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促进中国乒乓球队开展科学化训练和参赛,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新球时代男子比赛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认为:新球时代,乒乓球技战术运用在得分方面表现为2大阶段、2小阶段的特征:第1阶段包括第1~4板,各板得分率循击球序列呈快速下降趋势,发球轮各板得分率明显高于接发球轮相应各板;第2阶段包括第5板及其后各板,各板得分率循击球序列呈平缓升降趋势,波动较小,发球轮各板得分率与接发球轮相比难分伯仲,且很难为比赛获胜产生积极性影响。其第1小阶段包括的第5~6板在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上比其第2小阶段包括的第7板及其后各板更接近于第1阶段;在使用率超过5%的各板中,仅有第1~3板能为比赛获胜发挥积极性影响。乒乓球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的不同源于各阶段、各板的技战术对抗特点不同。第1~8板的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具有跨赛事的一致性,第9板及之后各板因样本量较小而差异较大。比赛中各板技战术的运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尤其以第1~6板的變化最为明显。
关键词:新塑料球;男子运动员;技战术;得失分板;得分特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 846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Chinese table tennis team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coring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techniques and tactics of men's competition in the new ball era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statistics, etc.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oring ways of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iques and tactics 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big stage and two small stage. The first stage include 1st to 4th board, the scoring rate of each boards steep reducing with hitting order, while the score of each board in serving round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eceiving round. The second stage include 5th board and thereafter, the scoring rate of each boards rising and declining slowly with the hitting order, and its wave being very small. The score of each board in serving round is basically flat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receiving roun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produce a positive impact to win the game. The scoring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cation of techniques and tactics of the 5th and 6th board are more similar with the first stage compared with the 7th board and thereafter. The 1st-3th board plays a positive impact for winning game in every board of its utilization rate more 5‰. The difference of the scoring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cation of techniques and tactics of each stag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lly in the competition. The sco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iques and tactics of the 1-8 boards are consistent across the different events while,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on the 9th board and thereafter because the sample is small.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iques and tactics is changing all the time in the match, and the 1-6 boards changing more obviously.
Keywords: new plastic ball; male athletes; technique and tactics; score or loss boards; features of score; development tendencyendprint
纵观乒乓球运动发展史,其集中表现为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而规则变革始终是规约、引领和推动技战术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每逢规则变革,多会对世界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历次规则变革后世界大赛的竞技结果都表明,谁能对规则变革做出及时、准确的应对,谁就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1]。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小球改大球、11分制和无遮挡发球的实施,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针对性研究,例如吴焕群等[2]的实验研究及李金亮、唐建军等[3-6]的实证研究,这些极具代表性和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乒乓球队明晰训练原理、理清训练思路、开展科学训练,进而在世界大赛上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为更好地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国际乒联于2014年10月开始用环保、安全性能更胜一筹的新球取代赛璐珞球,新球即指新塑料乒乓球。与赛璐珞球相比,新球材质不同、直径有所增大,新球特性的变化必然会对乒乓球技战术发展产生影响。新球实施后,中国乒乓球队通过加强对新球特性的研究,已经在国际大赛实践层面站稳了脚跟;然而,截至目前为止,针对新球实施后乒乓球比赛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尤其是宏观层面的得分特征,国内尚未出现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以乒乓球比赛中发生得失分时击球序列中的击球板数为观察基点,在笔者之前所进行的“新球时代比赛技战术运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新球时代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以期从整体层面勾勒出乒乓球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并以不同时段之赛事中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的变化趋势为依据,预测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动向,以期为我国乒乓球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参赛提供借鉴,并丰富乒乓球技战术发展理论。
与以往技战术分析研究相比,本研究主要有2点不同:一是研究层面和内容不同,本研究是从整体层面对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点进行宏观分析;二是研究思路不同,本研究是以得失分板数为考察基点,分析技战术运用的得分情况在各得失分板数上的体现,即各板之无实形的技战术运用是手段,各得失分板的得分特征是目的。通过本研究,可以从最宏观层面勾勒出各得失分板技战术运用的基本得分特征,从而为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和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从规律性层面提供长期的根本性的指导和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新球时代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成因及其发展趋势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和筛选,主要梳理了近28年来关于乒乓球技战术分析方面的文献。以“乒乓球”分别与“技术”“战术”“技战术”“打法”的组合为关键词,将检索起止日期设为1988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15日,共检索到中文类核心期刊论文134篇,选取与本研究高度相关的31篇文献进行精细研读。
1.2.2 专家访谈法
就论文研究思路梳理、各得失分板平均得分率曲线图之变化特点及其成因,对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员于洋、秦志戬、陈斌及中国乒乓球队技战术分析专业研究员肖丹丹进行了电话访谈,专家们对访谈问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1.2.3 录像观察法
本研究借鉴前人对录像观察对象的研究取舍思路[4-7],选择了公认的最重要赛事:奥运会乒乓球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和乒乓球世界杯赛的男子单打决赛、半决赛和1/4赛等比赛录像为观察对象(见表1)。对所选定的比赛录像进行反复观摩和指标数据统计,为避免误差,统计过程由本人独立完成。
1.2.4 数理统计法
1.2.4.1 概念界定
“得失分板”指每分球的击球回合中发生得失分时所击出或理论上该击出的这板球。为叙述简约考虑,下文将以“各板”“第×板”指代相应的得失分板。“得失分板数”指每分球的击球回合中发生得失分时所击出或理论上该击出的这板球处于双方击球序列中的第几板。“上手”指在乒乓球竞技中抢先发动进攻的状态[1]。
1.2.4.2 统计思路与方法
以1场比赛为单位,以各板的使用频数和得分频数为最基本的统计单位,统计整合各次和连续4次世界大赛各板的平均得分率。在此基础上,绘制各板的平均得分率曲线图,结合专家经验,通过对曲线图和各板或其组合的技战术统计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对各板的技战術特征进行归纳。
1.2.4.3 统计指标及其评价参数
统计指标为:各板及其相应组合;评价参数为指标的使用率、得分率和折合贡献率。评价参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得分率=[第×板得分/该板(得分+失分)]×100%;
使用率=[第×板(得分+失分)/各板(总得分+总失分)]×100%;
折合贡献率=[第×板得分/各板(总得分+总失分)]×100%×2。
计算公式中的“第×板”指相应的“得失分板”,“各板”指所有“得失分板”。
1.2.4.4 数据分析方法
利用Execel对所需指标进行统计计算,并将获得的全部数据导入SPSS 17.0,对发球轮相应板或其组合的得分率和接发球轮相对应板或其组合的得分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4次赛事各板的得分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将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汇总制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乒乓球比赛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1.1 得分特征分析
得分率不仅是乒乓球技战术统计指标的基本评价参数,而且是体现乒乓球技战术能力的最优指标[8];因此,通过对多项赛事、多场比赛中各板的平均得分率的考察与分析,可从整体上把握比赛中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和规律,进而有助于提高技战术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endprint
如图1所示,连续4次世界大赛各板的平均得分率曲线图呈现出2大阶段、2小阶段的变化特点。第1阶段包含第1~4板,第2阶段包含第5板及其后各板。其中,第2阶段又分为2小阶段,该2小阶段分别包括第5~6板和第7板及其后各板(第14板之后各板因其使用率都低于5‰,样本量过小,致使其平均得分率变化较大,不再能表现出规律性,因而并未在图中全部展示)。上述各阶段的平均得分率曲线图在变化特点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说明上述阶段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不同。
在第1阶段,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表现为:第一,平均得分率从第1板至第4板呈快速下降,且各板之间变化幅度差异明显,说明从第1板至第4板,技战术运用特点差异较大,各板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大;第二,发球轮1、3板的得分率明显高于与其相對应的接发球轮2、4板的得分率,同时,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也表明,第1板与第2板、第3板与第4板的得分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2),说明在前4板中,发球轮比接发球轮在得分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第三,在使用率超过5‰的各板中,仅有前3板的得分率高于50%。张辉的研究表明,当比赛行为得分率大于0.5时,比赛行为的使用率越大,对比赛获胜产生的积极影响也就越大[9],说明要想为比赛获胜发挥积极影响,前3板的技战术运用最为关键。中国乒乓球队的发展历史也表明,它之所以能在世界乒坛保持长盛不衰,与其训练和参赛高度暗合这一制胜规律,即重视前3板的技战术训练和比赛运用具有莫大的关系[10]。
在第2阶段,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表现为:第一,平均得分率从第5板向后呈平缓升降,不仅变化相对平稳,而且波动较小,并在其平均值41.3%的水平线附近上下波动,说明该阶段技战术运用的特点相对趋向一致,相邻各板之间已经不再具有明显的得分优势,且很难为比赛获胜产生积极性影响;第二,发球轮各板得分率整体上与接发球轮各板得分率呈无规律性交错升降,且升降幅度较小,同时,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也表明,发球轮各板得分率与接发球轮各板得分率整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第5、6板的得分率也未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说明在第5板及其后各板中,发球轮与接发球轮在得分效率方面难分伯仲。
在第2阶段中,其所包含的2小阶段的平均得分率曲线图有所差别,说明该2小阶段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有所不同。其不同表现为:第一,在变化特点上,第5、6板延续了前4板中发球轮各板得分率高于接发球轮相应各板的特点;但这种趋势从第7板开始结束,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得分率呈现出无规律交错升降的特点(如第7板得分率低于第8板、第11板低于第12板)。第二,在变化幅度上,见表2,第5、6板的得分率之差的绝对值为6.3%,相比第7板及其后各板中发球轮与接发球轮得分率之差的绝对值2.9%,其与第1~4板的得分率的平均变化幅度10.75%更为接近。同时,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也表明,与第1、2板和第3、4板得分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相比,第5、6板的得分率差异性检验结果为P=0.071。虽在P=0.05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很接近该水平,而第7板及其后各板内发球轮各板与接发球轮各板的得分率差异性检验结果为P=0.254,相对而言,距离P=0.05的水平还较远。上述2小阶段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的对比分析表明,第1小阶段的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虽然在整体上从属于第2阶段,但从与第1阶段的相近程度而言,它比第2小阶段更接近于第1阶段,即第5、6板的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比第7板及其后各板更接近于前4板。
2.1.2 成因分析
乒乓球比赛的基本特征是复杂性和多变性[11-12] 171,技术与打法多样、球拍各异等特点所造成的球性刺激的复杂性和战术的多变性决定了在每个回合的争夺中,谁能先赢得主动,谁就容易赢得优势,进而得分和制胜,而一旦陷入被动,就很难扭转颓势[1]。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能在世界乒坛保持近60年的长盛不衰,与其较早认识到并始终强调和坚持积极主动、抢先上手、快速凶狠的技战术风格有着重要的关系[13]。为抢先赢得主动,从发球开始,运动员即开始制约对手,并力求在制约对手的过程中赢得主动。比如,唐建军的研究表明,发球方的发球主要以发台内短球尤其是下旋短球控制为主[6],目的就是遏制对方的抢攻,并力争为后续抢攻创造条件。为打破发球制约,从第2板开始及其后各板,双方运动员都会连续面对技术运用的战术选择问题。
根据单一技术在比赛中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各种技术大致划分为2种,即进攻性技术和控制性技术[12]57,见表3。一般性经验表明,进攻性技术因其力量大、速度快而比控制性技术更具威胁性;因此,与控制性技术相比,“上手”(进攻性技术的运用)不仅是“积极主动”风格的集中体现,更是赢得主动的关键途径,并且,对于进攻型打法而言,一旦从控制转入上手后,乒乓球比赛就进入以上旋球对抗为主的阶段。由此,笔者拟以从控制转入上手的过程为切入点,以技战术对抗的特点为分析基点,沿着比赛回合中双方交替击球的序列逻辑,来进一步探讨2个阶段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的成因。
在第1阶段上手与控制性技术的运用中,为抢先赢得主动,从第2板开始,运动员即开始积极上手,如图2所示。在各板上手与控制的相对运用比例上,从第2板至第4板,上手比例逐渐增加,控制比例逐渐降低。上述技战术运用特点决定了该阶段的技战术对抗特点,体现为:技术对抗强度逐渐提高,技战术使用复杂多变。这些特点使得:从第1板至第4板,各板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大,板与板之间的对抗强度越来越激烈,从而造成第1~4板的得分率快速降低。同时,由于发球技术的非制约性和其所具有的隐蔽性、突然性等特点[14],使得在前4板的技战术对抗中,发球和第3板具有天然的主动性和优势,客观上可以取得更多的进攻机会[1];接发球及其第4板相对而言则比较被动,从而造成发球轮第1、3板的得分率高于接发球轮相对应的第2、4板。
在第2阶段上手与控制技术的运用中,由图3可知,从第2板向后,各板上手次数及其在总上手次数中的比例逐渐降低,控制次数及其在总控制次数中的比例也逐渐降低。说明从第2板向后,乒乓球技战术运用逐渐从控制性技术为主过渡到进攻性技术为主。而第2~4板的上手次数占总上手次数的94.5%,控制次数占总控制次数的97.33%,第5板及其后各板的上手次数占总上手次数的5.5%,控制次数占总控制次数的2.67%,见表4。说明比赛回合进入第5板后,乒乓球比赛基本上进入进攻性技术对抗阶段。上述上手与控制技术的运用特点决定了第2阶段有着与第1阶段不同的技战术对抗特点,体现为:技术使用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以拉冲弧圈球技术为主,以挡球技术控制为辅;不同性质技术运用的转换频率相对较低,主要以进攻性技术的运用为主;回球旋转性质相对雷同,大部分以上旋为主;球性刺激相对比较一致。这些特点使得:第一,该阶段各板的得分率变化比较平稳、波动较小,且该阶段与第1阶段的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不同;第二,由于该阶段各板在击球序列上与第3~4板相比距离发球、接发球相对较远,受发球和接发球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很难赢得明显的得分优势,所以不仅各板得分率相对较低,而且发球轮各板得分率与接发球轮相比差别也较小。endprint
第2阶段所包含的2小阶段之所以在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方面有所不同,原因同样在于2个阶段的技战术对抗特点有所差异。
其一,在第1小阶段,上手与控制性技术的使用频数占总使用频数的百分比分别为5.07%和2.47%,虽然较小,但仍占有一定比例;在第2小阶段,上手与控制性技术的使用频数占总使用频数的百分比分别为0.43%和0.2%,基本上可忽略不计,即在第2小阶段之前的各板中,已在绝大多数程度上完成了从控制性技术向进攻性技术的转换,比赛进入第2小阶段之后,其技战术运用纯粹进入了以进攻性技术为主的对抗阶段。这也意味着,与第2小阶段相比,第1小阶段的技战术对抗虽在强度上基本接近,但在技术手段运用上相对多样,在战术使用、回球旋转性质和球性刺激上相对复杂多变;与第1阶段的技战术对抗特点相比,第1小阶段比第2小阶段更接近于第1阶段。这些特点使得:第一,第1小阶段的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虽在整体上从属于第2阶段,但与第2小阶段相比仍有所不同;第二,就与第1阶段的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的相近程度而言,第1小阶段比第2小阶段更接近于第1阶段。
其二,第1小阶段的第5、6板相比,第5板在控制与上手的运用频数上都稍高于第6板,结合上文所分析的该阶段的技战术对抗特点相比第2小阶段更接近于第1阶段的特点,再考虑到第5板和第6板分别从属于发球轮和接发球轮,发球的主动性和接发球的相对被动性,以及在击球序列上第5、6板比第7板及其后各板距离发球和接发球更近,因而更易受发球和接发球的影响,这就使得第5板的得分率要稍高于第6板。
其三,就第2小阶段内的各板而言,由于该阶段上手与控制性技术的使用频数占总使用频数的百分比极小,基本上可忽略不计,所以该阶段各板在绝大多数程度上已进入纯粹的进攻性技术为主的对抗阶段;因此,与第1阶段及第1小阶段的技战术对抗特点相对比较复杂多变相比,该阶段各板的技战术对抗特点和球性刺激更加趋向一致,绝大多数以上旋对抗为主;再考虑到该阶段各板与第5、6板相比,在回合击球序列上距离发球和接发球更远,因而受其影响较小的特点,这就使得该阶段各板的得分率不再像前6板一样,发球轮各板的得分率始终高于接发球轮,而是表现出无规律交错升降的特点。
2.2 各赛事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的相关分析
由图4可知,4次世界大赛各板的得分率在前8板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从第9板开始向后,各赛事的得分率曲线变化差异较大。同时,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4次世界大赛各板的得分率仅有2015世乒赛与2016年奥运会存在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31,见表5。其他赛事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相关,但是,根据图4中各赛事各板的得分率变化趋势,如对4次世界大赛各自前8板的得分率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则任何2次赛事之间的相关不仅具有显著性意义,且都呈高度相关,见表6。如对其第9板及其后各板进行两两相关分析,则仅有2015年世乒赛和2016奥运会存在显著性相关,其他赛事之间要么不存在显著性相关,要么显著性相关为负值,见表7。说明在各赛事各板的得分率方面,前8板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第9板及其后各板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有二:一是相對第9板及其后各板而言,前8板在击球序列上与发球、接发球距离较近,更容易受其影响,因而在得分率变化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第9板及其后各板由于在击球序列上与发球、接发球距离相对较远,受其影响甚小,所以得分率变化的差异性就比较大;二是由图1可知,自第9板及其后,各板的使用率越来越小,即各板的样本量越来越小,由统计学原理可知,样本量越小,指标参数的差异性越易变大。
2.3 各赛事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的动态变化分析
从2014年世界杯到2016年奥运会,发球轮第1、3、5板、接发球轮第2、4、6板和第7板及以后各板的得分率整体上变化趋势不一致,见表8。其中,发球轮第1、3、5板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变化幅度较大,但发球轮得分率整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接发球轮第2、4、6板变化趋势一致,都是从2014年世界杯到2015年世界杯先降低,然后由2015年世界杯到2016年奥运会再上升,变化幅度较大,其得分率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第7板及以后各板得分率整体上变化幅度较小。这说明:第一,4次世界大赛各板的得分率整体上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在前6板体现得最为明显,可能原因是运动员为了战胜对手,技战术使用上都会根据上次比赛情况而不断调整自身的技战术运用特点,同时,前6板在技战术对抗方面的复杂多变特点,也给予了运动员在技战术运用上的最大调整可能;第二,随着运动员对新球的适应,由新球引起的接发球轮技战术运用所回升的得分优势又逐渐消解,发球轮技战术运用的得分优势又逐渐体现出来。这也启示我们:第一,乒乓球比赛的技战术运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只有不断地对对手变动的技战术运用特征进行新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技战术运用策略,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二,规则变革初期,一般会对发球轮、接发球轮技战术运用的相对得分优势产生影响,但随着运动员对规则变化的适应,发球轮的技战术运用最终会赢得得分优势,因此,加强对规则改革之际发球轮技战术运用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适应规则变革。
3 讨论
1988年,吴焕群、张晓蓬等在长期跟随国家乒乓球队开展科学研究并进行大量比赛数据统计的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乒乓球运动员竞技实力诊断方法,即三段指标评估理论。该理论将运动员总体竞技实力按照比赛的时序性特征划分为3个阶段,即发抢段,包括1、3板;接抢段,包括2、4板;相持段,包括5板及其后各板。1997年,原国家乒乓球队蔡振华主教练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将第5、6板分别归入发抢段和接抢段进行考量的新思路,以使技战术训练和比赛运用朝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然而,该思路提出以后,文献研究[15]和国家队调研结果都表明,对于将第5、6板到底应归入发、接抢段还是应归入相持段,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其表现为从学界到国家队,技战术统计的形式多样,各持己见。存在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一直都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来论证第5、6板的归属。本研究虽未全面深入解决该问题,但是,根据上文论证中第5、6板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和其对抗特点在整体上从属于第2阶段,即与第1阶段有显著不同,与第2小阶段也有所不同,且相比第2小阶段更接近于第1阶段的特点,以及其使用率虽低于第1阶段,但略高于第2小阶段的实际。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三段指标评估理论之“三段”划分的基础上,将“三段”向“五段”扩展和延伸,以使该评估理论更加吻合比赛实际,更加丰富与深化,并进而更好地对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进行分析与诊断,如图5所示。而关于该问题的全面深入的实证研究,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endprint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新球时代,乒乓球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表现为2大阶段、2小阶段的特征,第1阶段包括第1~4板,各板得分率循击球序列快速下降,发球轮各板得分率明显高于接发球轮相应各板;第2阶段包括第5板及其后各板,各板得分率循击球序列呈平缓升降,波动较小,发球轮各板得分率与接发球轮相比难分伯仲,且很难为比赛获胜产生积极性影响,其第1小阶段包括的第5、6板在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上比第2小阶段包括的第7板及其后各板更接近于第1阶段,在使用率超过5‰的各板中,仅有前3板能为比赛获胜发挥积极性影响。
2)新球时代乒乓球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的不同源于各阶段、各板的技战术对抗特点不同,相对而言,第1阶段的对抗复杂多变、球性刺激多样且多变,第2阶段的对抗相对单一,球性刺激相对一致。整体而言,第1~8板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具有跨赛事的一致性,第9板及之后各板因样本量较小而差异较大。
3)各赛事中各板的技战术运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尤其以第1~6板的变化最为明显。
4.2 建议
1)新球时代,男子运动员在技战术训练中要有所侧重。首先要抓好第1~4板的训练,尤其是前3板的训练要力求精益求精,并不断培养和强化在前3板即要结束回合并得分的意识;其次要抓好第5、6板的衔接能力训练,以使第1~4板的技战术能力向纵深方向发展;第三,要抓好第7板及其后各板的训练,夯实相持能力的厚度,并为第1~6板技战术的上佳发挥奠定可靠基础。
2)男子运动员在保持和提高第1、3板的发球抢攻能力的同时,要加强第2、4板的接发球抢攻能力的训练,拓展和提升第2、4板接发球抢攻的得分能力,并不断培养和强化接发球抢攻阶段,要力争化被动为主动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升接发球抢攻段在获取比赛胜利中的复合(直接和间接)贡献率。
3)男子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努力贯彻力争在前3板即结束回合并得分的思想。同时,要根据2个阶段技战术对抗特点的不同,在训练中有意识地去强化和提高这些特点所要求的技战术能力,并在比赛中有意识地去贯彻和利用这些特点,以更好地实现赛练互促、以赛带练、以练促赛。
参考文献:
[1] 张晓蓬.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2] 吴焕群,秦志锋,许绍发,等.乒乓球旋转的定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1):59.
[3] 李今亮,赵霞,章潮辉.新规则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214.
[4] 唐建军,刘丰德,蔡学玲,等.规则修改对乒乓球比赛观赏性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843.
[5] 唐建军.乒乓球战术体系:技术动作的战术形成及其运用模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105.
[6] 唐建軍,曹海波,邓艳香.乒乓球比赛中战术组合模式的构成及其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108.
[7] 方余平,王金灿,肖紫燕.世界男子乒乓快弧类双胜组合发抢特征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43.
[8] 杨青,张辉.BP神经网络和多元回归方法在乒乓球技战术能力分析中的应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1):78.
[9] 张辉,刘炜,卢进菊.对抗性项目技术效益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9):45.
[10] 苏丕仁.走出误区:学习徐寅生、李富荣的讲话有感[J].乒乓世界,1994(1):15.
[11] 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8.
[12] 唐建军.乒乓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3] 国家体育总局《乒乓长盛考》研究课题组.星光灿烂四十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6.
[14] 张辉,戴金彪,史芙英,等.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技战术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67.
[15] 徐君伟.规则改革背景下乒乓球三段指标评估法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6):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