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因为人民的思想观念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为了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發展,特别是在当代背景发展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教授给学生一种认真细致,勇于坚守和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文章对我国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1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教育上我们也应该投入更多精力,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知识和科学能力,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人格,这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发展道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工匠精神是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学习的一种精神,它代表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选择,因此在高校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其融入到具体的理论和知识当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简析工匠精神
时代是不断向前进步的,不断发展的,因此许多新事物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工匠精神这个新名词是在2016年才出现的,它倡导我国工业领域的工作人员要有着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产品,争取制造出质量精良上乘的产品,为我国的发展和建设助力。特别是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发展需要许多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因此,对于职业教育领域而言,老师必须本身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然后将其本质和精髓完美得融入到课本知识当中,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和勇于坚持,争取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为国家的发展助力。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3.1 掌握好平衡
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作为整个课堂的引导者,必须熟悉整个学期或者说整个课本的学习内容,然后根据学习进度制定好规划和措施,将和工匠精神相符合的知识进行认真备课,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而且,老师自身也应该明白自己作为一名老师也要具有工匠精神,认真对待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才能为学生做更好的榜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掌握好学习和乐趣之间的分寸,争取让学生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到科学知识和工匠精神的精髓。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遵循一种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了解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状态,然后因材施教,把握学生个人的特点,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做到真正掌握相关学习内容,而不是以往的被动接受学习。
3.2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追求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用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增强和学生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和寻找工匠精神的含义和精髓,然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外出实践,通过实地观察我国各个领域的工作人员的态度和过程才能够感同身受,更好地掌握和吸收工匠精神的含义,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和人生准则,为以后的行为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原则和理念。而且,老师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要不断支持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比较大的自由空间,这样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大脑,进而实现产品创新,这是众多工匠们都追求的一件事。
3.3 加强外部力量的支持
要想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工匠精神的传输和指导,仅仅依靠老师的课堂教育是不行的,还需要整个社会和国家给予支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才能够促进我国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接触到一些社会现象,如果一些人或者群体缺乏工匠精神,那么会给学生带来比较不好的影响。其次,老师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观看一些体现工匠精神的影片,让学生深受启发进行思考,然后运用到实践当中,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4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人民的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传播和宣扬李克强总理倡导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观念,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我国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2]秦凤.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同行》,2016(9)
[3]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60-64
[4]文博.做人就這么简单[M].北京:线装书局,2011.
作者简介
竺琳(1986-),女,汉,浙江宁波,本科/学士,助教,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公共管理。