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梓岑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城市薪金待遇的优厚与农村劳动力的过剩,造成了农村人口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基石,但由于经济等条件限制,导致了他们的子女多数都被留在了农村上学,长期的缺乏家庭教育,加之学校教育观念的落后,让这些正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时期的孩子,在心理、生活、学习等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
(1)不满情绪高亢。由于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在心智方面孩尚未成熟,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对父母的“抛弃”存在不解,他们通常只会想到,是父母的能力不足,导致了家庭生活的窘迫,迫使他们的分离,故而常常会产生怨恨的念头,更有甚者,会因之而产生嫉妒心理,看到正常家庭的孩子后,对社会产生极度不满的情绪。
(2)行为举止反常。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又大多对自己的孙子、孙女过度宠爱,使得缺乏监护的他们,极易产生错误的认识,常常会在缺乏管教的情况下,做出违规、违纪的行为,而自己却不以为然,而这些行为不会被同伴们接受,甚至会疏远,更会让他们产生不屑的情绪,最终与众人背道而驰。
(3)人生价值观的偏移。由于长时间无法陪伴孩子,大多数父母都会给孩子一些经济弥补,但殊不知,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的是父母的陪伴,长时间疏于管教会让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移,据一项相关的调查显示,在小学、初中阶段辍学的农村学生中,有一多半均是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让他们这一群体目光变得短浅,没有了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基本都会早早的辍学,出去打工。
(1)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儿童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孟母三迁、三娘教子”等典故便可看出,而在现阶段,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由于生活的需要,经常会很长时间不回家,从而导致了孩子的监护缺失,而仅有的沟通也大多是通个电话,问一下身体及学习情况,很少会涉及到孩子的心理问题,这让很多孩子都将心理话憋在心理,久而久之,性格变得孤僻,行为也变得异常。
(2)教学理念的偏差。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但由于农村地区师资力量的匮乏及教学任务的压力,让学校无暇去顾及孩子的心理健康,纷纷将师资力量投入到学生的成绩提高上,在这些农村地区,很多时候,学习成绩才是判断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而那些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则会在这种观念下,一点点被边缘化,成为影响学校升学率的劣等生,最终过早的辍学,步入社会,继续延续着父母的生活。
(1)父母做好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虽然父母长期在外,但是现在通讯设施非常便利,因此,家长可以利用手机、电话、电脑等设备,与孩子及老师多进行思想沟通,在与孩子平时的谈话中,要涉及到学习、生活、心理等等,以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和无助感,除此之外,要经常与孩子的班主任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通过与班主任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到孩子的情感动态,进而对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2)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德、智教育。应树立正确的智育、德育平衡发展教育理念,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思想健康,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将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标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中,以此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这样,便可以在他们心理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疏导,确保其健康成长。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继续推进,进程务工的农民会越来越多,而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会继续增加,因此,对于这一特殊群体,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加大关注力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国家建设的可造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