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再超
摘 要: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更加成熟、理性。文章从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定位、阅读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两方面,研究初中语文“多元开放、激趣阅读”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探索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3-0023-01
阅读可以增加人的见识,阅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素养,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境,阅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机会,可以开阔一个人的视野。本文从以下两方面对初中语文“多元开放、激趣阅读”的策略进行研究。
一、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定位
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的课堂教学内容,它的学习方式包括了听、说、读、写。这些方式看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远没有那么简单。比如读书,多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书卷气,提高一个人的修养,能够时刻保持心静如水的状态,保持心淡如菊的心境。读书是一种途径,是提高人修养的途径,也是涵养内涵的摇篮。读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可以洗涤一个人的心灵,为一个人打开一个与众不同的新世界的通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回自我,并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二、阅读教学融入课堂教学
(1)理性化地阅读。阅读一篇完整的文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过人的耐力。阅读可能是有趣而生动的,也有可能是晦涩难懂的,更有可能是乏味而枯燥的。无论怎样,学生选择了阅读,就要拥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就要有付诸情感的觉悟。阅读培养的不只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要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它呈现给人们的不是那恬淡幽静的田园生活,也不是那祥和安乐的居民。这样,学生会带着目的去阅读,如为什么桃花林最后消失不见了,那个人真的看到了桃花源还是桃花源只是他自己的一个向往,等等。在阅读这篇课文前,学生要掌握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充分地了解这篇文章,从文章中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设计这些情境,作者写这些与他要表达的思想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能用未知的神秘来调动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
(2)对阅读的探索。在探索的道路上,人们也学会了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面对阅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边读着前人的文章,一边酝酿着自己的情感,让阅读不再局限于书本之间,而是让阅读活跃在我们生活当中,让阅读不再那么枯燥无味,而是让阅读变得生动起来,改变阅读单一的方式,用多种方式去阅读。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诗时,教师可让学生们进行一场特别的诗词朗诵比赛。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比赛中、在这种情感交融的朗诵中,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诗的内容,更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多举办一些课外知识竞赛等,以此来增加和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励学生更广泛的阅读兴趣。
(3)无拘无束地阅读。每个人对阅读的内容理解不尽相同,阅读的心态不同,在阅读中得到的心得体会就会有所不同。对于阅读,大家不必拘泥于他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理解,要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角度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一是多重意义的阅读。众所周知,漢语具有多重的意义,同种意思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当学生对文章中深层次的语言表达不理解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将句子转换,变成学生能看得懂、能接受的语言文字。文字间的相互转换和相互对比也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起学生心灵深处对文字的震撼。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可以滋润一个人的心灵,将人的心灵提升到一个超然的境界。二是身临其境地阅读。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诗词时,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带入诗词的情境中,想象自己站在群山之巅,顶着刺骨的寒风,面对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这样,能让学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感受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境和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4)阅读——情感的寄托。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学生们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体验一边创造,文章的内容就跃然纸上,何须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创作思维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情感和创作力,巩固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当你心情不好时,阅读可以使你暂时忘记所有的不愉快,改变你的心情,甚至改变你的心境。当你心情好时,一个好的心情可以改变文章的意境。
三、结束语
总之,不论学生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读书,带着怎样的目的去读书,都希望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是真诚的、认真的、积极的。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有的阅读模式,享受到时阅读带给自己的美好的体验,不仅能丰富阅历,而且能提升素养。阅读是一种乐趣,学生可以一边阅读一边享受;阅读也是学生与别人进行交流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既可以了解别人也可以认识自己。
参考文献:
[1]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刘治富.多元智能理论的本土化应用[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