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杨,孙晓运,王 华
(1.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原机关门诊部,北京 100120;2.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魏公村干休所门诊部,北京 100081;3.陆军通信训练基地学兵训练一队卫生队,北京 102400)
糖尿病与甲亢同属内分泌系统疾病,多为自身免疫异常加之环境、情绪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临床上糖尿病、甲亢伴发的并不少见,但许多糖尿病患者往往将身体上出现的不适误认为是糖尿病所致,没有引起重视。一旦甲亢确诊后精神压力大,无所适从,给治疗和护理增加一定的难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糖尿病、甲亢等慢性病的防治战场已由医院转向社区[1]。2013年我科治疗1例患者,确诊后,经积极治疗与个性化护理,患者检验指标正常,病情稳定,现报道如下。
患者 杨某,女,77岁,企业退休领导,于2013年5月在我部查体时发现空腹血糖12mmol/L,一周后复查空腹血糖10mmo/L,餐后2小时血糖15mmo/L。本人无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疲乏无力等典型症状,拒绝服用药物。坚持个人饮食节制,和加强运动量等措施。在儿女及亲人的一再劝说下,于2013年10月入院检查治疗。经检查血糖变化不大,确诊为2型糖尿病早期,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显著。出院后口服达美康,血糖控制效果好。体重由57公斤下降至45公斤,明显消瘦,脾气大,经常起急。家属认为是患者饮食及运动过度,多方劝说无效。联系专家门诊,经检查确诊为甲亢。患者情绪一度低落,一直控制很好的血糖也波动很大。经过我科有步骤有系统的个性化护理,该患者目前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已不再服药;甲亢治疗的长期口服药甲巰咪唑片,只需半片/日。
由于近年糖尿病发病率增高,内分泌科门诊医生工作量大,顾不上对患者的病情“刨根问底”,以致一些伴发的躯体疾病未能在早期得到诊断和治疗。因此我科专为该患者制订了健康手册,护理人员每月两次为其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讲座,每周到家中家访,详细询问患者近期机体是否出现哪些异常,以及患者近期关注的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并做好记录。将患者的这些主诉整理成简单扼要的护理记录,按日期贴好化验单,提醒患者定期静脉抽血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及甲功,在有变化的部位红笔标注,就诊时方便医师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我科专为该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用药情况。护士与患者接触最为频繁,最能了解患者的需求[2]。在患者的言谈举止中,往往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有些是患者及家属忽视或没有意识到的。对于患者执行医嘱的行动力实施监督,保障医嘱被切实执行,以及执行后的效果予以小结,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医师。该患者被主治医师称为模范病人,医患关系融洽。
患者初被确诊为糖尿病时,心理上已遭受打击,后又被确诊为甲亢,双重的打击使患者难以承受,极不配合,甚至一度想放弃治疗。良好的护理关怀可增加患者的希望,并促进疾病痊愈[3]。适时的心理疏导不仅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也舒缓了心理上遭到的双重打击。我科护理人员坚持在良好的环境和气氛中与患者谈心聊天,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同时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同类疾病控制良好的成功病例,鼓励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
护理人员整理出关于糖尿病和甲亢的文字资料,逐一为患者讲解,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了解此类疾病目前的治疗现状。鼓励患者收看正规电视养生节目,作为对自身疾病认知的补充。
如每日推拉胰腺,从胰头到胰尾,再从胰尾到胰头,各100下。边走路边拍打大腿内侧的血海穴;双脚轮流搓足内侧的太溪穴。每日坚持敲打这些穴位,睡觉前按摩足部的胰反射区,并配合每天的全身按摩,效果显著。
为患者制定食谱保证营养,每天早餐有牛奶,煮蛋;午餐有少许肉类,患者以前吃素。定时定量饮食,七分饱。运动方面,首先坚持饭后40分钟到室外走路,每次不少于40分钟。其次由单纯的走路,扩展为专为其设计的运动操,并配有伴奏音乐。嘱患者坚持在晨起喝水如厕,克服便秘顽疾。
鼓励家人亲戚朋友多关注患者,尤其是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视频通话也可以。有时间在患者身体许可时,一起出去散心,保持其精神愉悦,提升其幸福感。
糖尿病和甲亢均是与免疫调节异常有关的常见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两者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互相加重。因此需要加强患者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使患者对疾病的控制有信心,并且能主动参与到疾病的治疗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层面、心理状况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对其进行了系统化的个性护理,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还应重视患者以后的延续护理,继续随访,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