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思考 多层次还原

2018-02-01 04:08沈新芳
关键词:中国文学如梦令小学语文

沈新芳

摘要:“在中国文学中,詞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文学样式”。“词”与诗一样特别讲究意境,短短数字中有画面有声音有情感,同时,词又比诗更为灵动,词人的百般情感尽在其间流淌。读者品读一首词,其实就是在品读词人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词句,触摸字词的温度,在理解与品味中边读边想。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国文学;如梦令;品味词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 2018 )01-0020-02

一、从文体的角度解读

“在中国文学中,词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文学样式”(叶嘉莹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词在小学教材中,出现次数并不多。

《如梦令》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首记游词,同时也是一首典型的小令。短短的30余字,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画卷连绵,“沉醉”“误入”“惊起”情趣连缀。

词人用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游历的时间之妙。虽词中提及“日暮”,但这并不是这一次游历的结束,而是又一段新的惊喜历程的开始,其间饱含着词人对白天聚会的意犹未尽,更有对这段历程的无限怀念,从而让读者对词人“日暮”之后的游历充满了期待。词人用精炼的语言描摹了动态之美。字词无声,画面有韵。寥寥数字,却让读者仿佛看到人在画中游,画因人而动。水声、笑声、呜叫声,声声相应;乐事、急事、惊喜事,事事皆欢。她用巧妙的构思,启迪读者的想象。《如梦令》给读者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地点的转换、情与境的变化、人与物的和谐,都能通过无尽的想象拓展和延伸,这不仅挑战读者思维的张力,更能给人带来因想象而获得的无穷乐趣,这足以彰显李清照作为一代才女的文采与智慧。

二、从词人的角度理解

读者品读一首词,其实就是在品读词人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富有传奇色彩。她早年生活在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过着悠闲幸福的生活。然而后来的身世飘零,家国离恨,使她的词风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载不动,许多愁”的淡淡忧伤穿越时空,穿透心扉;《声声慢》的“凄凄惨惨凄凄”,更是凄楚堪怜。

所以,当了解了词人的经历之后,再来看《如梦令》,少女时期难忘的一次郊游,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境界优美怡人。那种自由自在、轻松活泼的生活场景代表了她少女时代的情趣和心境。可以说,《如梦令》是词人少女生活的一个缩影。一个“常记”意味深远,一份记忆常忆常新。“常记”或许是一次经历,几幅画面;抑或是一份心境,一种慨叹。也正是因为“常记”而不可再来,与后来晚景的清冷对比,优美中似乎又透着些许凄婉。

三、从学生的角度教学

“词”与诗一样,特别讲究意境,短短数字中有画面有声音有情感,同时,词又比诗更为灵动,词人的百般情感尽在其间流淌。一首九百多年前的词作,一朝走进学生,最佳的途径便是通过想象还原。“想象是思维的体操。”以字词为抓手,以想象为翅膀,还原词的意境,还原事情的起承转合,还原词人丰富而又不断变化的情感,便可以将学生带进词的意境,引领学生走进词作、走近作者、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是201 1版《语义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课程目标的一段表述。基于此,课堂教学便可以这样展开:

(一)“常记”入手,还原词句

究竟是怎样的一次游历,让词人常常忆起?词人念念不忘的又是什么呢?让学生初读文本,弄清时间、地点、人物,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知故事之中的起伏。

(二)借助想象,还原意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词句,触摸字词的温度,在理解与品味中边读边想,穿越时空,与词人一起郊游:一群美丽的少女,在荷花池畔,吟诗作对,把酒欢歌。不知不觉中,日薄西山。她们划着船桨,哼着小曲,却不知不觉中驶入了荷塘的深处。她们着急起来,用力地划桨,却不想受了惊吓的鸥鹭纷纷振翅高飞,同时发出悦耳的呜叫声。词人和她的伙伴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惊呆了,继而又是惊喜惊叹!在这日暮时分,词人和她的伙伴银铃般的笑声,鸥鹭的呜叫,和着船桨划水的声响,仿佛天籁之音在荷塘上空回荡……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徜徉于词句中,流连于意境里,借助原有的生活经验,辅以丰富合理的想象,那荷叶田田、藕花绽放的静态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动态美,便生动形象地呈现在每个人的眼前。

(三)角色置换,还原情感

《如梦令》是一首“追忆”小令,叙事、写景、抒情相融合,而非单一写景。词中,是李清照在看景,因而才会“不知归路”,才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人的情,随着这些美景而不断丰富:一喜再喜,一醉再醉。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在这次郊游中,把自己当成词人,流连于这样的一次郊游中,去体会词人因赏景至“溪亭日暮”的那份开心,“沉醉不知归路”的那份忘我,“误入藕花深处”的惊异,“争渡,争渡”中的那份焦急,“惊起一滩鸥鹭”的那份惊喜……在这样的角色置换中,学生便会对词人一波三折的情感了然于胸!而“常记”一词的韵味便也变得悠长起来:原来词人常记的不仅是一件事,一幅画,更是常记一份情,而且常忆常新!

(四)同类拓展,还原词人

在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课堂引入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点绛唇》,扣住“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品读词人藏在词间的羞涩可爱。最后,话锋一转,李清照后期的词作却饱含一腔愁苦,这与她亡国亡夫的经历息息相关,适时加入关于李清照的部分经历简介,激发起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词人与她的相关词作的兴趣,将语义课的教学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从而将一首词的教学拓展为一类词的阅读,将一首词的教学拓展为一个词人的群词阅读。

猜你喜欢
中国文学如梦令小学语文
如梦令
如梦令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出版的再思考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游仙窟》与《双女坟》的对比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