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的重新解读

2018-02-02 18:26潘鹤
神州·下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优秀品质奥数鲜花

潘鹤

两年前,我告别了学生时代,从“坐在下面”变成了“站在上面”,开始了我为人师表的教育生涯。然而,在这十多年面对书本的日子里,我竟从未真正想过,读书的意义何在?教育的意义何在?甚至入职两年我都未能真正理解于校长提出的“率性教育”的办学理念。直到读了台湾教育家贾馥茗所著的《教育的本質》一书,我开始从心底问自己,什么是教育?它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就讨论过。而《中庸》开章便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读了本书第三章率性修道,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天命之谓性”是指“人性”,而率性是指导引出人的“优秀品质”,优秀品质(善性)显著,“卑劣”的方面(即使原来有这种倾向)也会相对地削弱以至消失。而发展优秀品质是合乎道理与原则的,所以才说“率性之谓道”。而“率性”也可明白地说是“率人性”,使人成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有完美人格的人。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修道,修“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前一个“人”字指“生而为人”的人,是具有人的形体的,这样的人是“生而既然”的;后一个“人”字是指根据道理或原则,合乎“人道”的人,可以说是经过“率性”和“修道”而有了成就的人。孔子甚至在《论语·为政》中以嘲讽的口气讽刺那些只懂专业不懂人文的人,说“君子不器”。在孔子看来,君子不能只懂专业技术,君子当修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不懂为人之道,只懂专业技能的人,就称不上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就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因此,我认为教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和陶冶人,使人有完美的人格和心灵,使人有良知和德行。

如今,现代教育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是,都只停留在教育的形式上面,而更多的教育者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把“为什么教”视为“理所当然”,忽略了“教育的本质”,这必将降低教育的效果。反思在我的教育经历中,确实遇到过这样的学生。课上,只对感兴趣的内容认真听讲;课间,玩是他的重要活动,即使昨天的作业还未上交;考试,对试卷上的成绩漠不关心,殊不知家长已火烧眉头。现在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现象,不把学习当回事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习,只是把它当做一项任务,没有“学的意愿”,进而认为“学”是被迫的活动,主动变被动,又怎么能受到真正的教育呢?

其实,教人修道更在于修己,不应该只是教育他人,也应该包括自身修养(自我教育),即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所谓道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所以修道就在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不但无需他求,更不必煞费苦心地刻意而为。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时刻都对学生进行着教育。在我执教二年级的一天晚上,我收到了A同学妈妈发来的微信,她说孩子回家后对她讲:“我们潘老师特别好,同学不会的奥数题潘老师特别耐心的解答,我将来也要像潘老师一样。”我才想起原来是白天课间时,班里的一名学生拿来课外学的奥数题向我求助,而因我从未在班级提过奥数,也极少有同学主动问题,于是我格外珍惜,当场给他画图讲解,没想到被A同学看到了这一幕,并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也许她会因此更加喜欢数学,也许从此唤醒了她要成为一名教师的理想。就像莫言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总而言之,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无论讲课,还是听课,都是不可能用别的东西来代替的,讲课时当然要讲到知识,但是知识只是老师与学生交往的一种媒介,而不是一种目的。这种知识的媒介,就如一个情人手捧鲜花亲手交给自己心爱的人一样。如果离开了送鲜花的人与被送的对象,那么,这个鲜花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知识一旦离开了活生生的人,也是没有意义的。老师与学生交往之所以要通过知识的探讨与交流,其实目的还是要触动学生的思考,当然也顺便带动老师的思考,这就是“教学相长”,这个相长,不是知识层次的,而是思想层次的。真正的教育,就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的灵动的思想与智慧,不断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能力与创造力。

阅读中我始终在反思自己两年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品悟作者哲思的同时不断自我省思。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点,指出了许多教师容易犯的错误,当然也包括我在内。以往总纠结于学生知识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喜怒哀乐,忽略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本学期开始我要更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学习只是他们成长过程当中辅助成长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人格的塑造。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秀品质奥数鲜花
幼儿优秀品质的培养
浅谈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鲜花铠甲
奥数是不是数学
留住鲜花
鲜花哪儿去了
奇思妙想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