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的实证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2018-03-05 23:12杨明海张丹丹苏志文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省域创新能力区域

杨明海,张丹丹,苏志文

(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一、引 言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中国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李克强总理一再强调“发展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可见新旧动能转换是必然的社会发展进程。而无论是新经济,还是传统产业,要想焕发充满活力的新动能,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提高创新效率。政府对企业要做到“你负责茁壮成长,我负责阳光雨露”,“阳光雨露”其实就是区域创新环境的写照。不管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是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区域创新环境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区域创新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创新效率以及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一部分学者将区域创新环境作为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要素对不同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见,区域创新环境在整个区域创新系统中越来越重要。然而,较少学者会单独将区域创新环境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评价。基于此,本文从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投融资环境及政府环境等方面构建了区域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中国30个省域在2011-2015年间的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近年来中国不同省域的区域创新环境差异性及其原因。

二、区域创新环境相关研究及进展

区域创新环境最早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GREMI)在1985年提出,他们认为区域创新环境是一定区域的创新主体透过协同作用和集体学习而建立的一种能够提高该区域创新能力的非正式、复杂的社会关系[1]。Maillat等[2]认为创新环境是企业之外的非物质社会文化要素,主要包括文化、技术、劳动力市场等。国内对创新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是由学者王缉慈[3]提出,他将创新环境定义为一种社会文化环境,是包括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政府机构等的行为主体之间在长期合作交流中所形成的稳定的系统。王缉慈[4]认为这种互动关系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创新环境是培育创新及创新型企业的场所。盖文启[5]则将区域创新环境进一步区分为静态的环境和动态的环境:静态环境是能促进区域内企业等主体不断创新的区域环境;动态环境则是指环境自身不断变化、改善、调节以提高创新绩效的区域创新系统。虽然各学者对区域创新环境有不同的理解,但也大同小异,即区域创新环境是区域创新系统的参与要素,是区域创新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学术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创新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刘雯雯等[6]以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地域性稀缺资源、企业核心能力补充性资源及地域性政策差异三种不同地域要素对创新环境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影响。成全等[7]基于BP-DEMATEL模型,以物理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探究原始性创新环境的影响因素,并提炼出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原因类影响因素和结果类影响因素。

(2)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创新效率的影响。吴玉鸣[8]采用因素分析法和空间变系数计量模型,对中国31个省域大学知识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环境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环境与大学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Qinglan等[9]以广东省为例,研究区域创新环境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法制环境、政治环境对科技创新能力产生正面影响。李习保[10]运用随机前沿模型,实证探究了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一个区域的教育投入和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能显著促进创新效率。

(3)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徐彪等[11]通过构建HLM分析模型,对我国52个区域的制造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深入研究了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人力资源环境和文化环境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而基础设施环境并没有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薛捷[12]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以珠江三角地区253家科技型小微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区域要素环境、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因双元学习的不同中介作用而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近几年的文献梳理来看,学者们更多把区域创新环境作为前因变量来研究,探索其对创新能力、创新效率以及创新绩效的影响[8-13]。从前人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区域创新能力不管是对企业的成长还是对经济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正向促进作用。所以,很过学者开始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朱海就;谢科范等;周文泳等;魏阙等;易平涛等)[14-18],在涉及区域创新环境时,只是将其作为创新能力的其中一个要素进行评价,较少有学者专门针对区域创新环境进行评价研究。而从各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创新效率以及创新绩效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企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张文忠等)[19]。

目前有关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婷婷等[20]构建区域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市进行了创新环境的评价。崔会东等[21]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对河北省的城市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陈搏[22]从创新参与者的视角,采用定性指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深圳和东莞两个城市进行了区域创新环境的评价与比较分析。从现有文献来看,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未建立统一的标准,评价方法也各有不同。

本文在前人区域创新环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确定综合权重,以我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创新环境进行评价,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三、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中,组成区域创新环境的要素很多。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基础设施环境、人文环境、金融环境是构成区域创新环境的影响因素[18,20,22],但忽略了政府环境和经济环境。其中,崔会东等[21]以“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法律法规对创新的支持力度”等定性指标来描述政策法制环境作为对政府环境的衡量,主观性比较强。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具体衡量指标,中国科技部2013年发布的《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中,以“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企业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占全国比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百万人驰名商标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7个指标来描述区域创新环境,该监测指标更多属于硬环境。李习保[10]以“轻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区域教育经费占当地GDP的比重、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占大中型企业筹集的科技经费的比重”等8个指标来衡量区域创新环境,大多属于软环境。而区域创新环境既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所以本文以中国科技部2013年发布的《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指标》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10,18-21],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将区域创新环境分为基础设施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投融资环境和政府环境五个维度。

(一)基础设施环境

基础设施环境是一个区域内创新活动中各种流动要素的载体,是创新实现过程中的支持环境。Saxenian A发现,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有利于行为主体进行创新[23]。基础设施环境是有利于区域创新系统内各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静态环境,主要从信息化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两方面来衡量。本文以百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拥有量X1、万人互联网用户数X2和万人拥有公路和铁路量X3三个指标来表征基础设施环境。

(二)人文环境

创新人文能够反映一个区域创新主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区域内人们的创新思想以及高素质人才携带的隐形创新知识越丰富,创新人文环境就越浓厚,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徐彪等[11]透过实证分析发现,人文环境对R&D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着正向调节作用。本文主要从受教育水平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来衡量人文环境,具体指标包括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X4、高校和研究机构R&D经费支出占地区R&D经费支出比重X5。

(三)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对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创新活动产生直接影响,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是创新活动成功的首要条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影响该区域的创新氛围。经济环境可以从一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来衡量,本文主要利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6、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X7、商品出口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X8三个指标来指代经济环境。

(四)投融资环境

投融资环境能够为区域内创新活动的展开提供一种有效的渠道,畅通的投融资渠道可以解决一些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建立规范、高效、健康的投融资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区域投融资环境。投融资环境包括投资环境和融资环境,本文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X9来衡量投资环境,代表科技创新投资强度;以来自金融机构资金占地区R&D经费支出比重X10来衡量融资环境,代表金融机构对创新投入的支持。

(五)政府环境

政府支持能够激励、引导、促进创新活动的进行,政府可以通过创新政策的提出以及对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环境。近年来,政府部门颁布了众多与“创新创业”、“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等相关的文件,虽能提高创新效率,但不易用定量指标来衡量。所以,本文以政府对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以及政府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强度来反映政府环境,具体定量指标包括来自政府资金占地区R&D经费支出比重X11、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X12、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X13。

本文以创新环境为目标层(一级指标),以基础设施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投融资环境及政府环境五个维度为准则层(二级指标),共13个指标作为方案层(三级指标)构建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四、区域创新环境评价的方法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区域创新进行评价的常用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法包括层次分析法(AHP)、菲尔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客观评价法主要包括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熵值法等。主观评价法是根据主观认知进行赋权,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随意性大;客观评价法是从数据本身出发,克服了主观随意性,但也受到指标样本随机误差的影响[25]。

在主观评价法中,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主观赋权法,是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将指标分为若干层次,每一层次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采用1-9标度对各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赋值,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客观评价法中,熵值法是一种完全的客观赋权法,是基于原始数据内部的差异项来进行权重的确定。熵值法的赋权原理是:某项指标值的差异程度越大,其熵越小,该指标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权重也越大;若某项指标值的差异程度越小,其熵越大,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小,该指标的权重也就越小。所以,其权重确定完全依赖于所搜集的数据。

鉴于本研究是将区域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每一层次有若干指标,所以用层次分析法比较合适。但层次分析法是完全的主观赋权,并不能体现客观信息,主观随意性更强。为了兼顾到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同时又尽量减小赋权的主观随意性,使指标的赋权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进而让决策更加客观、真实、有效。因此,本文将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借鉴刘家学提出的确定指标权重的优化模型[26],综合得出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利用综合权重计算各区域的综合评价值。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步:

(1)构造判断矩阵

以A为目标,U1、U2……Un表示因素,Uij表示Ui对Uj的相对重要性数值,并由Uij组成判断矩阵B。

(2)计算重要性排序。根据步骤一所构建的判断矩阵,求出归一化的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pj。

(3)一致性检验。将步骤二中得到的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B的CR<0.1,则认为B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二)熵值法

熵值法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步:

(1)标准化处理

(xj:第j项指标值;xmax:第j项指标值的最大值)

(2)归一化处理:计算第i个评价对象下第j项指标的比重

(3)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

(4)计算指标的信息效用值

(5)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三)综合赋权

假设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向量为W=(w1,w2,...,wm)T,由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主观权重向量为P=(p1,p2,...,pm)T,由熵值法确定的指标客观权重向量为Q=(q1,q2,..,qm)T,标准化后的决策矩阵为Z=(zij)n×m, 建立最小二乘法优化决策模型,如下:

构建拉格朗日函数,求得如下综合权重:

由上述公式求得区域创新环境的综合权重wj,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五、实证分析

(一)研究对象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1-2015年为时间跨度,选取我国30个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西藏地区的创新环境数据缺失,因此不予考虑。本文选取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2012-2016年)、《国家科技统计年鉴》(2012-201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2-2016)、国家统计局等。

(二)区域创新环境评价值测算

根据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综合赋权,获得各个评价指标2011-2015年的权重值,其中2015年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分析权重、熵权和综合赋权见表1。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2011-2015年30个省域区域创新环境的综合评价值,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省域区域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值

续表2

(三)评价结果分析

本文从区域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和二级指标层评价两个方面对结果进行分析,将各省域在2011-2015年间纵向变化趋势和横向差异呈现出来。

1.区域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本文首先选取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的不同省域区域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值作为基础数据,利用高斯核函数做出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的Kernel密度估计二维图,考察我国近5年区域创新环境的整体态势及其分布动态演进,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分布的动态演进

由图1分析,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分布动态演进特征总结如下:(1)2011年、2013年和2015年的区域创新环境的核密度估计曲线均呈现单峰分布,没有出现两极分化,但各省域之间的区域创新环境依然存在差距。(2)相较于2011和2013年,2015年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的分布曲线峰值上升、中心位置稍有右移,说明各省域区域创新环境整体得到改善,但不是特别明显。(3)在考察期间,分布曲线均呈现有拖尾现象,说明少数省域的区域创新环境高于其他省域;2011-2015年间,右拖尾厚度增加,表明更多省域的区域创新环境的水平在提高。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出不同省域在2011-2015年间创新环境的变化趋势,本文将30个省域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区域的划分,分别绘制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各个省域的创新环境评价值的变化趋势图,见图2、图3和图4。

综合图2、图3和图4,30个省域在2011-2015年间的区域创新环境整体趋势是上升状态,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越来越好,而东部地区增速放缓。就整体来看,东部地区创新环境依然优于中西部地区,上海、北京和广东省在近五年内创新环境评价值都在0.57以上,而中西部地区创新环境的评价值都低于0.55。

图2 2011-2015年东部地区各省域创新环境变化趋势图

图3 2011-2015年中部地区各省域创新环境变化趋势图

图4 2011-2015年西部地区各省域创新环境变化趋势图

东部地区创新环境的评价值普遍高于0.2,且有超过1/2的省域创新环境评价值在0.4以上。近五年内,除了上海市略有下降,各省域的创新环境均趋于稳定,这说明东部地区创新环境已达到全国的较高水平。中部地区共包括8个省份,其创新环境评价值大都集中于0.2~0.4之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中部地区各省域在逐渐改善其创新环境,但仍需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域的创新环境评价值在0.2~0.3之间,2011-2013年间仍有部分省域(包括青海、宁夏)低于0.2,截止到2015年已全部高于0.2,其中陕西省创新环境改善的最快,这与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鼓励去西部创新创业是分不开的。

2.区域创新环境二级指标层评价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排名前五位的省域是: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和四川,其评价值分别为 0.742 5、0.693 5、0.607 1、0.546 3 和 0.495 8;排名最后五位的省域是河北、贵州、青海、内蒙古和宁夏,其评价值分别是:0.233 0、0.232 6、0.223 1、0.214 9和0.214 0。排名前五位的省域中,除了四川省是西部地区,其他四位都属于东部地区,而在排名最后五位的省域中,只有河北省属于东部地区,其他四位都是西部地区。排名第一的上海评价值是宁夏的3.5倍,区域创新环境的差异比较大。

为了进一步分析导致不同省域之间创新环境的差异,本文分别计算了各省域在基础设施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投融资环境和政府环境五个二级指标层下的评价值,并将2011-2015年的评价值进行平均取得综合评价值,如表3所示。

结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

(1)在五个二级指标层方面,中国30个省域各有不同的排名。区域创新环境的综合评价值排名前五位的省域分别是上海(0.742 5)、北京(0.693 5)、广东(0.607 1)、江苏(0.546 3)和四川(0.495 8),在经济环境层面、政府环境层面和人文环境层面普遍排名靠前;排名最后五位的省域河北(0.233 0)、贵州(0.232 6)、青海(0.223 1)、内蒙古(0.214 9)和宁夏(0.214 0)除了基础设施环境排名稍靠前,其他四个层面的创新环境排名比较靠后。

(2)在基础设施层面,排名前五位的省域分别是青海、新疆、内蒙古、北京和浙江,其中排名第一的青海在2011-2015年的综合评价值是0.063 6,是排名最后的安徽(0.025 5)的2.5倍,但对于区域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值的排名影响最小。

(3)在人文环境层面,排名前五位的省域分别是北京、四川、陕西、上海和黑龙江,北京的综合评价值是0.159 6,排名第30位的宁夏综合评价值是0.026 7,两者相差比较大,北京是宁夏的6倍,其对区域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值的排名影响较大。

表3 不同省域区域创新环境二级指标综合评价值

(4)在经济环境层面,排名比较靠前的是上海、广东、江苏、天津和重庆,上海的综合评价值达到1.913 9,而排名最后的青海仅为0.172 9,前者是后者的11倍,差距最大。从30个省域在综合评价值的排名和各二级指标层方面的排名来看,经济环境层面的排名与综合评价值排名相近。

(5)在投融资环境层面,北京、上海、海南、广东和广西排名靠前,排名第一的北京,其评价值是0.109 5,是排名最后的山东(0.017 5)的6.3倍,综合30个省域的评价值排名,投融资环境对区域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值的排名影响程度要低于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

(6)在政府环境层面,排名前五位的省域是北京(0.888 6)、上海、天津、浙江和陕西,其中排名第一的北京在考察期间的综合评级值是0.888 6,排名第30位的是内蒙古(0.187 3),第一名是最后一名的4.7倍,其对区域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值的排名影响与人文环境相似。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基础设施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投融资环境和政府环境五个层面构建了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30个省域(除西藏外)为研究对象,采用2011-2015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法测算各省域的区域创新环境评价值,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在2011-2015年间,我国各省域创新环境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尤以中西部上升明显,东部地区趋于稳定状态,个别省市区域创新环境出现波动,略有下滑,但依然优于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域的创新环境。

(2)东部大部分省域创新环境比较优越,但仍有个别省份创新环境不佳,比如河北省;创新环境综合评价一直处于前列的上海、北京、广东等地近几年来略有下降趋势,需要进一步优化。中部各省域创新环境改善比较明显,2011-2015年间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虽期间有点波动,但2015年相较于2011年,创新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西部各省域创新环境处于缓慢改善的状态,其中,四川和陕西的创新环境领先于其他省域,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省域的创新环境的提升。

(3)区域创新环境的综合评价排名与经济环境层面的排名比较相近,对区域创新环境评价值影响最大的是经济环境,其次是政府环境和人文环境,然后是投融资环境,基础设施环境对区域创新环境影响最小。

结合相关数据和上述结论分析,本文给出如下政策建议:

(1)就整体层面而言,各省域之间应该相互带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可以进行省域间的协同创新,积极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平台,达到资源共享,促进临近省份之间的创新环境,以至于可以带动更大区域创新环境的提升。

(2)对于个别省域,在创新环境评价二级指标的某一层面得分偏低的情况下,应着重加强在这一方面创新环境的建设。例如,天津市应重点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和人文环境;内蒙古应重点改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政府环境;吉林和黑龙江应重点改善经济环境。

(3)要提升区域创新环境,必须要提高整体的经济环境,加强国内外技术与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建立开放性创新网络;其次要提高政府环境,相关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尤其要加强落后地区的教育科技支出,使资金能够均衡合理的分配,打破创新环境的马太效应,以促进各省域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4)在人文环境方面,要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与科研院机构一方面要注重高学历人才的培养,重视教育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研发人才与经费的投入,鼓励创新型人才向企业更多的流入。另外,金融机构在各省域不断提高创新环境的过程中也应予强力支持,提升创新型企业的贷款额度,降低创新型企业的贷款限制。

[1]AYDALOT P H.Milieu Innovateurs Ell Europe[M].Gremt,Paris,1986.

[2]DENIS M.Innovative Milieux and New Generation of Regional Policies[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8(10):1-16.

[3]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1999(1):12-16.

[4]王缉慈.创新及其相关概念的跟踪观察——返朴归真、认识进化和前沿发现[J].中国软科学,2002(12):31-35.

[5]盖文启.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环境[J].学术研究,2002(1):60-63.

[6]刘雯雯,杨震宁,王以华.科技园区差异性创新环境:地域要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J].科学学研究,2009(4):629-638.

[7]成全,杨碧丽,许华斌,等.原始性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基于BP-DEMATEL模型的实证[J].科学学研究,2016,34(4):591-600.

[8]吴玉鸣.大学知识创新与区域创新环境的空间变系数计量分析[J].科研管理,2010,31(5):116-123.

[9]QIAN Q L, CHEN Y B.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Guangdong,China[J].Procedi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2011,2(4):327-333.

[10]李习保.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8):13-24.

[11]徐彪,李心丹,张珣.区域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9):147-156.

[12]薛捷.区域创新环境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双元学习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5,33(5):782-791.

[13]李强.基于因子分析和DEA的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14]朱海就.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4,25(3):30-35.

[15]谢科范,张诗雨,刘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2009(1):176-177.

[16]周文泳,项洋.中国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关键要素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5(S1):29-35.

[17]魏阙,戴磊.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S1):22-28.

[18]易平涛,李伟伟,郭亚军.基于指标特征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实证[J].科研管理,2016,37(S1):371-378.

[19]张文忠,李业锦.区域创新环境与企业发展研究[J].软科学,2003(6):25-28.

[20]许婷婷,吴和成.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苏省区域创新环境评价与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4):124-128.

[21]崔会东,田丽娜,李荣平.城市创新环境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4):106-110.

[22]陈搏.创新参与者视角的创新环境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S1):84-93.

[23]SAXENIAN A.Regional Advantage: Culture and Comple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37-57.

[24]白俊红,蒋伏心.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经济研究,2015,50(7):174-187.

[25]王章豹,徐枞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6-60.

[26]刘家学.对指标属性有偏好信息的一种决策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决策,1999(2):54-57.

猜你喜欢
省域创新能力区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分割区域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网骨干网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区域发展篇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云平台的省域交通服务热线系统架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