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燕,罗 庆,金雪玲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南昌 330006)
咽部异物为耳鼻咽喉科常见急诊之一[1],口咽或喉咽异物在耳鼻咽喉科各类异物中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为咽部有异物刺痛感,在吞咽时症状明显。常规的间接喉镜检查由于受患者局部生理、解剖及咽反应敏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时常造成漏诊,甚至隐匿性异物或因患者各种原因无法配合,异物就算发现,也难以取出,而这往往需要经鼻电子喉镜下检查并取出。现将电子咽喉镜探查在咽部异物诊治中的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统计2017年1—9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有明确误吞异物史且经口咽部检查及间接喉镜检查者331例(未发现异物者304例,发现而未能取出者27例)。其中男153例,女178例,年龄3~86岁。
均进一步行电子喉镜检查。用1%麻黄碱收缩双侧鼻腔黏膜3遍,1%丁卡因行鼻腔及咽喉部表面麻醉3遍,每次间隔1~2 min,麻醉满意后嘱患者仰卧位,从鼻腔较宽敞侧的下鼻道或中鼻道导入电子鼻咽喉镜(日本产Olympus ENT-290型),依次仔细检查鼻咽部、咽侧壁、扁桃体下极、舌根部、会厌谷及梨状窝,发现异物后观察异物的性质、形状、大小和嵌顿方位。选用活检异物钳,从活检孔置入活检异物钳,将钳子头伸出电子鼻咽喉镜0.5~1.0 cm;调整活检钳方向与异物方向垂直,夹住异物后,将异物连同镜体一同退出。对于活检异物钳不能取出而间接喉镜又无法窥及的较大异物,术者左手持电子鼻咽喉镜,嘱患者拉住舌头,右手用咽部异物钳直视下经口取出。
331例患者中,发现并取出异物214例,其中209例(97.7%)均经鼻腔一次成功取出异物;3例由于异物较大(长度2 cm以上或宽度0.3 cm以上),在电子喉镜下用喉咽异物钳经口取出;2例致急性喉咽水肿及溃疡明显,异物暴露欠佳,予激素、抗生素治疗,待消肿后取出异物。异物种类:以鱼刺居首位,共201例(93.9%),其余为竹刺、金属清洁球丝、瓜子壳、药物胶囊、植物根茎等。异物部位:舌根部76例(35.5%)见图封四1A,会厌谷58例(27.1%)见图封四1B,扁桃体39例(18.2%)见图封四1C,梨状窝28例(13.1%)见封四图1D,喉咽侧壁及后壁10例(4.7%),披裂2例(0.9%),鼻咽部1例(0.5%)。
高度怀疑为食管异物者18例,后行电子食管胃镜或CT检查,17例见食管异物并成功取出;1例见咽旁间隙异物,经颈侧切开取出异物。其余99例经电子鼻咽喉镜检查未发现异物者,随访1~4周咽部异物感或疼痛消失。
咽喉部凹陷皱襞较多,从而导致细小而尖锐的异物容易滞留;而且由于咽喉部黏膜的感觉神经为人体内脏感觉神经,具有感觉分散及定位不准确的特点,容易导致漏诊、误诊等情况发生。同时也由于患者个体因素、解剖结构及生理状况等原因,如咽反射敏感、肥胖、颈短、舌系带短、扁桃体明显肥大、舌根肥厚致喉咽腔狭小、张口困难等,也给查找异物造成一定困难。临床上常规进行口咽及间接喉镜检查,由于间接喉镜检查光线暗淡,受光反射原理不是所有的地方光线都能到达,容易漏诊,异物进入颈部后还会引起异物肉芽肿和感染,出现局部包块和发热[2-3]。
正如现在大部分食道异物采用电子胃食管镜来取出一样[4],电子鼻咽喉镜在咽部异物中的诊断和治疗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5]。电子鼻咽喉镜管腔细小、质地软、内镜头角度控制自如、可弯曲、可前后左右转动,并配有活检钳及微孔进行负压吸引。经鼻腔鼻咽可顺利达到咽喉部各个位置,容易发现咽喉部隐蔽部位的微小异物或残端,同时接上电视监视系统,可以放大图像,更清晰地暴露咽喉部位,更有利于异物的查找,减少异物的漏检率。有报道[6]透明胶片在间接喉镜及CT扫描不能发现的情况下,电子喉镜却能轻易发现并且取出。应用电子喉镜取异物,操作简单,一般不受患者生理解剖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患者痛苦少容易接受。特别是不能长时间配合检查的老年人及舌体肥厚、舌系带过短、咽反射敏感、颈短肥胖者尤其适合。对于较大异物活检钳不能夹取者,可于电子喉镜下经口用咽喉异物钳取出。本研究电子鼻咽喉镜发现的214例咽部异物,主要位于舌根部、会厌谷、扁桃体及梨状窝,约占90%,与日常咽部异物所在位置相似,这也提示在接诊咽部异物时应重点检查这几个部位。
总之,电子鼻咽喉镜下对于异物的寻找与取出较直视或间接喉镜下显的更简单方便,患者痛苦也更小,尤其对于一些较隐敝的异物,也容易发现,在临床上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