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期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课堂有效性的提升,而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关系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人格的完善、责任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学者致力于实践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思想品德课与初中关键阶段的结合需要我们从课堂、案例再到实践进行长效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教学现状谈起,针对课堂教学前后过程中的细节,对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教学的提升进行策略性研究,实现师生合作,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教学
有效性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如今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许多地方致力于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但是众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规范、标准和评价并不一致,导致一些课堂改革没有跳出传统改革的框架。在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形势下,实际提升效率不高。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目的在于奠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础,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为主,跳出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针对现状,然后分析得出策略。
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做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不少低效率、不合理的教学现状,不符合有效性教学的目标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宗旨。
(一) 教师为主、学生为辅
在许多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之上,老师往往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课堂的节奏、内容和过程完全由教师一个人掌控,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辅助者。学生被游离在课堂主体之外,自然兴趣衰退,不能集中于课堂内容,教学低效、无效也就不能避免。枯燥乏味式的说教甚至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代名词,这对于正处于叛逆期人格形成、三观塑造过程中的初中生来说,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独立思考,具有非常消极的影响。
(二) 照本宣科、缺乏互动
课堂的有效性学习要求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最优、创新的元素,统一共性、尊重个性。而部分思想品德课堂有思想性,有教育性,但是始终难以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照本宣科的嫌疑很严重。在教学内容上始终难以逃脱课本的条条框框,学生在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教材下变得无所适从,课堂效率自然低下。更严重的是,教师作为思想品德课的引导者,缺乏必要的互动,使得课堂氛围不能活跃,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保证。
(三)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不够的另一重要原因还在于部分学校、老师和学生自身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由于目前中考制度下,思想品德课的权重很小,所以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就没有重视。甚至在一些学校八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大量被语数外等课程轮流占用。学校、家长和社会只看重中考升学率和主课的分值,少部分甚至还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做做游戏、背背书,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但是在目前新课实施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尽管教学方式开始有更多的意见选择,但又出现了教师过分注重形式的新奇,不可避免忽略了学生的吸收学习状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思想品德课是一项“树人工程”,不能以功利的分数和肤浅的认识去对待,对于初中生的性格、思想和品德塑造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其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需要照顾更多的元素,不单单是学科分数的提升。
(一) 加强“有效性教学”观念
虽然一些地区思想品德课在中考之中比重很小,但是这门课程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做题答题,而是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认知、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发散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不能是数据和分数,而是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应该从被动式教授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转变,在这门课程中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是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和教师一言堂的旧的模式。
(二) 改变教学方式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特点就是理论性太强,学生对于抽象的教材难以形成本质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课堂就是“讲堂”,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对于知识的形象性和实践性冷漠而陌生。长此以往,学生形成对于教师的依赖性,学习主动性和课堂主体性逐渐丧失。如何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对于知识内化于心,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是一大难题。如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合作游戏,帮助同学们认识合作共赢的重要性。还可以联系目前市场上热门的“共享单车”话题去探讨其中“合作共享”的元素,让思想品德课程真正走近生活,走近学生实际。
(三) 优化教育资源
思想品德课同样需要教育资源的支持,因此其课程特点注定其围绕教材不能体现其课程价值。首先需要支持的就是教学工具,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现代多媒体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如游戏、声像、图片、视频和动漫等网络资源开展各种主题的课程,让思想品德课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活跃。还可以在如微博、微信等新兴自媒体工具中和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沟通,走近学生内心,拉近师生关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觀,培养健全的人格。
(四)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显然,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标准不能仅局限于分数,分数高低不能决定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高低。其教学评价应该需要多方的人为参与,如社会、学校、家长都可以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并及时反馈,形成动态评价制度。
三、 总结
综上,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课对于其今后性格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学校、老师以及家长都不能忽视,不能简单以分数去评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否。应该将学生在课堂或课后的表现纳入参考标准,明白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只针对一朝一夕的分数体现。
参考文献:
[1]费晓婷.网络环境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研究[D].苏州大学,2015.
[2]李会霞.巧用时事热点加强思品有效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59-60.
[3]胡兰珍.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01):93-94.
[4]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高文主编,2000.
作者简介:黄淑虾,福建省漳州市漳州三中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