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平,张 双,杜 倩
(天津254医院神经外科,天津 300142)
延续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理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护理干预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及家庭层面的新型护理模式[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携带管路出院后的延续护理[2]对于患者在家得到规范管理,减少肺感染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患者庭经济负担,节约了医疗资源。对此,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我院神经外科32例重型颅脑外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减少回归家庭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并提出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观察组32例病人,均为我科重型颅脑外伤行气管切开患者,病情稳定后带管出院。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6~65岁,平均35.5岁。脑干损伤2例,脑挫裂伤12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4例,硬膜下、硬膜外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对照组24例,也为我科气管切开带管出院患者,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6~67岁,平均34.9岁。脑干损伤1例,脑挫裂伤9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4例,硬膜下、硬膜外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两指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入院时经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ing,GCS)量表评分,所评估分值均小于8分。
因患者出院后居住在家,因此判断是否肺感染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依据:(1)近期是否出现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2)发热。(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音。(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有核左移。(5)胸部x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5项,可建立诊断。
1.3.1 出院前培训:将出院教育贯穿于住院-出院全过程中,于出院前3天由责任护士对家属进行理论及操作培训。通过培训让患者家属对气管套管放置的目的、意义及长期留置可能导致的并发症有全面认识,同时训练家属能够掌握套管的固定、套管清洗消毒、吸痰操作等项目。
1.3.2 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告知用药、复查内容、饮食等注意事项,并发放气管切开护理操作手册,发放爱心联系卡。
1.3.3 依托医院客服中心,科室建立回访小组,对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并建立个人护理档案,建立多途径随访管理[3],与气管切开患者微信群,同时邀请有经验的家属在微信群里做经验介绍,利于经验分享,增进医患,患患感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遵医依从性。回访小组成员定期上传气管切开护理相关知识及健康提醒。客服中心依据科室设计服务内容于出院后第2、7、14、30天进行随访并做好记录。
1.3.4 环境监控,要求家属做好家庭环境管理,室温在21~22℃,湿度在50%~60%。控制好室内的温度、湿度并进行记录。定期开窗通风,有条件者定期进行紫外线空气消毒[5]。
1.3.5 气管套管护理管控 为防止气管切口的感染,家属做好内套管的清洁消毒工作,并进行气道湿化,用30ml0.45%生理盐水[6]+30mg盐酸氨溴索进行气道湿化,以利于痰液排出,减少肺部感染机会。如出现切口处红肿、咳嗽发热、痰多、有颜色及气味的改变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不能擅自给予消炎药治疗,必要时进行痰培养,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理药物治疗。
32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带管出院患者采用社区-医院延续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出院32例,1例发生肺感染,发生率(3.12%);对照组24例患者当中3例发生肺感染,发生率(12.5%),两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重型颅脑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机体消耗大,身体抵抗能力差,导致呼吸道清除细菌的功能降低;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失水量达800ml/d,气道粘膜干燥,家庭护理不到位,痰液不易咳出,容易引起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是气管切开患者一项常见的并发症。对于带管出院患者,套管的护理是否得当,与肺部感染密切相关。我科根据医院-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依托医院客服中心,采用多途径随访管理,能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有效地建立良好的应对方式和自我管理,使患者在家治疗期间得到管理,对疾病的预后起到改善作用[6],大大减少了气管切开带管出院患者肺感染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