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看以防为主的应急管理与灾害预测

2018-01-31 15:02赵阿兴
中国安全生产 2018年6期
关键词:恢复能力灾体防灾

赵阿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号召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为了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了原来分散在13个部门职责的应急管理部应运而生。这也是笔者在发表的论文《对我国减灾战略的几点建议》中提出的“建立管理国家紧急事物的职能机构;设立防灾科研和教育基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协作;尽快成立灾害信息情报中心和进行必要的救灾物资储备”夙愿以偿,得以实现。

做为国家层面的应急管理部门,应当从灾害特点的理论研究和损失构成两方面,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在巨灾的救助面前,国家永远是坚强的后盾。但是,无需讳言,在防灾减损方面,特别是形成制度和社会公知的防灾减损法制建设与科普宣传方面,我国和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灾害损失的构成与结果考量,假设即便我们能够做到100%地准确预测到灾害的发生,何况以现在的科协技术水平还远远做不到,譬如滑坡、地震、泥石流以及爆炸、火灾等,也仅仅是能够减少人员的伤亡,而不可能阻止灾害事件对于现存财富与社会秩序的破坏。

所幸,中国学者发现总结出了揭示现实社会对于某种灾害损失的可容忍程度的上限,即灾害损失阈值,为应急管理的行政部门从理论上指导构筑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制度法规顶层设计提供了基础。灾害损失阈值是从灾损率的比例演化而来。灾损率受危害强度、承灾体的脆弱性、对危害的防护程度以及承灾体在灾后的恢复能力4个维度影响。综合考量承灾体的灾损率,揭示可接受或者可容忍的灾害损失程度。这个可以容忍的临界值就是灾害损失阈值。灾害损失阈值在数学上表现为阶跃函数的特点,受危害强度、承灾体的脆弱性、对危害的防护程度以及承灾体在灾后的恢复能力四维度因子的影响。所以,从以防为主的角度,无论是增加对危害的防护程度,提高承载体的脆弱性,还是提高承灾体在灾后的恢复能力,都可以提高灾害损失阈值的大小,从而抗御更大强度的危害。换言之,在地震灾害的防御中,建造更加结实抗震的构筑物,就可以极大程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这比准确预报地震、或者提高防震减灾知识与自救能力,都更加重要。

从灾害经济学的角度考量,最佳的危机管理就是预防危机的发生。灾害损失评估理论的测试报告显示,防灾防损的投入产出比是:投入到防灾防损的10元钱,抵得上救灾的100元钱,更抵得上抗灾的1000元钱,甚至相当于灾后重建的10000元钱。树立起“防灾防损就是增产”和“减灾能力也是生产力”的经济观和价值观,并以此为统领,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意识,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将有助于彻底改变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轻事先预防、重事故救援、叹损失无补”的倾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如何发挥好应急管理部的组织协调指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应该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的过程。就目前而言,防灾规划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风险防控尚在路上,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更显不足。

倘若能够充分发挥社团组织,譬如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第三方平台在国际合作、智库引领、理论研究、人才聚集、科普宣传、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法制保障、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守正出新、不断超越,编织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众安全预防和防御网,提高全社会的灾害损失阈值,一旦灾害发生,能够将受灾损失降到最低,最大可能地保护生命与财产安全,也许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办法。

猜你喜欢
恢复能力灾体防灾
常见园林植物对NO2胁迫的耐受性及吸收与恢复能力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基于三元链式传递结构的区域旱灾实际风险综合防范机制分析*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灾害脆弱性相关概念探讨
不同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及评价
西南地区承灾体数据采集与动态更新系统1
“沪港通”开始全网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