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陈
内 化 于 心
闲时,徹上一壶茉莉花茶,静品,浓郁的茉莉花香沁入心肺,只见玻璃杯里渐渐泡开碧绿的叶团,然而却不见茉莉花洁白的踪影。
记得小时候喝的茉莉花茶,茶叶中可见掺杂的片片茉莉。后来,一个制茶人告诉我,好的茉莉花茶是只闻花香不见花。
茉莉花茶的窨茶过程是艰辛繁复的。清晨,采花人就迎着晨曦,将花田中还沾着露水含苞欲放的花蕾采回,用于窨茶。首先将茉莉花与茶叶揉搓在一起,让茶叶吮吸花香,被窨的茶达到一定的温度后,窨茶工用簸箕将茶与花分离,让茶摊开降低温度,之后,再次将茶与花揉在一起,让茶继续吮吸着花香。此时,已是夜深人静之时,每过一小时,窨茶工就要起床翻动茶叶,这样既利于茶香的散发,又不至于因温度过高让香气走味。经过几轮窨制,最后窨制工将茶与花分离,窨制后的茉莉花茶就只有花香不见花了。
因为窨制,让茶香与茉莉花香融在了一起。品茗之时,我不禁对茉莉花心生钦佩,它把花香全部给了茶叶,而自己却不留下一片花瓣,不因自己留下身影而降低了茶的品质。因为如果花瓣残留会产生闷味,反而会影响茉莉花茶纯粹的口感。我也很感念茶叶,肯于吮吸这花的香气,在吸吮中,香气融入于茶叶的每一个细胞之中,茉莉花香成就了茶;我也很感念世人,起了很好的名称,让人品茗时,谈得最多的还是茉莉花,不会因为不见花而忘了茉莉花。
品着茉莉花茶,闻着茉莉花香,让我想起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句子。茉莉花茶窨制的过程就是内化于心的过程。我们学习茉莉花奉献精神,也要如茶那般在窨制中内化于心,外化出的是品茗时散发出的淡淡清气。
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形。对一个人来说,要不断提升内在素质,加强品行锻炼。内化于心,无形,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却支配着一个人的行为,外化出一个人的形象。我们当如茉莉花茶的茶一样,把功夫下在内化于心上,多吮吸涵养清气、正气、文气。
品茗时有感而记。
静是一种状态
静,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相对于喧嚣、热闹、嘈杂。人久居于闹市,就会寻一个僻静之处,放松身心。人被烦恼事缠绕,也会寻一处清静之地,排遣和调适自己的心情。
无声,是静的一种状态,成语中用“鸦雀无声”“万般寂静”来形容这种状态。这种静的状态往往蕴藏着一种期待。课堂里鸦雀无声,那是一种学习状态,是为了更好地聆听老师的授课,更好地思考问题,环境无声,但心有声,心有思,这是心动。在一曲音乐中,在似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弹奏之后,音乐戛然而止,整个音乐大厅一片寂静,静得掉下一根针可能都会听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安静,是音乐的延续,是音乐的升华。当然也有一种静的状态叫孤寂,这种孤寂好似连空气都凝固了,静得让人窒息,甚至心生恐惧。
最富有诗意的静不是寂静,而是唐诗句“鸟鸣山更幽”的静。一次出差,下榻的宾馆后边就是瑞云山。晨时,天刚吐白,沿小溪逆流拾级而上,可闻细细的流水声,声低缓,如诉;可闻知鸟声,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不时微风拂动,枝叶轻摇,山鸡在草间窜动。这水声、知鸟声、风声,愈让我感到山的清幽。记得一年中秋夜,独自赏着一轮明月,人望着月,月照着人,人与月对话,思绪万千,宁静的夜给人惬意的享受。还有一次,站在海岸边,望着轻轻推涌的海浪拍打着沙滩,那声音像是在吟唱一首摇篮曲,轻盈而舒缓,我感到海的辽阔而静谧。
有一个词叫“动静”,静的状态往往因动而改变,有时又往往因动而弥静。这种静,让人体会到生机与活力。
静,是一种生活状态,在独处中享受宁静、享受恬淡。在静中读书、思考,诗人的笔下,静是美好的。
弯
“弯”从弓,意思是屈曲不直。繁体字“弯”,下部的弓,弯弯曲曲,很形象。上部的“亦”字的两点原本是个“纟”,后来简化为两个点。绳丝,是一条线、一根带,可以随意缠绕。一日,提笔写下“弯”字,我想到溪流江河,如大自然泼写在大地的墨痕,任意而潇洒。
那日,从京城回闽,风和日丽,高空的能见度特别的好。坐在临窗舷的位置,穿过白云的间隙,俯瞰大地、群山、村落。我长时间注视着一条河流,一条我不知道名字的河流。这条河流很长很长,随着山势,在山谷间流淌,从一座山谷又到了另一座山谷,河道弯弯曲曲,用九九八十一道湾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有的大拐弯处差不多是个大回旋。望着幅度这么大的拐弯,我感叹,这河道多费劲啊,如果取直了,能缩短多少距离,能减少多少奔波啊!
我知道,这个想法有些天真。我所见的每一条江河,没有一条是一模一样的,它们都是大自然的造化,都是顺势而成。这河道,顺着山势,历经千百年的山水冲刷而形成。弯弯的河道,静静地流淌着。倘若把河道取直了,距离短了,水就湍急了,那带来的水患可能也就多了。
每条江河的形成,在源头上都只是涓涓细流,在流淌过程中,不断地汇聚,不断地有其他溪流的加入。这个过程,是能量汇聚的过程。倘若把每道弯全取直了,源头之水也许还没有汇入大海就已经蒸发了,这就好比人体只有毛细血管而没有主动脉。那山间之水不能汇入江河,只能漫流于原野。好在这河道是弯曲的,让无数溪流汇入,在弯曲中壮大自己,又让水上沟沟壑壑有了归处,形成了一条水系。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无数美景,让人为之折服,为之赞叹,为之陶醉。武夷山的九曲溪乃著名景点之一,到了武夷山不泛游九曲溪,不登临天游峰赏九曲,可以说是枉到武夷山。曲,弯也,九曲,就是九道弯也。我曾经在登天游峰的石阶上赏九曲。碧水丹山,曲水如玉带环绕,有时这曲与那曲之间相距不到几百米,但是,一个大拐弯,又营造出完全不一样的景致。如果没有九曲的弯,也就没有九曲的美。这弯,给人含蓄,给人想象,给人婉约,似乎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让人心怀探幽的冲动。
由“弯”想到“湾”。湾,水流弯曲的地方。也就是说,水流弯曲是湾形成的基本条件。那天,我从空中俯瞰那条长长的河流,水弯处,可望见码头、房屋、村落。临水而居,水滋养着生命。在水湾建设自己的家园,是祖祖辈辈生活实践的选择,弯弯的水道,惠及多少子民。
水弯处,水流相对和缓,在这拐弯之处,一路夹带而来的沙土沉淀淤积,形成相对开阔的平原,或是沙洲、湿地。沙洲之上,鸥鸟绕飞,芦苇轻拂,一片静谧、闲适的景象。
继续欣赏着墨汁已干的“弯”字,琢磨着还能读出些什么。
放对地方的朽木
一日,去一位书法造诣颇深的书家的书房。整个书房布置得清新淡雅,原木制作的案桌,案桌上放的一盆菖蒲,书房内的兰花,壁上新近创作的书法作品,与主人谈吐间表现出的文气相得益彰。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案头上用于搁置毛笔的笔架,是一小段朽木,竟为书房添了不少雅气。
仔细端详,这应当是一截埋在潮湿的泥土中,在岁月中被虫蛀、腐蚀的一段朽木。虫已将它蛀得坑坑洼洼,斑斑点点。主人说,这截朽木是他闲暇登山时拾得的,回来后将它清洗,除去污泥,剔去已经烂坏的木屑,蒸煮消毒,不上油、不上漆。
端详中,一种美感油然而生。要论天然去雕饰,这截朽木,是真正的不经雕饰,但我却感到它是一件艺术品。我再问自己,它真的不经雕饰吗?非也!这截朽木,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无数虫子在时光中渐渐地侵蚀它,那些潮湿的泥土为虫子提供了生存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虫子也是雕刻家,只是它们漫无目的地侵蚀木头,使一块好木头变成了一截朽木,但又有如艺术家在沉香木上雕刻出作品,有山峦、有溪流,可见渔翁、可观花鸟,收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之功效也。
这截散发着清香的朽木,是一截被虫腐蚀的樟木块。倘若把它放在较为现代、较为时尚的环境中,这截朽木可能与环境极不协调,但它却与古色古香的环境相宜。在这环境中,一截朽木,也可以登大雅之堂,成为一件艺术品。
我佩服屋主人的慧眼,为这截朽木找到了合适的地方。
晨 的 海 滩
清晨,东方刚刚吐白,急急忙忙去了东山马銮湾的沙滩。此时的沙滩,有晨练的、赏海景的、在海浪中畅游的,宁静中又让人觉得充满生机。
辽阔的大海,水湛蓝湛蓝的,非常的碧透。踏在细润的、湿湿的沙滩上,凉意从脚心沁入,微风温柔地吹在脸颊上。有一个人,面朝着湛蓝的海,像是欣赏,又像是沉思,并不像有的少男少女那样,面朝大海,扯着嗓子纵情呼喊,来表达自己对大海的眷念与向往。她无语,却让我感到她对大海的深情,深到不用言表。
昨晚,在我的脑海里想象日出的景象:站在沙滩边,看着远方海天一色间跃出的那片黄,先是月牙形,进而半圆,最后整个太阳跃出海面,再看着它慢慢地升起。可是,当我看到太阳从一片乌云间露出时,心中有些失落,它不是如我想象从海平面上升起来的,而是从海的東面的陆地、一片森林中跃起的。那片乌云在太阳的辉映下,成了晶莹剔透的蓝。这缕阳光映照在侧面沙滩与海水的交接处,湿湿的沙滩耀着金辉,海水更是色彩斑斓,海浪推涌,浪花也是金辉的。好美啊!哪怕是背光,还有不少人在这里拍照。更有一位少妇,迎着海浪,将自己的腿没入海水,长发低垂,弯下身子戏着海水,忘情地享受这缕阳光。我欣赏着这道景致,一种温馨、闲适涌上心头。
海浪涌向沙滩,“哗、哗、哗”,一阵又一阵海浪声,有如在吟唱一首摇篮曲,又有如大海的背景音乐,大海有了这浪声,给人一种浪涌海更静的感受。穿着休闲短裤、赤着脚走在沙滩上,脚后,留下一个又一个或深或浅的脚印,只是又一个浪涌来时,很快就将脚印抹平,让脚印永远消失。海浪一波又一波卷起袭来,一次又一次地打在我的腿上,打湿了我的短裤,我毫不在意,心中反倒泛起了一阵又一阵愉悦的快感。这浪,涌来时,形成了一条晶莹的海浪线,像是卷曲的麻花。翻卷的浪给沙滩留下泡沫,似一朵朵小浪花,就这样,周而复始,只是,卷起的浪时高时低,那海浪声也时疾时缓,让人陶醉。如果有懂音乐的人将这海浪的声音谱成乐曲,应当是一首不错的曲子吧。
阳光从乌云中磅礴而出,照在了眼前的这片大海,海浪依旧在一浪又一浪地涌着,拍打着海岸,亲近着海岸。只是如我这样的观海人,虽心有不舍,但又不得不离去。
责任编辑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