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飞燕
(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然而,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危机信号不断。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容要义,也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美蕴、生态美蕴、精神美蕴三重美蕴,对于美丽中国的构建与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传统自然观的批判与超越,是科学的实践的自然观,并折射着自然界的实践美蕴之光。
大自然蕴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巨大生命能量,是人们物质生活的源泉。自然对人具有优先地位,人无法创造自然中不存在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1]55自然界是人的衣食父母,为人提供了直接的物质资料和生命基础,使人的身体机能得到更新与发展。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生存的外部环境,包括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客观环境。“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思路继续前行,可以说作为生命维持系统的外部环境,也是劳动过程得以进行的条件”[2]64,人类利用这些始初的自然条件维持和延续着生命,并与整个自然环境系统进行物质变换,通过实践劳动把自然之物转变为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有价值的物质产品,成为人们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物质馈赠。自然界的植物、阳光、水源等是人的生命食粮,人类的机体要靠自然界提供的这些丰富资源才得以生存下去,人们的吃、喝、穿、住等物质需求都须从自然界中获得支持。人的劳动必须以自然界存在物为基础和前提,否则,人的劳动将无法进行,甚至人也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3]310-311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可能,但人类只有通过实践的中介作用去激发和发展自然的生产力,才能真正创造出维持人类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能量,从而使这种潜在的可能变为具体的现实。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具有客观实践性,自然美也具有实践的特性,是人类有意义的实践劳动的产物。美的事物是人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自然界的美是人所赋予的。自然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实践地形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在人化自然中发展出来的美与人的主体性实践之美是和谐一致的,“客观自然的形式美与实践主体的知觉或形式的互相适合、一致、协调,就必然地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4]175在人类产生以前,赤日骄阳、璀璨星辰、淙淙流水等自然之景只是客观存在的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正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后,自然才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才慢慢发展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美感首先是由生产劳动本身引起的”,[5]47自然美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产物,自然美的程度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变化而变化。在远古时代,人的本质力量还很薄弱,人类在庞大的自然面前往往显得无能为力,自然界于人类而言是恐惧的异类,远远谈不上是美的对象。随着人类智力、体力等各方面水平的进化,人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此时,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显得越来越自信,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的资源进行物质生产和加工改造以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还从博大广阔的自然界身上开拓出美的领域以满足精神世界的需要。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和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界美的范围也在扩大,美的程度也在加强。可以说,象征着美的化身的自然界正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如月光的柔和、溪水的宁静、大海的壮观、太阳的光辉等受到人类无限赞美的自然物都是人类自身本质力量、精神品质的映射和展现。当然,人的本质力量要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发展,因此,自然界的美也需要通过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才得以创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美蕴是自然美在实践维度上的释义与显现。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创造自然美的源泉,“自然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创造性成果,即:所谓自然美,不外是人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包括物质生活和自然生活)在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上的感性具体的表现。经过实践创造,自然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学的自然,成了人的作品,成了人的自由的表现,于是自然就产生了美。”[6]81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和适宜居住的外部环境,人们通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可以创造出适合人们生存需要的物品,以满足人们自身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就有意义的劳动而言,只有那些既合客观规律性又合主观目的性的人类劳动所生产创造出来的自然之物才有可能是美的。而那些违背了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生存法则的实践活动,如乱砍滥伐、恶性生产等劳动行为不仅不会创造美,还产生了令人类社会倒退的事物。这类劳动实则是对人类本质力量的破坏与戕害,只有符合人类自身积极的健康的本质力量,才能真正创造出自然美的事物。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党的十八大初次提出“美丽中国”的理念,其内涵之一,是要追求“自然环境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美丽中国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山清水秀,突出了自然之美,这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美蕴是相融合的。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这无疑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呼吁与迫切要求。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积极实践、能动创造,才能生产和开创出更多美的事物和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才会向着好的和美的状态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美蕴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共同意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美蕴是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和自然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蕴含着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内涵。
“现实的个人”思想是马克思深化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向度。首先,现实的个人是活动在历史中的实践人,显现于人的生命活动和实践方式。“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137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它超越了起初那种自然的、肉体的生命存在物,不再像动物和其他自然物那样只处于自然的关系中,完全受制于自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具体化为物质生产活动,从人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来理解现实的个人,认为现实的人是一种具体的能动的实践主体。由于人的生命活动是能动的、有意识的,它可以积极作用于自然界这一对象性客体,也使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人与自然的感性的交互作用与实践活动中得以发展。其次,现实的个人是活跃在关系中的社会人,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关系的规定性。所谓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7]532在马克思看来,根植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和一定的社会状况内在相联,并构成了人们社会关系的基石和逻辑论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的深化与发展。
马克思通过人的本质来揭示自然美的本质。一方面,人的本质需要自然美的本质的确证。“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3]305人与动物不同,人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目的创造性,“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1]57因此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按照自然美的规律创造出自然界的审美对象。人的实践活动需在深入掌握客观世界规律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以及创造出符合人类需要的美的生活世界,并使人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自然美的本质对人的本质和审美能力也产生作用。“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8]10人类在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社会实践中体现着人的感性的、现实的、能动的本质特点,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了美的事物,美的本质正是人的本质力量借以具体丰富的感性形象对象化的生动体现。因此,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互为影响、紧密相连。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自然也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生态审美意义。生态美学“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9]21生态美显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及所反映的人与人和谐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审美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美蕴是自然美在生态维度上的阐释与探索。人是能动的存在,能进行理性的道德思考,能根据美的规律来创造,能通过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而有建设性地改造自然,使人与自然的生态环境保持基本平衡的状态,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美蕴的核心思想,是联结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审美关系的纽带。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指出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0]23-24。“美丽中国”的内涵之二,是要追求“社会生活美”,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美蕴是相契合的。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社会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性呼唤,也是遵循自然生态美的规律和人的本质发展规律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美蕴思想,为当今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在发展观念上,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理念,摒弃主客对立的传统自然观。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应该像善待母亲和自己的身体一样善待自然,加强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握自然生产力的绿色向度,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在价值取向上,促进人的认识维度的转变,由单一的物质需求和金钱至上的经济利益取向向真正美好生活的需要及生态协和的价值取向转变,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和人与人的异化关系。在治理实践上,充分把握自然的客观规律与内在属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实践创造要遵循自然生态美的规律、符合人的审美谐趣、体现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创建生态文明社会。不断创新实践方式,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推进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利用国内与国际的综合力量共同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精神美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进一步延伸与探讨,是对人自身的精神生活与内在价值的审视与挖掘,是对人的本性的真正的复归。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现实生活都与自然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自然界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物质资料和适宜的外部环境,是人“无机的身体”和物质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精神生活和精神财富的可贵源泉。首先,大自然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载体。“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1]55艺术是人的精神性财富,是人对自然的精神把握和意义载体,是人的心境或情绪在自然界中的对象化和具体化精神产物。其次,自然界是人的精神创造的来源。艺术是人的精神创造的重要内容体现。从自然审美与艺术创造的关系上看,当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愈加丰富、操作技能愈加娴熟、实践效果愈加可观,人们的自然审美能力也会愈加得到提高,从而为艺术品的创作提供必要的审美性经验。进一步说,大自然为人的情感表达与精神抚慰提供了能量巨大的无形的灵魂域场。无论是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景观、还是天然去雕饰的大自然本身,都是人类得以抒发思想感情或表现生命力量的富有精神性内涵的重要源泉。大自然是人的精神家园,让人在其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审美的意趣、修养的场所、创作的灵感和思考的方式。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当自然的奇妙风景与人的心象之景融为一体,人的精神境界便折射出自然普照的光芒。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人类的主观意识充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认为自然界潜藏着美的因素和美的形态,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自然的美要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美,还需要依赖人的审美感觉的生成和发展。人的感官知觉是人的审美能力不可或缺的载体。如滔滔江水的宏伟画面需要借助人的眼睛来观看,婉转清脆的天籁鸟鸣需要借助人的耳朵来倾听,“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3]305-306自然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儿,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但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会经过其生成、运动乃至消亡的过程,同时受到人的审美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人的积极自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自然界潜在的美的因素或形态时,在实践主体心中便会产生自然的美感。人的审美感觉的生成也会经过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丰富、粗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人的本性越达到自由全面的本质发展,人的审美感觉能力越高,自然美的程度也越丰富和完善。因此,自然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感觉的主体在场,自然的美与人的审美实现了客观与主观交互作用的辩证统一。此外,人的审美感觉的发展也会受到经济条件、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为了促使人的审美感觉和潜能向积极的轨迹发展,使人的审美活动和精神创造真正符合人类本质规律和美的规律,就必须坚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精神为根本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精神美蕴是自然美在价值维度上的升华与深拓。自然美不仅是人类实践的宠儿、生态意义的财富,还是人的情感、精神活动等作用于自然的结果,蕴含着人类所赋予大自然的内在精神价值之美。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精神生活的源泉,为培育和丰富人的精神涵养与人格力量提供了现实的依托;另一方面,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自然界的“必然王国”走向最符合人类本性的“自由王国”,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生活的自然界的至高价值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精神美蕴的核心指向。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精神美蕴与实践美蕴、生态美蕴紧密联系,是对实践美蕴与生态美蕴的深度拓展与本质把握。现时期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对人类自身生存境遇的关注,更是对人类自由人格和精神力量的呼唤。“美丽中国”的内涵之三,是要追求“精神人格美”,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这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精神美蕴是相符合的。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建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身和美一致的理想社会形态的迫切需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国家凝心聚力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人以一种全面积极的方式对自己本质力量的真正占有。我们现在所追求的“中国梦”正是通向共产主义的正确方向,每个人都应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共建生态文明,共创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统一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