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2018-02-01 07:04王邵军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思想

王邵军

(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办公室,山东济南 250014)

党的十九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和理论品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生动实践,努力开创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一、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成功应对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理论结晶,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严密的逻辑体系、创新的理论观点、广阔的思维视野以及全面的思路举措,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可以结合四个关系来系统把握。

(一)“一”和“多”的关系

“一”就是一个核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的重要论断,并明确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全党的核心,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对更好地凝聚党和人民的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坚强核心、英明领袖、伟大统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且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地去贯彻落实,这是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坚强保证。“多”就是8 900多万党员,就是亿万人民群众,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政治本色。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凸显了治国理政实践的价值导向,而且也为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智力支持。所以,“一”是“多”的灵魂和核心,“多”是“一”的基础和力量源泉,只有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汇聚起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磅礴力量。

(二)“源”和“流”的关系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源,“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河流。任何理论都属于它那个时代,只有认清时代背景,才能深刻认识理论的意义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党在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里,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治国理政的实践,为新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说,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实践和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这个重大课题就是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时代、实践和理论的逻辑就是: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

(三)“变”与“进”的关系

所谓“变”,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发展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完全符合矛盾运动规律。所谓“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重大判断。“变”是“进”的前提与基础,“进”是“变”的发展与必然,新时代的判断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我们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的根本依据,现在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是遵循这个方法论。另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发生的变化,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本身发生了变化,要准确地把握这种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这是至关重要的。

(四)“知”与“行”的关系

强调“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十九大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知”与“行”的统一。比如新思想的“八个明确”“十四条坚持”,前者搞清了“是什么”,后者搞清了“怎么做”。有了“八个明确”的科学认识,用以指导实践,才有“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它们之间就是“知”与“行”的关系,“知”是“行”的基础,“行”以“知”为前提和指导。再如,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新目标,确定了任务表和时间表,后面接着拿出了路线图,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招数,阐述了如何去“行”的问题。另外,学习十九大,领会新思想,不仅要学懂,弄通,学会“知”,还要做实、干实,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都体现了“知”与“行”的关系,需要系统地把握好,贯彻好。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做新时代先锋楷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鲜明主线。初心和使命是建党时的出发点,是与生俱来、不能改变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党员、干部就必须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继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作为高等教育战线工作的党员干部,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推进“四个伟大”中勇做先锋模范。具体来讲,要继续学好四门必修课,争取向人民群众交一份合格的成绩单。

(一)继续学好政治这门必修课

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这对一个党来说,关系生死存亡;对一名党员来说,关系党性原则。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至于干事创业、为民谋福更无从谈起。必须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和领袖权威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坚定地维护核心、忠诚核心,提高政治站位,坚守党性原则,坚定政治信念,增强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旗帜鲜明讲政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还要联系单位行业实际,联系思想认识,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做到党中央、总书记提倡的坚决响应,决定的坚决照办,禁止的坚决不做。

(二)继续练好本领这门必修课

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十九大的主线、灵魂学深悟透,深刻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理论价值,自觉将其作为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科学的行动指南,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填补自身能力上的“短板”,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知识,在学习中增智,在实践中强能,优化能力结构,丰富能力储备,努力破解本领恐慌、能力危机、履职压力。要围绕“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的主题,提高改革发展、干事创业的能力。还要突出“勇挑担子,会打硬仗”的正向激励,不断健全完善正向激励、考核评价、容错纠错、澄清保护机制,做到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形成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三)继续做好服务这门必修课

坚持人民社会主体地位,符合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一条最基本的原理。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原点和力量源泉。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们对高质优质教育教学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老师、学生有没有真感情,是政治品格、个人品德的重要检验。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师生员工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师生员工的难点、痛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对师生员工真动情、动真情,虚心倾听师生员工呼声,真实反映师生员工愿望,扎扎实实为师生员工办实事,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师生员工。

(四)继续修好纪律这门必修课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后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马上研究进一步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这既是对党的十九大新部署新要求的坚定贯彻,也向全党全社会释放了强烈信号: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和党中央部署,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坚持不懈改作风转作风,使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作自觉行动、行为习惯。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力戒形式主义,以好的作风确保好的效果。

三、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报告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教育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教育战线的同志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具体来讲,就要紧扣十九大精神,对照新时代新判断新要求,做好四道思考题。

(一)回答好培养人才题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更宽视野、更广领域谋划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人民、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树立起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四个坚持不懈”,即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挖掘出学生喜爱的教育生活元素,构建起学生接受的教育话语体系。要深入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着力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特别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和有关文件精神,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建设,在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坚决打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二)回答好内涵发展题

一所大学的发展内涵更多的是体现在它的办学理念以及大学文化上,当前,大学文化之于一所大学内涵发展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文化使命、文化自信、文化理念已经是一所大学内涵发展的题中要义。在全国高校推进“双一流”的背景下,我们办学治校,不能为了一流而一流,为了数字指标而数字指标,一流也罢,数字指标也罢,如果没有文化的承载,没有文化的底蕴,终归难以持久,在这方面,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现代大学制度等等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过于依赖西方学术话语体系来观察和指导我们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现代大学在建制上都是基于舶来的西方大学模式;而另一方面,作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核心的儒家文化传统仍在大学的日常运行中发挥影响,我国现代大学长期纠结于中西高等教育理念之间的差异。如何将本土文化传统与欧美大学模式融合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认同,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面临的重要文化使命,也是高校要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中国大学需要更多时间来形成自身的文化、理念和认同,我们需要有对自己文明的理解,才能为学术工作和学术生命提供内在的支持。随着今天国家的发展,非常有必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重新思考中华文明的未来,充分发挥中华文明包容的智慧,立足自我,博采众长,建立起二元或者多元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大学文化理念,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定位我们的大学,摒弃追求数量规模的粗放式模式,更好地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三)回答好社会关切题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阐述,是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专题来部署的,因此,高校需要用心去琢磨如何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关注、关心和关切,为老百姓送出实实在在的“红包”。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立足高等教育实际,把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着眼于当前的重点工作,努力谋划好、奋力实施好“奋进之笔、得意之作”,集中力量推出一批“亮点工程”。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办学,不断改进完善高校治理体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激发新活力、增强新动力、再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提供可靠保障。

(四)回答好服务山东题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目前,山东省委把走在前列作为山东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这对山东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作为山东财经大学来讲,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服务新时代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就要从四个方面来做好文章。一是构筑人才高地,强化智力支撑。借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强大的市场拉动力,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继续超常规引进人才,特别是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活跃在学术前沿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高层次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青年专门人才,并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学术与市场”双价值舞台和空间,以此为山东省走在前列积聚人才优势贡献力量。二是打造新型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着力调整优化智库布局,推进现有研究机构整合与转型升级,力争构建一批财经特色智库,形成以“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为龙头,以财税改革、供给侧改革、循环经济、土地规制、大数据管理等专业智库组成的1+N的“山财智库”体系。同时,积极拓展智库研究新方向,鼓励教师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撑,有力促进山东经济、民生、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发展。三是优化合作机制,助力产业升级。努力发挥山东财经大学经管学科优势,建立并完善学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机制,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范围,逐步推进政研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以多种方式参与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市县治理创新、中小城市试点等领域的决策咨询。继续坚持需求导向,立足企业实际,搞好精准对接,找准结合点,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四是深化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山东财经大学是全国本科生规模最大的财经类高校,每年有近万名毕业生进入经济主战场。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将与产业升级主动对接,与市场需求主动对接,根据山东社会经济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优化培养环节和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校还将继续加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本科生、研究生自主创业,进一步办好与济南市共建的“大学生创业园”,高标准整体建设和运营“泉城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建立“孵化加速器”和“创投基金”,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支撑体系,真正在培养机制改革上有所作为,努力满足新旧动能转换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为实现山东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做出更大的贡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2]李君如.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7-11-16(7).

[3]杨锐,李梦洋.中国顶尖大学的文化使命[N].光明日报,2017-11-28(13).

[4]陈宝生.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7-08-04(11).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