任务展示后,把学生分组,教师先拿出一个小任务示范操作,让学生有章可循,然后激励学生自己操作,学生完不成任务可以求助组员或老师,逐渐锻炼自己完成任务。第三,教学手段,多法并用。第四,自我效能,竞争激励。第五,表扬巩固,培养习惯。
四、结束语
总之,中职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激发其学习动机,维持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努力处理好学习动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关系,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不断引导、鼓励学生,使其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鹏.谈学生的學习动机及其培养[J].高师理科学刊,200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