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诉求*

2018-01-31 00:44徐玉梅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刘 明,徐玉梅

(潍坊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室,山东 潍坊 261053,liuming28098@163.com)

1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时代意义

1.1 重释健康概念,丰富了医德教育的内容

长期以来,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开展主要围绕关心患者、热爱生命、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等核心内容展开,医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医患双方关系和谐。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让我们对健康概念和医学目标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医学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人们对医学的希望也不仅限于祛除疾病,而且希望通过基础医学研究、预防医学介入、临床医学保障、康复医学与临终关怀参与、卫生事业的组织管理改善,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这种新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赋予医学后,让其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价值,也让广大医务工作者身上担负的社会道德责任比以往更加受到重视。为了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需求,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内容也必将由单一的医生道德准则扩充到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都应遵循的,包括环境道德、人口道德、社会道德要求在内的完全道德要求,由仅仅关于善的理论,关于义务的理论而发展到包括公益的理论[1],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还将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

1.2 聚焦社会全面发展,指明了医德教育改革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进入新阶段,这为医德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两个新方向。第一,改革要聚焦医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在医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是医学生完成价值内化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医德教育凸显的阶级性和实用性常常遮蔽了其根源于人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旨归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忽略了只有通过现实的个人作为中介才能发挥其有效性,只有实现个人价值功能才足以为其必然性存在提供支撑这个问题。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需要,将医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取向。第二,改革要聚焦社会稳定与发展。社会是人与人结合起来的关系性存在,只有将社会关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整合起来才能出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医德规范是诸多社会关系整合规范中的一种,医德教育是医德规范传播和构建的基础,对维护社会和谐和促进医学生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医德教育的目标也要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依托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围绕构建健康中国必需的医德支撑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做文章是医德教育改革发展应遵循的基本方向。

1.3 理顺体制机制,为医德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

医德教育是一个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运动过程,在这个复杂过程中,教育者所提供的医德规范要求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影响都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上。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中,这两种影响具有高度一致性,然而在现实中,二者所带来的影响往往不一致,甚至出现矛盾。这种矛盾往往会削弱医德教育的效果,导致医学生在运用医德理论指导具体医疗实践活动时产生困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关于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政策、建立药品供应和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以及依法保护医务人员权益等具体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有利于理顺、协调、改善医患关系,改善医疗卫生行业相关人员的从业环境,有利于增强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形成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为医德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 健康中国战略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诉求

2.1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应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人民为中心,健康是根本。党和政府深刻把握人民群众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出了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涵盖“全体人民”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如此坚定的表述,透出对健康全覆盖的决心,凸显了人民的中心地位,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人民健康守护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应当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和医学教育规律,切实履行大学功能和价值追求,服务人民健康,服从服务国家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在医德教育中凸显“人民中心”“人民健康中心”理念,并将此贯穿到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2.2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应培育健康道德观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随着医学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医疗环境,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社会和医学的发展,让人们对健康权利和健康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入,也为健康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健康道德是人们在抵御疾病,增进健康的实践中形成的,通过协调医学与社会的关系,以维护人们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的行为规范总和[2]。健康道德涉及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环境、资源分配方式、人口数量与质量、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自我保健的道德、医疗资源公平公正分配的道德、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人人享有的道德、调整人口数量和质量的道德等,人道主义精神仍然是其核心和基本原则。“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提出大健康的发展理念,把“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认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大提升了“健康”的道德价值和地位。在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群体中积极培育健康道德观,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是健康中国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时代诉求。

2.3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应强化人文关怀

健康生存是人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是医疗卫生事业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医学本身就是关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学科。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疾病治疗以外的、关乎人性的温暖与帮助。即给处于疾病痛苦中的患者以符合人性的待遇就是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3]。疾病以及疾病所带来的痛苦经常让病患群体出现疾病以外的隐喻和思考,这使得他们对人文关怀的需求强烈而迫切。然而在具体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只见疾病不见人,忽视对病患群体承受疾病带来的心理痛苦的关注;个别医护人员对患者和生命表现出的冷漠和麻木等,很大程度上压抑了病患对人文关怀的需求,当这种压抑超过病患所能承受的上限时就成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诱因。“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健康中国战略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出的明确要求。医护人员是医疗过程的重要参与群体,是对病患群体实施关怀的主体。高等医学院校是“立医德,育医者”的主阵地。坚持医学与人文相统一,教育广大医学生遵守医疗技术使用的道德规范,为患者提供便捷有效的医疗服务,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尊重患者权利,倾听患者诉求是高等医学院校的职责所在。

2.4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应加强国际合作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实施中国全球卫生战略,全方位积极推进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这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人文交流,支持相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提升健康领域国际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4]。加强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离不开适应我国社会需求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做支撑。在思想上注重学生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加强国际交流沟通能力与跨文化理解能力教育,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差异,能够在国际文化背景和多元价值追求中交流沟通思想,能够以国际视野从维护全人类健康的广阔角度出发判断事物,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与合作是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提出的新诉求。

3 基于健康中国战略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改革的建议

3.1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个体与关注全体并重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意味着以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疾病治疗为导向的希波克拉底模式正在向以健康意识、主动干预、生活品质为核心模式转变,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成了医学发展的价值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以治愈疾病为中心转变为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的对象也将由作为个体的病患向拥有迫切健康需求的全民转变。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重点应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强化医学生“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拥有尊重人民、关心百姓疾苦、珍惜群众健康的情怀,努力做到关注病患个体与关注人民全生命周期健康并重。

3.2 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做到技术与人文同行

医学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统一的科学,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术是守护人民健康的关键,适当的人文关怀则让医疗活动饱含了对人生命的关注、情感的关切、心灵的安慰和人的发展的考量。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生培育过程中应当以人文教育为核心,让技术与人文同行,将医学内在的人文精神点亮。第一,应当加强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的设置,有选择的开设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沟通技巧、医学基本礼仪等课程,以此来拓展医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的广度,为进一步提升医学生人文品格打下基础。第二,应在医学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人文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培养医学生热爱生命、关心患者、尊重患者的品质和精神[5]。第三,应努力实现与医疗机构医德教育系统之间合理有效的对接整合,探索全新的医德教育理念和医德教育模式,形成整体的医德教育合力。

3.3 强化时代观教育,做到传统教育与时代教育同步

“医乃仁术”为特征的医学价值观和以“大医精诚”为导向的职业价值观,是传统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医德思想的核心内涵。传统医德思想经过不同时代辩证的继承发展到今天依然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塑造医者形象、促进医学发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任何道德体系的产生都是应特定时代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产生了诸多新诉求,这些新诉求必将会引起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体系的新发展。医德作为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服务于新的时代需求。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应当强化时代观教育,做到传统教育与时代教育同步,借助传统医德的德性伦理特征和传统医德济世救人的实践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4 注重实践能力培育,做到认知与实践同向

医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医德品质的医务工作者,此处的良好不仅指具备系统的医德理论知识、诚挚的医德情感、坚定的医德信念,而且指具备以医德理论指导医疗实践活动的能力。高等医学院校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学生医德理论指导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一,应充分利用见习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伦理思辨能力。由于学生见习实习医院相对分散,可以搭建网络平台,创建“医德伦理”讨论社区,鼓励学生把见习实习中遇到的伦理困惑公开发布,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最后由专业教师根据讨论情况予以正确引导。第二,应与见习实习医院协调共建“病房伦理小组”,由学校委派专业伦理教师定期赴医院组织学生讨论见习实习环节遇到的道德难题,并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模拟来对学生进行考查,记入见习实习成绩。第三,尽量将学生参与的医德相关的公益活动与学生各项考评脱钩。参与相关公益活动有利于间接培养医德,但是一旦将活动与考评挂钩,就容易将功利引入公益,导致学生行为上的扭曲,应从端正学生动机入手,切实让活动发挥育人的作用。

3.5 加强交流合作,做到坚持与借鉴统一

由于知识、技术和资金的跨国界流动,医学卫生人才与患者大量跨国迁移造成了全球性的相互依存,也给各国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高等医学院校是医学人才成长的摇篮,但全世界只有中国、印度、巴西、美国四个国家各自拥有的医学院校数量超过150家,有36个国家无一所医学院校。由于医学教育机构数量不足且分配不均,有能力的国家必须担当国际道义,为守卫世界人民的健康输送具有国际情怀的医学专业人才。实施中国全球卫生战略,全方位积极推进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健康中国的题中之义,高等医学院校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情怀。一方面,应当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医德教育的有效做法,做到借鉴和坚持相统一;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来华医学类留学生的医德教育,凝练出一套超越民族、宗教、地域差异的伦理价值体系,用于指导留学生的医疗实践活动;最后,培养医学生的国际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全球医疗卫生工作队伍中的一员,能立足本地工作,胜任以患者和人群健康为中心的卫生系统工作,为世界上医疗卫生资源紧张的国家和地区输送无国界医生。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