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群众艺术馆 通辽 028000)
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来源于现代管理学。在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文化馆作为一个公益文化机构,借用这个概念,是指文化馆得以存在的独特价值,它的不可替代性。那么,文化馆存在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就是其社会审美教育的职能。
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机构,文化馆经历了“民众教育馆——人民文化馆——文化馆”的演进历程。1912年,在南京主导筹建了中国第一个通俗教育馆(1928年改称民众教育馆),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吸纳西方哲学、美学和教育学观点,结合中国现状,提出了“用美育代宗教”的审美教育论。他主张通过民众教育馆对全社会实施审美教育。作为文化馆的前身,民众教育馆从一开始就切中时弊,成为以“情感陶养”为主旨的社会审美教育机构。“社会审美教育”就成为文化馆一以贯之的主体职能。若干年前,全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之始,国家有关方面就明确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就自身独特价值的社会职能,用十六字予以概括,否则对其实行撤、并、改。当时文化馆系统的专家提出的“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实施社会审美教育”的职能表述,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从而保全了文化馆这一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这十六字提法,实际上是对蔡元培创建民众教育馆所倡导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延续和强化。
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发展完美的人格,是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人的智力、品格、情操和体魄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或中心环节在于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可以说,审美教育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它主要是通过运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美的产品和揭示出美的规律,去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审美感受的创造力,形成平衡和协调的心理结构,并间接地影响智力和品德的发展,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在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新人的过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完美人格的塑造其最基本的建构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审美教育。一个全面发展完美的人格心理结构包括认知结构、伦理结构、审美结构,审美教育就是建构人的审美结构,以美的感受为最终目的,美则是融洽了真和善的感性结构,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
如果说真是事物的合规律性,善是行为的合目的性的话,那么美恰好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审美教育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它使受教育者变被动为主动,不期而然地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获得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自由愉悦。所以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释放的性质。”审美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从而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这是“以美启真”;审美又具有自由意志的因素,因而储备了能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道德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以美储善”。这就是说,审美教育有助于认知结构和伦理结构的建立,有助于智力和品德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伦理的人、理智的人,同时也是审美的人。
美育是知情意的统一。首先它诉诸于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美育主要是运用形象思维,以美的形象,美的灵魂、美的境界来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育和其他方式的教育不同的是,它无需外界的强制,不像干巴巴的宣传那样容易使人产生抵触,美育是人能够自觉自愿接受的,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人的,能够对人的深层精神世界进行塑造和提升。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他从里到外,都会散发出一种高尚的气质,他在生活中,就能够自觉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
美育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是具体可感性。它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诉诸于人的感官。美术可以让你看到美丽神奇的画面,音乐使你通过耳朵回荡起美好的旋律,戏剧则调动你的多种感官让你沉醉在综合艺术的盛宴中。文化馆面对的多是基层普通群众,抽象思维较弱,他们更容易接受美育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比如我们基层文化馆站通过快板、说唱宣传党的政策,就比单纯念文件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让我们在气如长虹的音乐舞蹈中,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感受到我们革命前辈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伟大和恢弘!美育的这种独特优势,正是文化馆的优势。
美育把教育性和愉悦性完美结合起来,愉悦性则是美育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说:“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美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寓教于乐,广大群众通过参与我们文化馆组织的各种艺术活动,审美需求得到了满足,获得了精神的享受和审美愉悦心情,就能够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身到生活和事业中。
美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诉诸于情感。审美教育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过程;在此过程中,概念、观念、判断是一方面,体验和情感是另一个方面,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审美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其整个认识过程中都离不开情感的交融。美育活动通过情感参与整个美育过程,形成老师和学生以及教育媒介之间独特的情感交流关系。只有动情、悦情,才能达到对情感美的塑造。
人们总是根据直接情感来评价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使主观的审美趣味与客观的审美标准相符合,让情感升华到理智的高度,塑造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操,驱使人们由衷地热爱美,恰当地理解美、不倦地追求美、大胆地创造美,在美育的整个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实现美育的目的。
美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它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人的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最后要归结为创造性。美育的这种创造性也是取决于审美的性质。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个人活动的方式,审美愉快作为个人内在的情感体验,具有不因任何人迫使而改变的特性。文化馆作为审美活动场所,是人的个性、独创性自由发挥的天地,人只有在这种自由情境之中,才能体验出真正的审美价值。美育正是提供和创造着这种情境。
2015年,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讲话中,提到27次“创造”:“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把蕴藏于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中的无穷创造活力焕发出来”……“实干”与“创造”,在习近平的“劳动观”中是相辅相成的。他说:“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我们文化馆的审美教育,对于提升广大群众的创造力,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现在是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美育应该对不同的人群全覆盖,从而提升一个社会的整体审美水平。群体美育的不平衡,不但会延缓推进全民美育实现的步伐,也会抑制美育的发展。因此,在加强青少年美育的同时,一定要发挥文化馆作为审美教育机构的作用,重视中老年群体接受美育这一社会现实,重视社会美育对全民审美素养的功用。社会美育是提高广大群众审美水平的重要手段。它也是学校美育以外的第二课堂——社会美育在时间、空间、教育内容和课程资源等方面更加灵活和丰富,可以克服学校教育的局限。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意见》要求“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开展全民艺术普及,这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交给文化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文化馆不可推辞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全民艺术普及,实际上就是全民审美教育。所以,文化馆一定要紧紧抓住全民艺术普及这一契机,充分挖掘和强化社会审美教育这一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