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新征程

2018-02-01 09:03许艳民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体系

许艳民

(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一、“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除了继续贯穿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之外,又非常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十九大对于新时代的历史定位随即写进党章之中,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党的十九大会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概念,也是十九大会议映入眼帘的第一个重大亮点。新时代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所作出的重大判断,旗帜鲜明地标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新的时代坐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砥砺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来说,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新阶段,十九大会议把这个新阶段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宣告这是一个“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党的十八大之后5年来全党全国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个怎样的“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作了总结,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是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是中国走上世界舞台中心、为人类日益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这些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目标。这个新时代的显著标志,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性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讲话中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3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在于现代化的实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将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新时代。值此喜迎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从现代化的视域理解这一“新时代”,有助于深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整体性认识。

二、全面现代化:民族复兴的强国梦

何为现代化?现代化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相较于传统社会而言,现代化不仅是指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且涵盖着制度与观念的现代化,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层次、多方面的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因此,人们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集大成”过程。“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也是政治发展,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4]15。现代化并非是个别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特有的社会现象,而是带有普遍的全球性发展趋势,因此现代化并没有固定模式可言,不同的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会探索出适合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具体到我国来说,我国的现代化总体布局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历了60多年的现代化实践、探索和创新之后逐渐形成的。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涵盖着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从建国之初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后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再到上世纪末小康社会的建设,再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的内涵越来越全面和丰富;二是制度层面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初步建立起现代国家制度体系,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度体系不断成熟和完善,2012年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并成为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这两层面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历史上看,我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就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基本上完成了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建立起独立、统一和多民族的现代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主题一直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历届国家领导人所追求的宏伟目标。经过近7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近40年发展建设,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现代经济体系,科学技术能力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目标就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全面现代化,因此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具体阶段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的总任务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大报告的另一个重大亮点,就是第一次规划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共30年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按照十九大报告规划的蓝图,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成几个阶段来实现,第一个阶段是到2020年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五年的奋斗我们的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是再经过十五年的努力,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强国“路线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5]。

十九大报告所规划的现代化发展蓝图无疑是非常鼓舞人心的。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到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从全面现代化的实现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的建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建设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安排。现代化建设蓝图的实现,将是一个历史性飞跃,彼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性安排,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百年民族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激励作用。面对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发展全局,提出了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6]12。

三、全面现代化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它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但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所作的基本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标志着我国即将迈入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这一重要判断意义重大,为我们在新时代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进入到了世界前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人民已经实现了温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与物质文化需要相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诉求更为广泛。人们期盼有更加优质的教育、更加满意的收入、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的自然环境、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力发展在总体上依然处于中等水平;即使与中等收入经济体相比,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并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展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如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诉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多方面,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最根本的,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增长动力以及区域和城乡差异等方面。产业结构方面表现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于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占GDP比重的51%左右,远低于发达经济体60%-70%左右的水平;需求结构表现为消费相对于投资的不平衡不充分;增长动力上突出表现为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上不强,其关键作用发挥的不平衡不充分;从城乡差异上看,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东部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因此城乡差异就表现为中西部、尤其是西部的经济发展相对于东部的不平衡不充分。可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不仅是巨大的,也是极为深刻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我国目前还有7000万人没有脱贫;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我国还有2亿左右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何以脱贫,唯有发展。这一对矛盾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的全面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都会受到影响。可以说,我国目前正处在建设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的关键时期。

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新时代伴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8],十八大以来的5年,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经济发展已经从高增长阶段向高质量阶段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已经是如何把国家提升成为一个高收入经济体,即如何实现富裕社会。目前我国已经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对于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瓶颈,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至二十大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这段时期内,我们既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又要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个交汇时期的发展建设至关重要。即使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经济发展仍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因此,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将是我国长期的任务。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敲敲打打就能实现的,中共领导层对此有着十分冷静的思考和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基本国情的改变,报告指出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并没有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诉求的关注,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上,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四、全面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和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

追寻和推进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任务,我国党和政府也把实现现代化视为国家的最高目标。在走向现代国家的过程中,国家治理的转变和创新是关键。经济的飞速发展、法治国家建设、社会的多元性发展以及我国正在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对国家治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也推动着国家治理的改革和创新,我国历届党和政府对国家治理模式一直进行尝试和探索。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9],这是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治理”的概念。由“管理”走向“治理”,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亦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表现。党的十九大会议再次提出逐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表明我国正处在一个不断革新与进步的历史新时代,目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在于提升人民的福祉,有学者称之为我国的“第五个现代化”——政治现代化[10]。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国家治理是指代表国家的政府行政系统作为治理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就其治理对象和基本内容而言,包含着政府对于自身、对于市场以及对于社会实施的公共管理活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相依相存、相互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有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则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果。由于现代化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变迁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新时代我国大力开展“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适应国家治理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提高治国理政水平,全面推进党、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成熟的制度支撑。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和完善,政府的现代化治理能力显著提高,这既表明我国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也是对过去5年国家治理工作的最好总结。由于国家治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党的十九大报告没有回避问题,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这也表明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距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仍然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然是我们党的重要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对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时间点,这彰显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至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至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两个阶段的安排来看,也是分步骤分阶段逐步实现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即把国家治理现代化分为“基本实现”与“实现”两个阶段性的目标。从十九大报告全文来看,无论是经济建设部分的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民主政治建设部分的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还是文化繁荣部分的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亦或是社会治理部分的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以及生态建设部分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构建由政府主导,企业、民间组织和公民多方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等,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表明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充分融入到各项具体的工作领域中。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框架,创新国家治理方式,重结构提品质,分类细化治理,通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安排。在这战略性安排中,政府机构的改革和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十九大报告着墨较多的重要内容。报告一方面提出要继续深化政府机制改革、明确党政部门及其内部机构的职权,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1]。这不仅着眼于政府职能部门的改革,而且从党政关系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探索政府机构改革和创新,将有利于优化改革效果,提升政府行政效率,进而有利于推进党政关系科学化。“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1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近70年的现代化发展实践,我国真正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日益强大、日益成熟的现代化国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中国共产党是这场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更需要愈大愈惧,愈强愈恐的态度,切不可在管党治党上有丝毫松懈。”[12]8这就提醒全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愈加不能沾沾自喜,不能放松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从而推动我国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坚定而远大的奋斗目标、深切的忧患意识、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以及以身许国的责任担当。新时代所处的历史方位从根本上决定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目标任务。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分两个阶段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安排,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完整地规划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这幅宏伟蓝图中,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49年左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提前至2035年来实现,这幅宏伟蓝图无疑振奋人心。无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承载着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渴望,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重大的历史性课题。成长总是伴随着烦恼,现代化也并不意味着理想境界的实现,它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更大的挑战。我们既要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的历史潮流,同时又要看到当前内忧外患的重重困局。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绝不是非常轻松容易就能实现的目标,为此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必须付出极为艰辛的苦干实干。用宏伟蓝图凝聚人心,以苦干实干开启未来,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引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的宝贵经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的实现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使命,伟大的时代正向我们发出复兴圆梦的热切呼召,就像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个新时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体系
特色种植促增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