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翠,徐玉梅
(潍坊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室,山东 潍坊 261053,liucui20050116@126.com)
健康是人民的共同追求,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行,是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医学生是未来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来源,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使命。医学是一门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职业,因此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不仅有助于医学生自身的健康,而且影响着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中国的发展。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是培养医学生对自身生命本质及价值的自觉认知和正确判断为目标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长期性、渐进性的特点。所以,结合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特点可以采用融渗式教育的方式。融渗式教育是由国外兴起的一种伦理素养教育方式。1991年,Ashmore等人率先推动全面性的融渗式专业伦理教育[1]。其后,日本、英国及中国台湾地区都开始推行融渗式教育。美国的生命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运用不同学科和不同课型相互渗透的方式展开,同时还辅以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渗透,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英国生命教育主要通过主辅结合的系列课程推动,强调把生命教育渗透在各类学校课程中。日本的生命教育将其渗透到道德教育、健康教育及安全教育等内容中,旨在提高学生的精神生命[2]。所谓融渗式教学是将一些重要的观念或价值观,通过化整为零的办法,融入基础及核心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经由课程贯穿,以渗透方式传输给学生[3]。医学生生命观的塑造和形成不但需要长期的学习,而且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而融渗式教育可以将生命价值理念渗透到医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健康中国战略要求转变卫生发展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构建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4]。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责任,因此,人民健康战略目标的实施需要医学生在其未来职业领域发挥作用。
当前,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其未来的职业行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基因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冲击了原有的生命价值观念,使得部分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过分注重对疾病的诊断,忽视了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需求,忽视了医学的人文特性。
当前的医学教育虽然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但是医学生生命观教育大部分仍然是孤立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育,这种教育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缺少教师对医学生生命观现状的把握,因此这种传统的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仅仅达到了对医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而缺少对医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医疗卫生行业中,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健康的生命价值理念,用以指导医疗行为和人民的健康发展。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目的是要把生命健康的价值理念融入医学教育中,通过融渗式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接受生命健康的价值观念。根据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医学教育要培养具备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的各类医学服务人才,对医学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整合设置,使医学生明确各专业在医学健康服务领域的地位,使医学生在毕业后能适应健康中国的发展要求。同时,医学教育要根据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符合社会健康服务的要求,医学要与医疗服务、康复治疗、养老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为一体,促进健康中国事业的发展。
医学是一门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学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责任就是“维护人类的健康”。医学生生命观融渗式教育重点在于把生命观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不断激发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价值追求。医学生应该由个体对生命的追问上升到个体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由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上升到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责任认知和使命担当。医学生只有把“追求人民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才真正寻找到未来从事医学事业的动力源泉。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目标是指医学院校开展生命观教育实践活动,并引导医学生生命观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要求。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在于培养医学生的生命伦理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认知能力、生命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伦理实践能力。生命价值观是生命观的核心,医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行为是由自身的生命价值观念决定的。而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他们对待患者群体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融渗式教育通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把生命观教育的内容和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整合医学教育的资源,不断提高医学生的生命认知水平,同时培养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最终提高医学生的生命伦理素养。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行,要求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医学生。因此,医学生生命观采用融渗式教育不仅符合医学生个体的学习要求,同时也符合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医学生生命观融渗式教育是指将生命认知、生命健康、生命关怀等生命观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医学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中,通过精神的传递和思想的引领以及氛围的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学生。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内涵丰富、内容复杂,其教育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需要受教育者理解和认可教育内容和观念,并且成为自身的生命价值判断标准。因此,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是一个长期化、系统化的教育过程,如果缺少融渗式教育,仅仅依靠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医学生生命观融渗式教育具有隐蔽性。生命观融渗式教育通过把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医学专业课程中,通过在教学中的案例设计和引导,结合医学临床实践引领医学生思考相关生命问题,目的是培养医学生运用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一方面减少了空洞的教学说教给医学生带来的排斥和反感,另一方面通过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提高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融渗式教育是将医学生生命观教育融入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在低年级,医学生接受专门的生命观教育,教育者引导医学生形成对生命观的基本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在学习过程中,医学生可能会经历社会价值要求与自我价值认知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引导医学生深入思考“医学生应该追求怎样的生命价值观?”“怎样的生命价值观才有益于人民的生命健康?”等问题。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阶段,这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直面生命价值追问,他的价值选择来自于内心的价值追求和外在的社会价值标准。在临床实践中,融渗式教育也由理论教育转向实践教育。临床教师的临床诊疗行为对医学生起到直接的教育引导作用。在实习阶段,医学生需要自主做出符合社会生命价值要求的行为判断。在融渗式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结合临床实践设计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情境,能够引发医学生情感体验和反思,让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生命观的正确认知和价值认同。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经历了理论学习—价值认同—行为实践这样一个过程,它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使得医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能接受生命观教育。这种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单纯理论学习,它加入了医学生的自我价值追问和思考,同时又经过了行为实践,因此,其教育效果远远超过对知识的浅层次认知和接受,教育效果会更加持久有效。
医学生生命观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思想、情感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活动。融渗式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在整个医学教育阶段,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临床实践阶段,教育者的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医学生在接受理论灌输的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要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教育者也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加强与医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医学生形成生命至上的价值判断。在见习、实习阶段,临床带教老师的行为对医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在这个阶段,医学生通过观察临床带教老师的行为,不断调整、完善、规范自己的临床行为。这个过程中,医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医学生生命观融渗式教育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不但激发医学生主动探索“生命与死亡”的奥秘,而且能够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载体。医学生的生命观教育课程是开展生命观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医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不仅承载着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知识体系、价值理念,更体现了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医学生生命观的融渗式理论教育不仅包括课堂内的融渗教学,更要重视课堂外的融渗教学。课堂内的融渗理论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学校需要围绕发展医学健康事业,提高医学生的生命健康观念进行顶层设计,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设计环节,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商讨,确定适合学生要求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
医学生生命观的融渗式理论教育除了借助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借助课外活动这个第二课堂,把生命观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医学生。生命观理论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举办理论讲座的形式。讲座的内容可以是直接针对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也可以是在整体医学观下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生命观教育,目的都是培养医学生的生命健康理念。医学生课外研究项目也是医学生进行生命观理论学习的重要途径。医学生课外研究项目是医学生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研究生命观相关理论知识的载体。医学生自主研究项目的创建,有助于激发医学生学习生命观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自主研究形成对生命观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式。
新媒体以崭新的技术可能性成为生命教育的新载体,同时为改变生命教育的知识架构和实践范式、延伸其覆盖范围、提高其教育质量提供更广阔的平台[5]。医学生生命观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更重要的是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是医学生主体思想活动的结果,任何人不能替代。医学生通过参与渗透有生命情感体验的各种课外活动,更好地激发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发医学生对待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建构正确的生命价值理念。新媒体技术深受医学生的欢迎,因此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举办各种类型的生命情感体验活动,提高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生命教育展览馆,通过学生参与,塑造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比如在清明节参观烈士陵园,缅怀革命烈士,除了对医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之外,还可以引导医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网上瞻仰活动,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如何去判断人生价值。学校还可以利用当前移动设备的便捷性,举办与生命有关的微视频大赛,充分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还可以以生命教育网络平台为载体,广泛传播生命教育理念[6]。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的生命观直接关系着未来的医学健康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发展。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医学生在执业过程中会运用生命观相关价值判断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医学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因此,在医学理论阶段,医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义诊、义务献血、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等,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都体现着医学生的生命价值理念和对待生命的思考。在这些活动中,医学生一方面可以深化和思考自身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活动向社会传递具有正能量的生命理念,提高人们对于生命的认识水平,改变人们原有的一些不科学的观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见习、实习阶段,医学生可以直接深入临床实践中进行医学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医学生可以深入思考自身对于生命的认知,切身体验生命的珍贵,重视生命的价值,维护生命的公平与正义。在这一阶段,医学生主要是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同时通过实践进一步思考自身的生命价值观念,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生命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