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翠��
摘要: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很多人说“微时代”已经来临。这样的背景对我国的教育来说也是一次巨大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微课带入了教学当中。在当前中国新课改教育政策下,如何把微课带入学生的课堂上,把微课完美地融入课堂之中来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是当前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微课的性质、特征、概念等方面对高中政治课堂上微课的应用教学做出了详细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够提高微课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为学生们的学习带来帮助。
关键词:微课;高中课堂;政治教学
互联网已经完全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很多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微课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微课在其他国家的应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在中国的应用才刚刚开始,微课在中国的发展还需要不断地加强与完善。实践表明微课在中国的教育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大大地提高中国的教育水平。由于微课在我国刚刚兴起,很多的形式与内容都是模仿国外。但是中国教育情况和国外情况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说这就需要中国教育者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当前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完善调整,创造出适合中国教育的微课模式。对于高中的政治教学来说,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适合学生的微课模式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一、 微课的特征与概念
微课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微课是以简短视频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具有时间短、教学内容简单明了、资源容量小的特征。
1. 时间短
在当前中国的微课教育模式制作当中,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学习规律,制造了时长在五到十分钟的微课视频。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微课的时间更短,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2. 教学内容简单明了
微课教学内容,是微课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微课视频的制作当中要以动态视频的方式,把所要教给学生的难点、重点变得简单明了、生动形象,提取精华教给学生,让学生们对此很容易接受。这就和传统的把知识硬搬给学生不一样。微课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之后再对学生进行高效率的教导。
3. 资源容量小
以视频为基础的微课文件容量一般都很小,支持播放的方式有很多,方便老师和学生们的使用,同时具有在线和离线观看的功能。微课视频容量小就可以保证教学的流畅性,并且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仅只限于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可以真正地实现移动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学习微课,可以反复地观看,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
二、 高中政治课堂中微课的具体应用
1. 应用于课程开始
可以把微课应用于中国高中政治教学课程的开始,通过播放视频的手段,首先让学生感觉到和传统的课堂不一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高中课堂不再感到紧张枯燥,提高學生学习的热情与信心。
2. 应用于课程疑难处
对于中国当前高中生来说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有限。所以在面临高中枯燥的政治教学内容时,难免会出现不懂的疑难之处。微课针对高中生政治课程这一难题有很明显的解决效果。微课可以详细明了地把知识的难点、重点给学生展现出来,可以让学生反复地学习疑点难点。让学生更有效学习高中政治的课程。
3. 应用于课程的热点处
高中政治的教学其实是一门和国家政治教育有关的政策,这是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一门课程。通常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要站在道德理论的角度出发。但是理论的东西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是枯燥乏味的,而微课的出现可以明显改变这一现状,视频中图片、文字、声音的加入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变得轻松活跃。微课中视频可以有效地把时事热点简单明了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知识内容,提高学习高中政治的效率。
4. 应用于思想形成处
作为一名中国的当代高中生来说,政治课程不仅仅是要学习当前的中国理论政策知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们建立起积极、乐观向上、正能量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对于高中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很难理解。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在接受思想教育,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思想教育的量非常的有限。而微课可以通过视频、文字、语言、声音这种生动形象的模式来给学生强烈的画面感。
微课在当前中国课程教育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微课结合了中国高中生的具体情况,学习规律,从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中国高中生教育的微课模式,这将是中国教育的一次巨大进步。微课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简单易懂、富有画面感。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将是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翔.微课在高中时事政治教学中的现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2]施云菲.例谈微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06):45-46.
[3]冯维锴,李晓伟.高中政治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6,(01):61.
作者简介:张文翠,安徽省滁州市,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第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