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志 强
(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瓦尔登湖》(Walden)是19世纪美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超验主义作家、生态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代表作,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之一”。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布伊尔尊称该书为“绿色圣经”,梭罗也因此被尊为“环境圣人”[1]370、“自然之子”[2]52和“守护自然本真与人类本性的圣者”[3]191,为此,“瓦尔登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典范”[4]105。美国当代文学大师约翰.厄谱代克(John Updike)在《瓦尔登湖》一百五十周年纪念版前言中写道,“在所有十九世纪中期涌现的美国文学经典中…….这本书为当今美国的自我意识贡献最大”[5]9。 在其作品《瓦尔登湖》中,梭罗记录了他于1845年至1847年期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美丽静谧、宛如世外桃源的瓦尔登湖畔,“梭罗不断地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思考着”[6]1;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心得,分析、研究大自然带给人类的诸多信息、阅历和经验。时至今日,梭罗的杰作《瓦尔登湖》仍能引起全球范围内广大读者对现实世界的审视,仍能让世人深刻地意识到:人类仅仅是大自然生物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应该拥有一个山清水秀,生态平衡的生存环境;人类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母亲;人类只有自觉地融入自然,遵循自然的内在精神,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回归我们人类向往已久的山青水秀的自然家园和文明进步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瓦尔登湖》是一部深受文学研究者关注的散文作品。目前,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用比较文学方法分析其所蕴含的思想;从语言学层面进行相关研究;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等 。近年来,国外从事有关《瓦尔登湖》生态文学批评方面研究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布伊尔,他认为梭罗的生态思想、生活方式和个人修养促进了美国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国内有关《瓦尔登湖》的生态文学批评方面的学者包括:苏贤贵认为梭罗“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和谐关系的洞察,对自然的精神意义和审美意义的强调,以及对那个时代所流行的物质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都为生态的伦理提供了独特的灵感和支持”[7]68;常凤认为“《瓦尔登湖》所体现的崇尚物质简朴、 精神富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对处于现实浮华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8]87;李韶星指出,“研究梭罗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当代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9]13。我国生态批评与生态文明学者王诺认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索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10]8美国前副总统、生态主义者戈尔(Albert Gore)指出:“对我们这个地球的最大威胁,不是那些威胁本身,而是人们对那些威胁的认识不足,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生态危机发展下去绝对会把人类引向坟墓。”[11]36因此,认识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应对和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共生共荣,是生态文学批评的终极使命。此文拟以生态批评的视角深度分析和挖掘作品的生态主义思想内涵,以期对人类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社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及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起到指导性作用。
梭罗在其作品《瓦尔登湖》中指出:大自然能赋予人们内心美好的因素。当人们享受着大自然四季的友爱时,生活就不会变成沉重的负担;单纯、勇敢、热爱大自然的人是不会产生庸俗的伤感的;能跟大自然作伴是如此甜蜜、如此受惠。假如人们生活得简简单单,就会为社会减少许多犯罪。社会上之所以会发生偷窃、抢劫等犯罪,是因为有的人得到的太多,而有的人却想得到的太多。“当你的思想在宏大的宇宙命题上驰骋,将你和大自然又联结起来,这其中就蕴含着无穷的奥妙”[12]154。 “大自然像一幅巨大的挂画,直接映入我的眼帘。在我的木屋窗旁,小树苗快活地生长,野黄栌树和黑莓的藤肆意地攀爬,黄松高耸挺拔”[12]111。在瓦尔登湖周围,婀娜多姿的赤杨、微风晃动的白杨,让人心动不已;狐狸、臭鼬和野兔在种类繁多、生长茂密的树林中自由地来去,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光洁的镜子,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块水晶,晶莹剔透,洁净无瑕。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这一巨大财富谁也不能带走,因为她不仅仅属于我们,她还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我们人类相比,她的魅力,我们的生命根本无法相比拟;她的纯净,我们的性格根本无法相对比。
大自然难以言表的纯洁和恩泽永远“赐予我们人类温馨、健康和欢乐”[13]72。当春天来临时,湖面上的冰块悄然融化,湖岸上种类繁多的小草像一条条绿色飘带,从泥土中悄然冒出,勃发出新的生命;鸟儿歌唱着在树林中飞来飞去,羽毛闪闪发亮;各种植物开始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微风吹动,调整着两极的微小摆动,保持着大自然的持续平衡。是大自然让我们人类永葆健康活力和内心平静。大地母亲所提供的蔬菜和绿植,是我们人类最好的纯天然滋养品;清新的空气是我们人类保持身体健康的灵丹妙药;清冽的山泉水是我们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琼浆玉液。是大自然使人类保持青春,充满活力,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朝气。
“活着并让他者活着,要比你死我活是更强有力的生态法则”[14]96。人类仅仅是大自然生物圈里众多的成员之一,而且只是“极其微小的一个组成部分”[15]132。大自然生物圈是一个庞大的统一整体,而人类生态圈只是这个庞大的生物圈中的子系统而已。人类生态圈的和谐稳定是保证大自然庞大生物圈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同时,人类生态圈的发展又受到大自然庞大生物圈的制约和限制。因为人类开发可替代资源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枯竭的速度,污染的速度远远高于治理污染的速度。英国生态批评家乔纳森·贝特指出:“健康的生态系统是永远保持着平衡的生态系统。在那样的系统中,虽然可以允许有掠夺性的物种的存在,但是,其掠夺程度一定要控制在能够保持系统平衡的限度之内。”[16]145美国生物学家、环保运动倡导者、生态文学作家卡森认为:“地球上的植物是生命大网的一部分,一种植物与其他植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联。如果我们还打算给子孙后代留下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我们就必须学会尊重这个精美、细致而又十分脆弱的自然生命之网,以及这一网络上的每一个联结。”[17]64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循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必须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必须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索取限制在生态整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因此,人类应该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共处,而不是自傲自大、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必然会使自然与人类疏远、对立,“如果人类继续不负责任、没有理性、缺乏智慧地征服自然,那么带给地球和人类自己的只能是彻底毁灭”[18]100。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生态系统的持续存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持续存在;没有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大自然生态系统彻底崩溃之时,就是人类最终走向灭亡之日。”[19]117
“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10]10。梭罗在其作品的“寂寞”一章中描述道:在这个宁静而美好的黄昏,我的全身好像成为了一个整体,每个毛孔都钻进了欢乐的小精灵。在大自然中我任意翱翔,融进它的身体里,天气微凉,朵朵的云彩伴着风儿,虽然这些很平常的景色没有丝毫的奇特,但是整个环境却如美景般格外地适合我。远处传来的蛙鸣,提醒我夜晚即将来临,夜莺的欢快小调伴随着阵阵的微风让人心情格外舒畅。婀娜多姿的赤杨,微微晃动的白杨,颇让人心动,我几乎屏住了呼吸。瓦尔登湖的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光洁的镜子,如果不是晚风吹起了微波,人们根本联想不到暴风雨。天渐渐变黑,风继续吹着。那些不安分的动物本来就蠢蠢欲动,这正是它们找寻猎物的最佳时机;不知道什么是恐惧的狐狸、臭鼬和野兔在田野和森林中欢快自由地来去。它们为大自然带来生机,是大自然昼夜交替的纽带。大自然赋予人类健康和欢乐,同时也给予人类以同情,如果任何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悲伤,整个大自然都会被打动,太阳的光辉会变得暗淡,风儿会同情地叹息,云儿会洒下泪雨,树林也会脱掉叶子穿上丧服。难道我们人类不应该和大地灵性相通吗?难道我们人类不是大自然生物圈中众多生物的一部分吗?
恩格斯在其作品《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一些,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0]305人类的科技发展、经济增长以及社会进步都应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只是大自然中渺小的构成部分”[21]122,人类的任务在于扩大悲悯情怀,去拥抱自然万物。大自然在总量上已为我们人类提供了足够维持生存的丰富资源,但是,人类无止境的贪欲和愈演愈烈的奢侈生活方式使自己的需求远远超出了大自然的承载能力和供给能力。人类的这种恶性膨胀已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和持续稳定,也已严重地危害到整个系统中的所有生命的存在。人类所犯的最致命的错误,就在于以自己为中心、以眼前利益为尺度,没有认识到与人类共生共存、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其中的任何一种生物都与某些特定的其他生物、与整个生态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破坏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关系,必将导致一系列关系的损坏,甚至整个系统的紊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暴风肆虐、沙漠扩大;森林减少、淡水匮乏。工业化使大量的工厂在青山绿水间拔地而起,浓烟笼罩,污水横流,雾霾肆虐,剥夺了子孙后代在青山绿水间生活的权利。
人类本可以活得更简单、更质朴、更轻松、更充实,因为“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22]42。但现实是人类往往在物质的罗网里苦苦挣扎,“已经成为他们工具的工具了”[12]31。人类企图“征服自然”的行径,必然会使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更加恶化。“人类只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永远也不能脱离大自然,唯有确保了整个大自然的持续存在,才能确保人类安全、健康、长久的生存”[19]24。人类只有心系自然,回归自然,呵护大自然中的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物质,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之母。人类也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并对自然界的一切物种负起应尽的责任,才能最终挽救我们人类自己。
梭罗的出生地——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是美国文化的重镇,同时也是全美精神文明的灯塔。生活在人世间的人们,究竟应以怎样的姿态生活呢?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简单的生活”一章中指出:“绝大多数的奢侈品,还有许多人所说的能使生活更加舒服的东西,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与发展反而有阻碍。”[12]31“人类应该回归自然,过简朴的生活”[23]56,人类的幸福、自由与文明并不一定取决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取决于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竭泽而渔式的所谓发展进步和享乐挥霍只能使人类失去干净、安全与健康的生存空间,最终使人类走向生态失衡与自我毁灭之路。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包含着人们的精神丰富、审美体验、人格完善以及诗意栖居等。其中,大自然的持续存有和生态平衡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当建立在平等、友好、交互主体性的交往原则之上。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是两个主体——人类主体与自然万物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面、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关系。只有人类意识到自然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独一无二 、不可替代的位置,从而以人类个体的身份与它们进行平等的交往,人与自然的交互主体性才能得以实现。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存,并与其建立和保持主体间性的平等友爱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自由、人类的生存和人类的自我实现。为此,“人类应当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10]141。
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上的土壤、山脉、河流、森林、植物及动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整体,正如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 所指出的:“与大地和谐相处就好比与朋友和谐相处,你不能只珍惜他的右手而砍掉他的左手。[24]288”同地球以及地球上的其它物种的存在史相比,人类只是匆匆过客,人类不应该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剥夺其它物种的生存权和存在权,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球的整体性是我们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道在途中,路在脚下,一切取决于人类自己的选择”[3]12。人类只有自觉地融入自然,遵循自然的内在精神,遵循和尊重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回归我们人类幸福、自由、文明的精神家园。
梭罗的《瓦尔登湖》启迪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唤醒了人们的自然情结和生态友好情结,倡导人们选择生态的生存方式。同时也让世人认识到,大自然可以满足人类的生活必需,但无法满足人类的无限贪欲;人类只是大自然生物圈中众多的成员之一,应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遵循自然法则,都应按照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创建更加美好的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真正重返人类所向往的幸福、美好的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正如梭罗在其作品的“结束语”一章所说:“似水般的年华无情地消逝,明日只剩微弱的曙光。黑暗让我们不能看到万事万物,只有我们开启心灵的窗户,做好迎接明天的准备,天才会亮起来。破晓的日子还会有很多,因为太阳不过是一颗晨星。”[12]297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愿望,实现人类回归山青水秀的自然家园和文明进步的精神家园的梦想,实现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