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化,支雨雪,李贳钊,鲁利群,张 璨
(1 成都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1262721400@qq.com; 2 成都医学院教务处,四川 成都 610500)
职业认同是以知识技能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对本职业的认知、情感、期望和承诺,并将这些心理活动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在日常行为决策中以其为优先[1]。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是指对自己将来所从事医生职业及将要扮演医生这个角色的态度,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起点也是生涯发展的核心和成功的动力源泉,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职业认同的重要性[2],儿科医疗现状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儿科学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养成的必要性。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14岁儿童已超过2.2亿人,全面放开二孩生育后[3],预计每年新增的出生人口约为300万,同时,我国婴儿死亡率近7年来下降了7.8‰(截至2016年)[4],因此,我国儿童人口还将会大幅度增长;而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约为 11.8 万人,与儿童人口数量相比为0.43∶1000,而当前国际儿科医生与患者的同行标准是“千人一名”[5]。因此,我国儿童人口数量与儿科医生配置比例严重失衡,儿科医生的职业认同情况不容乐观。
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报道显示,每年冬季为流感病毒的高发期,而且儿童属于自身免疫相对较弱的群体,各儿童医院及妇幼保健院都出现了儿童患者剧增的现象,儿科病例数上升幅度较为明显,多家医院儿科日门诊量超过千人,夜间急诊患者飙升到300多人,其中90%以上儿童患者为呼吸道感染。根据天津市卫计委报道,2017年冬季流感提前了2~3周左右,除了有乙型流感,还合并了甲型流感的几个亚型病毒的感染,部分患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支原体等感染相叠加,导致儿科发热呼吸道症候群病例较往年有大幅度增加[6]。
为了应对就诊高峰,儿科医护人员几乎放弃了轮休日、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全员24小时接诊奋战;且儿科在检查和用药上,都有许多限制。儿童表达不出来,很多时候医护人员需要哄着孩子配合就医,往往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年每家医院有2名儿科医师离开岗位;与医疗机构执业(助理)医师相比,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日均承担的门诊人次数是后者的 2.4 倍,年均承担的出院人次数为2.6 倍。由于受专业特点所限,无论儿童医院或是综合医院的儿科,基本都难以“自负盈亏”。儿科医生的工作现状,使得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儿科医生工作意愿不强。长期以来,儿科医生面临长期超负荷工作、医患矛盾多,却收入低的现实困境,导致越来越多的医生及医学生不愿意从事儿科工作。
医学生对本专业的态度是积极或是消极首先应取决于该生选择专业的动机,如自愿选择的易形成积极稳定的态度,相反有可能形成消极被动的态度[7]。在全国27所招收儿科学专业的医学院校中,均为省属院校,2017有14所为本科二批次录取,而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几乎均为本科一批次录取,在选择儿科学专业的学生中虽多为自愿,但却是由于成绩不太理想读不到临床医学专业或儿科医生比较好找工作等因素而致。正因为儿科学专业的选择多出于无奈或消极状态,所以他们在对儿科学专业的态度表现不稳定,易受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影响,思想动态易随周围社会舆论的变化而波动,专业思想从而不坚定,严重影响儿科学医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他们未来职业的素质基础。
专业认同可以有效地预测学习投入,投入的越多便越容易获得成就感;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自身学习能力情况以及自我专业适切度的评价同样会影响其在专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将所学专业的认识、理解和态度作为专业教育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对专业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便成了影响学生专业思想的重要因素[8]。在社会的传统观念下,大众对医生的期望值偏高,医生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任何疾病在医生的治疗下都应该得到好转或痊愈;在现实状态下,医院儿科门、急诊及住院患儿爆满,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儿科俗称“哑科”,儿童常不能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儿科医生不仅需要向家长详细询问病史,还需通过仔细的查体观察得出判断。在这种观念和现实情况的影响下,儿科学医学生职业认同受到严重打击,不利于对儿科学医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
根据2016年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到2020年力争使儿科医师达到14.04万人以上,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2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规范的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千名儿童床位将增至 2.2 张,每年为基层培养 5000名人才,基本满足儿童医疗卫生需求[9]。随着社会的发展,二孩政策放开,社会对专业儿科医生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缺口近9万。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到“加强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同时又将“5+3”制度化、目标化。按照教育部要求,2020年每个省至少1所高校要开设儿科本科专业,38所高水平医学院校增加儿科专业研究生招生数量,到2020年在校研究生规模力争达到1万人[10]。目前,2016—2018年全国仅35家医学院获批儿科学本科生招生资格,招生人数大概在1500人左右。而儿科学专业的重新招生,使本专业学生对未来的职业产生迷茫;将来是否都需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否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是否与临床医学专业统一标准等问题使同学们产生不同程度的担心,甚至焦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医学人文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儿科医生职业认同度相对其他临床科室普遍偏低,各医学院校在儿科学医学生的培养上,面临着迫切的要求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未来的发展状态不确定加重了其对未来职业的理解偏差,且相对临床医学专业来说,儿科学专业的学业压力更大及培养要求更高使得医学生学习中表现出消极情绪,对未来迷茫失望,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使其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期望越来越低[11]。
因此,提升儿科学医学生的职业认同,科学合理对儿科学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不仅可以避免儿科医生的人才流失,还能缓解儿科医生与患者家属之间的矛盾。在儿科医生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各医学院校应明确提高职业认同的迫切要求,强化儿科学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这将对于提高医学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国家医疗机构对儿科医生的需求,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要紧紧围绕加强儿科医务人员的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改革、防治结合提高服务质量等关键问题,系统设计改革路径,切实缓解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的实际问题,是医学生职业发展水平以及能否取得职业成功的预期,同时是其对医生行业本身的大环境的看法以及对个体在大环境中所能取得成绩的展望有更好的预期。
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行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也在改革中不断修订完善,但是医学教育相关制度未能与医疗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仍有部分细节正在逐渐落实状态;学校管理者及专业负责人应把握好宏观政策,研究医学教育规律,促进医学教育改革,严格科学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对儿科学专业医学生进行教育宣讲,做好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其职业认同。
职业认知是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性质、意义等的认识以及了解的程度。作为儿科学专业的学生,其应掌握从事儿科医疗实践工作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态度,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为毕业后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教育占据了大学生日常学习时间的绝大部分,而学校的日常教学既是实施专业教育的主战场,同时也是执行专医学人文教育的主渠道。
了解医生职业的本质是什么,医生职业环境如何,医生职业的价值和社会地位等是医学生强化职业认知的主要目标。专业思想不仅局限在对自身专业的价值认识,它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是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受其调节和制约。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可结合儿科学专业实际和当前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学,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见习,利用专业思想开展教育,把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对儿科学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热情。同时,专业教师也可以结合专业知识教育,按照该专业的基本要求,严格要求学生,使其在切身体验和耳濡目染中不断强化职业认知。
职业情感指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情感投入及职业给个体带来的情感体验。在宏观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个人修养和民族内涵的集中体现;利用媒体宣传和社会舆论普及基本的医疗知识,传播儿科医生正能量也相当重要,不但有利于提升全民基本健康知识水平,同时还能缓解医患环境的压力,更利于儿科医生执业。
在微观上,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和专业思想教育的第二课堂,它对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专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儿科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育人功效,强化学生对专业思想教育的感性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明确使命和责任,从根本上渗透职业情感,从而解决儿科学医学生的职业认同问题。
医学生人文素质即医学生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医学生自身的潜在性、发展性特点,发挥其主体的内在潜能,以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体系。
职业价值观即医学生对医生职业价值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评价,亦即价值观在医生职业上的体现。医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人文素养,而且对培养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促进专业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提高医学生职业认同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