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战争中的波特啤酒

2018-02-01 02:09小米
财经国家周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便士酒厂波特

小米

“忙着记账,而非打仗,他们双手沾满墨水,而非鲜血。”在《战争的关键》一书中,作者约翰?布鲁尔这样描述英国百年战争中的英军高官。他将英国海军实力的提升归功于英国税收系统的成功,并记录了其内部的相互制衡系统及严谨的会计制度。

1689~1815年的126年时间里,英法共进行了91年的战争。其间,英国主要与法国波旁王朝交战,其次是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对抗法兰西共和国。在这些战争中,英国不是打了胜仗,就是与法国打成平手。到了19世纪,英国逐渐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无敌舰队保护着各条贸易航线。

在150年的时间里,英法两国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荣革命初期,法国政权远远强于英国。难道真如布鲁尔所言,仅凭税收和会计制度就能百战百胜吗?究竟英国是如何筹集巨额资金来支撑这一系列战争的呢?

英国贸易史学家约翰?奈给了我们答案,他认为,税收系统并非全部。英国之所以能撑起一百余年几乎不间断的战争,靠的是对啤酒和葡萄酒的策略性税收和管制。

啤酒VS葡萄酒

英国人并非向来就喜欢喝啤酒。在中世纪鼎盛时期,葡萄酒才是崇高的饮品。

亨利二世与阿基坦公国(现法国西南部地区)的埃莉诺成婚后,英国开始渐渐流行饮用葡萄酒。当时的红葡萄酒虽然又黑又苦,但在随后的几百年里却塑造着英国贵族的品位,并从法国进口葡萄酒持续了数百年。直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改变了这一切。

记账员 波特酒厂的成功还在于精确记账,进而计算盈利点并进行战略扩张,其中铁镭酒厂规定,记账员担任酒厂二把手,而非酿酒师,这一规定由此开创了波特啤酒生产厂的新标准。

光荣革命后,英国政府面临着一个问题:国人对法国葡萄酒的热爱时刻在为波旁王朝的军库提供资金,他们不想再继续进口法国葡萄酒,不想看着这个天主教盛行的对手挣大钱。同时,战争也使英国财政越来越捉襟见肘,而法国政府的收入正严重依赖葡萄酒出口税收。

酒是冲突的焦点,刺激着英国民众新的民族主义情结。许多英国酒歌也谴责法国葡萄酒“玷污英国产品、剥夺英国财富”,鼓励英国人喝啤酒,作为一种增加国家财富的爱国主义方式。

1689年,法国对英国新教联盟宣战,英国议会抓住机会开始禁止法国商品入港,并对法国葡萄酒征收禁止性关税。

贫穷的英国工人阶级由此开始寻求酒类的替代品。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伴随着伦敦如火如荼的工业化进程与城市的扩张,浓郁、可口又便宜的波特啤酒很快便满足了工人的闲暇需求。

投资波特更有利可图

18世纪初期,令英国乡绅偏爱的艾尔啤酒开始在伦敦流行开来。这种啤酒在小规模生产时质量更佳,因为用焦炭烘干的大麦对热量更加敏感。为了和酒馆式酒厂竞争,一些大众酒厂开始利用其规模优势进行反击。他们加入大量酒花,生产口味更加浓郁的啤酒,这种啤酒逐渐获得伦敦码头造船厂工人的青睐,因为储酒的大桶被称为“butt”,因而这种啤酒也称为“波特啤酒”。

严格来说,波特啤酒是退步而非进步,因为它依赖木柴烘干大麦,相比使用焦炭烘干大麦酿成的艾尔啤酒,质量较差。然而,波特啤酒更适合大规模酿造。艾尔啤酒长时间储存会变浑浊,而波特啤酒的浓郁口味掩盖了酿造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储存一段时间后,味道反而更佳。大规模酿酒时,木柴烘干的麦芽更能适应温差,批量生产模式也能消除微量变质的影响。投入减少,又有规模优势,1品脱波特啤酒只卖3便士,渐渐开始挤压艾尔啤酒的市场。从经济学角度看,大规模商品生产降低了边际成本,对大众酒厂而言,这意味着投资波特啤酒更加有利可图。

到18世纪,伴随着伦敦如火如荼的工业化进程与城市的扩张,浓郁、可口又便宜的波特啤酒很快便满足了工人的闲暇需求。

1699年,伦敦194家大众酒厂总共生产了6700桶烈性啤酒。到了1760年,前十二大酒厂生产了伦敦47.9%的烈性啤酒。有史以来市场从未如此集中,而它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大型酒厂开始联合定价。

波特酒厂的成功还在于精确记账,从而更深入计算盈利点并进行战略扩张,其中铁镭酒厂规定,记账员担任酒厂二把手,而非酿酒师,这一规定由此开创了波特啤酒生产厂的新标准。

工业化的波特酒厂们不仅掌控市场,还步入政坛。历史学家罗伯特?沃尔科特将啤酒花和麦芽交易中心南华克描述成“富裕的啤酒贵族带着雇佣车队争取代表权的地方”。1695~1837年,每年至少有一位南华克酒商担任英国议会议员。

与伦敦波特酒商获得的空前财富相对应,啤酒消费税也空前上涨。1761年,议会通过旨在增税的新政——《啤酒法》,啤酒税从每桶5先令增加到8先令。过去一直卖2便士的老牌廉价烈性啤酒,如今涨至3.5便士。英国的啤酒客可就不高兴了。要知道,自1266年以来,4便士一直是法律规定的最高价。如此一来便破坏了啤酒价格的传统,然而,官方给出的加税原因不是别的,正是战争需要。

拧成一股绳

1761年,波特酒厂们开始结成垄断联盟。前十二大酒厂一致同意向酒馆提高批发价,从每桶23先令提高到30先令。这十二家酒厂几乎生产了伦敦一半的啤酒,拥有巨大的市场掌控力。面对提价,各个酒馆对自身的竞争性定价没有多少周旋余地。他们只能降价半个便士,这又可能导致原本微薄的利润继续降低。

十二大酒厂被迫拧成一股绳,因为垄断联盟的盈利模式和市场竞争并不相同。在竞争市场中,厂商希望自家产品价格低于对手,吸引消费者购买。对垄断联盟的各厂商而言,联合起来人为抬高价格的确能够获得最高利润,但某个厂商倘若自行定下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就能独自获利,坑害盟友。垄断联盟要想获得利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方彼此信任。

1761年啤酒涨价引发的种种抗议终于平息了,但拿破仑战争期间的通货膨胀又带来新一轮的商品全面涨价。波特酒厂委员会成员一致同意,根据供给冲击情况进行提价。波特啤酒“多年不变”的零售价在1799年涨至4便士,1802年涨至4.5便士,1804年和1813年一度涨至6便士。虽有报道称,十二大酒厂在价格变动方面出现过混战,但他们一直紧密合作,每次涨价都需要投票一致通过。

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议会再也不能将战争作为啤酒高税赋的可靠理由。反壟断人士施加的压力与日俱增,议会只能在1830年通过《啤酒法》放松酒类经营许可限制,降低啤酒和麦芽税赋。然而在那时,伦敦十二大波特酒厂早已生产了全市85%的烈性啤酒,特约经销系统也已十分完备。

18世纪的英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啤酒生产规模化,政府默许垄断联盟,等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为18世纪的波特啤酒商创造了巨额财富,也为英国议会及其帝国野心提供了资金。

此后的世界,截然不同。

猜你喜欢
便士酒厂波特
A Harry Potter exhibition 哈利·波特展
羿神:神奇之地的一家诚实的小酒厂
酒厂工人
波特的儿子
愚蠢的百万富翁和聪明的女孩
托关系
波特的儿子
便士小巷
连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