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张运和+郭亭+胡蔚+唐鹏
【摘要】通过对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业务建设和气象社会管理三个方面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建立和完善基层气象台站用人和人才评估机制,提高基层气象台站业务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构建新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气象现代化共建机制,营造基层气象台站事业发展良好环境。
【关键词】气象台站 观测 预报 服务 科研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淮河下游。淮安市氣象局建站于1950年5月,现辖淮阴区、淮安区、洪泽区、涟水县、盱眙县和金湖县6个县、区基层气象台站。现有在职职工119人,其中6个县、区基层气象台站在职职工55人。虽然6个县、区基层气象台站职工人数不足全市气象系统一半,但从事的业务服务工作占全市气象系统70%以上。基层气象台站工作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线。近年来,随着气象部门实施“三大战略”,基层气象台站气象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服务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气象部门特别是基层台站还存在着各种各样问题,制约着事业的发展。同样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也存在着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预报精细化不足,服务手段单一,气象监测预警网络和防灾减灾体系有待补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层次不齐,气象社会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工业强市、开放引领、全面创业、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六大战略和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推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分析了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对促进淮安地区气象体制改革、探索气象事业发展思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淮安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现状
人才队伍老化、知识结构失衡、升职晋级空间小、事多待遇低是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面临的主题问题。
(一)人员结构老化
从在职员工人数来分析,各县、区气象局除洪泽区气象局少1人外,均已满编,每站都达到9人,盱眙气象局是10人。但是从年龄结构来分析,极为不合理,老人偏多,6个县、区气象局40岁以上人员占60%,有些县气象局,比如金湖县气象局50岁以上就有5人,超过一半,全市基层气象台站没有形成年龄梯次结构。老同志偏多,有好的一方面,一是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工作熟练,业务能力强。有的老同志多次获国家、省、市气象局和地方政府表彰,能在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经了解,有不少老同志仍坚守在工作一线。不过老同志多,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接收新知识新工作方法不积极,甚至有不少人对此有畏难情绪。还有职务和职称等方面的问题也挫伤老同志的工作执情,个别人本着“坐一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本职工作外不愿意再做别的事。淮安区气象局还有一名老职工长期休病假。
(二)人才知识结构失衡
2012年,中国气象局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改革,基层气象台站业务人员须承担气象观测、预报预警、气象服务、业务维护、网络通讯等。但是现状是:淮安地区6个基层气象台站26名业务人员受过上述综合业务培训的,到2017年6月才只有3人。复合人才少,知识层次低,业务人员没有一人是研究生学历,尽管90%以上人员是本科学历,但第一学历是中专的接近全体业务人员一半。复合人才少,知识层次低,影响了全市业务质量,也使新技术使用受到不少限制。
(三)基层人手少、事情多
基层气象台站普遍存在兼职现象,不是兼职总帐,就是兼职现金会计,还要从事人影作业、行政执法及地方事务。特别是近年来,地方上城市文明创建等活动,比业务人员本职工作量还多,工作做不完,只有加班来完成,休息日、假日加班是常事,更谈不上休年假。某一县局从2008年实行年假制度以来,因工作多从未有人休过年假,也没有对职工进行薪金补偿。
(四)基层台站待遇低
经调查,全市除淮阴区气象局外,其余5个县、区局职工与市局同工龄、同学历、同级别人员相比,基层气象台站人员与市局职工月收入相差1500~2500元,视各县、区地方津贴和政府管理奖差别而不同。实施综合业务改革后,县气象部门应该设置一个综合业务高级岗位,评审条件对县局一线业务人员倾斜,但是江苏省气象系统综合业务高级岗位评审一直迟迟未动,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只有一个县局有高级职称。在职称评审、聘用方面,由于基层台站话语权轻微,职工职称晋级缓慢、职称偏低。另外,基层业务人员都是事业编制,没有晋升局领导机会。按照中国气象局县级机构改革方案,县级气象台应该是副科级,可是江苏省气象系统对此也未落实。另一方面,基层气象台站对人才在工作中做出绩效及时评价和奖励历度不够,缺少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轻培养,重使用。能干肯干的多干,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的挫伤了基层业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五)培训少、科研创新不足
近三年来,淮安市气象系统业务人员参加脱产三天及以上业务培训共有119人次,而基层气象台站只有20人次,不足全市气象系统参培人数17%,高层次培训几乎与基层台站不沾边,业务复合型培训只有3人次,少之又少。最近几年,基层气象台站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软硬件水平越来越高,人民群众服务需求使得基层气象台站科研创新工作重要性更加明显。但基层气象台站科研创新软硬件都存在不足,经费没有保障。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少,难以接触新技术、新理念。基层气象台站课题也申报不积极,三年来,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开展课题研究项目仅8项,其中与外部门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只有1项,没有与上级部门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不及市局一年开展的科研项目多。
二、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业务建设现状
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气象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气象预报精细水平不高、气象服务能力欠缺、气象预警监测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endprint
(一)气象服务与人民群众需求有差距
目前淮安市基层气象台站均开展临近天气预报,短时天气预报,短、中期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空气质量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农作物气象灾害、病虫害预报。开展了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气象服务、开展了面向社会群众的公共服务,开展了面向农业、环境、交通、旅游、电力等各行各业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气象服务在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取得显著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气象预报服务还有不小的差距。暴雨、暴雪、台风、大雾、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有待提高,精细化预报刚刚起步。气象服务产品不新颖,服务手段单一,有针对性、实用性、个性化服务产品稀少。与政府部门沟通少,服务缺乏主动性。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力度不够,农村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仍未解决。
(二)综合观测体系有待补充完善
到2016年末,淮安市已建成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形成了国家气象观测站以自动观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的观测业务格局。另外,还建成128个区域自动观测站,其中7要素区域站2个,5要素区域站97个,4要素区域29个,而2009年11月升级改造的洪泽湖避风港区域站填补了洪泽湖区域无风向风速观测的空白。还有10个土壤水分站、1个农业物联网观测站、2个雷电监测站,1个多普勒雷达,初步建成结构合理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但是,城市、湖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不完善,农业特色小气候观测站才开始布点,国家气象观测站云、天观测项目没有实现自动观测,气象观测数据没有与社会共享。
(三)防灾减灾体系有待加强
目前淮安地区“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建成,各县、区人民政府均已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下发了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成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化图编制。部门应急联动机制顺利开展,乡、镇、街道均有气象信息服务站,各乡、镇、街道均有一名气象协理员,各村、居委会都有一名气象信息员。不过淮安地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还未完全融入公共防灾体系中,乡(镇、街道)、村(居)两级气象公共服务没有完全推开,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工作经费没有保障,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防灾减灾作用没有完全发挥,乡(镇、街道)、村(居)两级气象防灾减灾考核机制不完善。车站、码头、医院、学校、大中企业等人数众多的地方还没有全部部署气象预警信息系统,这些都为气象灾害防御留下了隐患。
(四)气象台站基础设施还存在短板
近五年来,在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支持下,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淮安区、淮阴区和洪泽区气象預警指挥中心已投入使用,涟水县、盱眙县气象预警指挥中心正在建设中,各县、区基层气象台站均添置、升级了预警服务系统,视频会商系统,无人自动观测站,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不过,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还是层次不齐,金湖县国家气象观测站搬迁才开始规划,涟水县、盱眙县气象局基建政府配套经费还未落实,影响了工程进度。
三、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气象社会管理现状
一系列气象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推动气象社会管理不断前行,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气象社会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气象机构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社会管理也面临种种困境。
(一)地方支持力度和社会公众认知度不高
由于气象部门是全国唯一实行双重财务体制的垂直管理部门,国务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虽出台了相关文件,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保护,对气象社会管理和经费落实支持力度不够。2016年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地方财政预算落实层次不齐,各县、区地方气象事业费预算最多与最少相差近5倍,这使个别台站气象社会管理工作举步维艰。习惯上,社会上大部分部门、人员认为气象部门就是搞搞预报服务,哪有这么多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对气象执法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屡屡违规施放氢气球,违规传播气象信息,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十年来,全市6个县、区气象台站都出现过台站搬迁情况,都是与气象探测环境破坏有关。另一方面,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使人民群众不了解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同时基层气象台站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社会管理意识不强,“重业务轻管理”,没有主动将自己提升到社会管理者的位置。基层气象台站执法人员又都是兼职人员,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得不深不透,执法经验不足,执法手段单一,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气象社会管理的落实。
(二)防雷体制改革进展慢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防雷机构编制和人员调整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各县级气象台站成立负责防雷减灾支撑的事业机构,做到政事分开,协助气象主管机构进行防雷安全技术监督和质量标准执行情况检查等项职能,取消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事中事后监管职能,但没有明确人员编制和经费落实,为防雷安全管理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此次防雷体制改革跨度大,由于政策不到位,体制机制和历史原因,人员、经费没有落实,改革就无从谈起。目前,淮安地区6个县区基层气象台站还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出台具体改革方案,更没有实质推进防雷体制改革。
四、加快淮安地区基层气象台站事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基层气象台站用人和人才评估机制
认真贯彻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文件精神,落实基层气象台事业机构行政级别,兑现基层气象台站一个综合业务高级职称编制,评审条件、标准适当降低,并且不占省、市气象局高级职称名额。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评选表彰应该是基层一线业务人员,特别是年龄偏大人员优先。加强宣传基层业务人员先进事迹,积极引导基层业务人员争先创优意识,激发他们工作热情。建立以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任用机制。实施市、县局人才培养一体化战略,加大市、县局人才交流力度。执行交流人员工资、户口、社保不转、编制不动的柔性政策,解除交流人员后顾之忧。endprint
(二)提高基层气象台站业务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
建立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市、县科技创新人才引领,探索市、县人才协同创新机制。建立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明确基层气象台站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完善基层气象台站科研立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基层一线人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建立科研立项面向业务应用奖励机制。构建基层气象台站终身教育制度,建立学习型台站,加强业务一线人员在职培训,提高一线人员综合业务、科技素质、执法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着力提升基层气象台站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和预警预测服务整体实力。
(三)完善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网络建设
建成布局科学、功能先进、高时空密度、高稳定性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完善洪泽湖流域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加快城市气象、交通气象、环境气象等观测系统建设,加快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布点。与水利、环保部门开展水文、水情调查、大气环境观测项目建设,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加强观测装备保障能力,省、市气象局应提高对基层气象台站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监控、维修维护技术支持力度。提高强降水、大风、雷电、台风等灾害性天气探测准确性和预警时效,提高预报预测精细化程度和准确率。通信网络建设要集约高效,提高其信息共享和气象数据处理能力。与农业、水利、环保、交通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气象信息利用率。
(四)构建新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加快知慧气象建设,建设设施先进、功能齐备的基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服务中心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健全“政府牵头,气象承办,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快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市、县(区)发布平台的建设。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将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公共服务体系中、融入新农村建设中。气象预警信息显示系统实现学校、医院、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全覆盖,沿洪泽湖、白马湖建立大功率气象预警发布平台。与电信、移动、联通和广电部门合作,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建立针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和警报盲区的预警信息传递机制。
(五)建立健全气象现代化共建机制
积极健全双重财务体制,推进综合预算改革,把气象事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高地方气象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把气象建设和社会管理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公益事业领域,加大县、区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基层气象台站设施建设步伐,根据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标准,对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基层气象台站进行改造,以适应气象事业的发展需求。按照“四个一流”台站标准实施基层台站气象文化提升工程,满足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和气象文化建设需要,改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使职工有个环境优美、设施现代化的工作场所,更加积極主动地服务于淮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六)营造基层气象台站事业发展良好环境
顶层设计尽快出台详细的县级防雷体制改革方案,落实人员、经费。避免和减少基层气象台站在改革中多走路、走弯路。健全法规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与国家气象法规相衔接,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需要相适应的气象规范性文件、政策体系;健全与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标准体系,强化气象行政管理体系和依法行政工作,推进气象业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打造高素质的气象执法队伍,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正确覆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及时制止和查处违反气象法律法规行为,营造基层气象事业发展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伟.加强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建设[J].时代金融2011,(11):231-231.
[2]郭红艳,李莉.如何调动基层气象台站年龄偏大人员的积极性[J].人力资源管理,2013,(11):264-264.
[3]郭红艳,马丽,侯玉环.新常态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现状与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307,309.
[4]刘朝英,邹应杰,陈钟,等.基层气象台站为农服务现状及新途径探索分析[J].贵州气象2015,39(5):61-64.
[5]刘伟,杜枚.基层气象台站实行社会管理探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34):201-202.
[6]王帮能,张一,谭云廷,等.气象新农村建设服务对策思考[J].贵州气象,2012,36(3):58-60.
[7]高文亮,陈翔,刘杰,等.县级气象台站为农服务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气象软科学,2012,(1):53-57.
[8]刘伟.加强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建设[J].时代金融2011,463:231.
[9]殷剑虹,蔺波.面向基层气象台站的科研管理探讨[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3):246-247.
[10]王洪良.基层气象台站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气象2009,29(3):54-55,58.
[11]范长征,蒋红霞.基层气象台站现代气象工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323-324.
[12]邓晓明,付晓明.加强基层台站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江西省基层气象台站建设调研的思考之一[A],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教育与培训”分会场论文集[C],北京:2006,38-48.
[13]刘勇明.用战略研究成果指导基层气象台站人才建设[J].山西气象2005,(3):42-43.
[14]董光英.加强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气象软科学,2009,(4):114-117.
[15]吕昌涛,王玲.铜仁地区基层气象台站现状调查及发展思路初探[J].贵州气象2000,24(6):7-10.
[16]鲁建立.试论基层气象台站如何加强社会管理[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公共气象服务政策体制机制和学科建设[C],北京:2011,377-380.
基金项目:淮安市自然科学软课题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陈翔(1968-),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方向:气象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