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青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呼和浩特市(以下简称为呼市)是座历史悠久的塞外古城,受草原文化、汉文化的影响,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呼市的城市规模与面貌有了大的改观;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呼市的城市景观雕塑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市街道景观雕塑的出现,“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更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及文化特色,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载体,城市街道景观雕塑的存在,更多是起到反映一个城市风貌的作用,尤其是反映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作用”①。呼市作为西北地区的民族城市之一,城市街道景观雕塑有它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点。
呼市在近十几年创作了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民族题材的街道景观雕塑。种类虽不多、但彰显呼市地域和文化特色,如玉泉区大昭寺前街的《阿拉坦汗》雕像威严地俯视这条繁华的街道;回民区的通道南街义务商场门口的雕塑《跋涉》让人们想起当年回族人风尘仆仆不远千里的运输贸易;锡林郭勒南路的雕塑《鹰》尽显蒙古族摔跤手的豪迈雄姿和向往自由的情怀;兴安北路的《双拥模范城》标志性雕塑的出现成为呼市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形象代言,综上所述呼市的街道景观雕塑反映了呼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些街道景观雕塑分布在呼市的主要街道,使经过这里的市民和旅游者能够深刻的感受到雕塑所蕴含的呼市的地域文化特色。
近年来,呼市城市街道景观雕塑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头巷尾,让市民们评头论足:是不是城市的街道景观雕塑越多就越好,就越能体现出城市文化呢?这种说法引起了市民的好奇和部分人的质疑,也就是说,城市街道景观雕塑好不好、重要不重要,不只是它本身的事情,它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这些年,旅游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我们走出呼市,去一些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街道景观雕塑和城市是融为一体的,雕塑摆放与环境很是协调,这不只是数量上的问题,也不只是表面文章,更深刻的原因是这些城市街道景观雕塑与城市文化关系的和谐的处理,因此,城市街道景观雕塑的优劣不仅仅考验艺术家的技艺,更多的是由城市的文化所决定。
呼市的街道景观雕塑无疑也是呼市这座城市地域文化形象的代言。呼市是由蒙、汉、满、回为主的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城市,受到蒙元文化影响比较深,虽然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大部分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礼仪和饮食习惯,城市街道景观雕塑也时刻体现着民族文化的气息,乌兰察布西街街心花园和昭乌达的蒙族姑娘《春》和《吉祥如意》(图2.1)等雕像民族气息浓厚;呼市老城区的汉族大部分是当年“走西口”从山西和陕西迁徙到这里来的,所以晋陕文化也一直以来影响着这里的人们,比如在大召前街就有不少体现晋商运输贸易的雕塑,生动的体现当时他们牵马驮物走街串巷做买卖的场景,当游人走过这里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叫卖声。以上体现不同民族风格的街道景观雕塑能在呼市街头熠熠生辉,充分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的和谐观。
图2.1 吉祥如意
“地域文化特性是表现某个特定地方的历史事件、古代遗迹、历史人物、生活方式、民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及民族服饰和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所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和艺术形态。街道景观雕塑如果没有富有个性特质的地域文化为特色,将无法长久自立于艺术文化之林”。
注 释:
①韩璐.城市雕塑,地域文化的窗口——探究东北主要城市雕塑的地域文化性[J].雕塑,2007,5(61):92.
[1]潘宏艳.雕塑创作要呈现出地域文化特质[J].雕塑,2007(05).
[2]杨笑寒,编.呼和浩特寻访——谈古论今[M].内蒙古人民出版,2009.
[3]姚蕾.景观雕塑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J].中华建设,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