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娟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其实,《中国旅游地理》,从中国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出发,看待中国的旅游资源,具有趣味性、综合性等特征。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学习上不仅仅是基础课程,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书面上的知识,还有实践层面的。而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为接下来更好的开发、利用资源提供必要的准备。所以,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需求以及时代的要求出发,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在培养学生旅游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人才。
《中国旅游地理》最终是要落实到实践中的,是要将自己的所学的知识传达各给游客的,在学习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但是目前《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难以进行实践,对所要具有的综合素质不够清晰,进而造成人才培养上缺乏实践性。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在最终的投身到实际的旅游工作中,难免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
《中国旅游地理》本身教学内容包含了中国的所有的地理知识,知识点多,学生记忆上存在一定的挑战。课本从区域地理知识出发,进行了太多常识性的描述,过于强调系统性,对景点的描述过于繁杂,学生的学习中难以突出重点,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重点内容的学习上,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降低了学习效率。中国地大物博,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较多,枯燥的记忆难免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同时也是学习方法的传递,帮助学生会学习。高职学生学习《中国旅游地理》,应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国旅游地理》本身包含的地理知识就相当丰富,教师通过一些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知中国的魅力,让学生对中国地理有一个立体的认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形成的民俗风情以及地理环境特征。《中国旅游地理》根据区域环境进行编写。时代在不断变化,单纯依靠教材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了。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各区域环境适当的补充教学内容,站在学科的前沿,让学生对相应的地理资源、旅游资源获得全方位的认知。
由于《中国旅游资源》的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建立多种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身。首先,考试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记忆。最后便是,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通过反思,教师了解教学中的得与失,从而进行改善,为接下来深入教学奠定基础。教学评估方式多样化以后,课堂教学质量也有了保障。
《中国旅游地理》作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理论性和实践性向统一,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还要加强学习实践,将学生的这些理论学习落实到实践中,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从而为社会培养为高质量的旅游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